我1979年入伍,83年军校毕业后探家,那段往事改变了我的人生!

老刘的回忆 2024-01-29 09:46:06

讲述人:徐志超(口述)

整理成文:老刘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80年3月份,当时我正在炊事班当班长,新兵连的一名新兵,被分到了我们班。这名新兵可不简单,次年他就考上了军校,毕业后成功提干,最后以正连级身份转业至地方。对于我们农村兵来说,他的军旅生涯就跟开挂一般。

但是他最被战友们津津乐道的还不是他火箭般的蹿升速度,而是他回家探亲时的奇妙经历,一开始我们都唏嘘不已,最后却都佩服的五体投地。

为方便阅读,这位战友的故事将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我叫徐志超,1961年出生在河南南阳下面的邓县。我是农村人,在我8岁的时候母亲得了重病,意外撒手人寰,就剩下我和父亲相依为命。我父亲身子骨不太好,干不了重体力活,但他在当地还算有些文化,后来机缘巧合下成为了大队小学的民办教师,正是这份职业让他艰难地将我拉扯大。

父亲勉强算半个“知识分子”,从小就教导我要好好学习知识,将来到外边见识更广阔的天地。在那个年代,学校也不好好教课,学生们也都无心学习,而我却牢记父亲的话,不受其他人的影响,认真学习。

到县城读高中之后,我一直是班里的前三名,老师都说我很有希望考上大学,这也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但我很快就见识到了高考的残酷,1978年是第一次采用全国卷,超过600万人参加高考,而录取率只有6.6%。

这一次高考我铩羽而归,父亲劝慰我不要气馁,好好努力,明年再战。于是当年我就去上了复读班,更加努力用功,因为环境限制,我的政治成绩一直不怎么样,老师便建议我多去看报纸,多了解时事。

这一招果然管用,我的成绩提高得很快,从此弥补了政治的短板,期末考试的时候我就成了复读班的第一名。学习成绩稳居年级前二,是学校的“重点选手”。

1979年7月7日,我又坐在了熟悉的考场,这一次我信心十足,觉得这次应该十拿九稳。但谁曾想在7月8日晚上,我竟然突发高烧,感冒了,那天折腾了一晚没睡觉。

9号上午考政治,下午是外语因为外语水平差,我选择了免试。(报考重点院校,外语成绩10%计入总分,一般院校只做参考)

我顶着昏沉的脑袋参加了政治考试,结果最后我只考了20分,再一次落榜。这次失利对我的打击很大,父亲劝我再复读一年,但我看着父亲日渐苍老的面容和虚弱的身子骨,家中的积蓄也早已用尽,我不忍父亲再呕心沥血供我读书了。

我只有回生产队开始务农,由于我常年读书,对农活也不熟,为此还是受到其他人的嘲笑。大家都笑我读书读傻了,连锄头都不会用。我不做任何分辩,只是默默的干着活。

结果那年秋天,我们那里竟然意外的进行了第二次征兵,父亲和我知道这是再次改变我命运的机会,所以我二话不说就报了名。

很幸运,我顺利地通过体检,最终拿到了“应征入伍通知书”,当年12月7日,我就和同县的老乡坐上了往西的闷罐车,我们经过长途跋涉,到了西北边疆的汽车团。当我在新兵连的时候,我慢慢得知,原来在部队也可以上大学,我居然还有希望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

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分到连队炊事班,我立马写信给父亲,让他将我上学时用过的教材和学习资料寄给我。同时,炊事班的刘班长,在得知我想考军校,也非常地支持和照顾我,他尽可能地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复习。1981年,我参加了团里的选拔考试,最后在70多个战友中脱颖而出,成功考上了天津的一所军校。

在军校的时间过得很累,也很充实,在这里我也结识了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历经两年的学习,1983年我终于从军校毕业了,回到了原部队。当时部队能上军校的人较少,因此首长们对军校毕业生非常重视,也很刻意地进行培养,返回部队后,仅仅一个月时间,我就被提为了排长,工资五十八元(边防地区)。

提干后的那个年底,我便向连队申请了回家探亲。从79年12月份离家,到我军校毕业,我已有四年没回过家了,特别想念父亲。长途跋涉一番后,我带着激动的心情,终于回到了家,父亲知道我已经提干了,非常高兴,激动地说我的苦没白吃,终于出人头地了。

我成了干部的消息,在村里不胫而走,探家的这段时间里,家里像走马灯一样人来人往,有攀交情的,有套近乎的,但更多的却是说媒的。父亲对此非常高兴,认真的和媒人详细了解姑娘的情况,而我的心中却有一个想念已久的身影。

她就是我高考复习班的同学-黄晓霞,她并不是我们本地人,而是在78年,跟随她父亲工作调动过来的。由于她父亲恢复了待遇,家里的经济条件好,比起我们这些农村学生,她穿得很洋气,性格还特别大气,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妥妥的“女神”。

虽然她各方面都很优秀,但唯独在成绩上面却一直不上不下,我当时属于班里的“学霸”,她便经常过来向我请教问题。虽然我专心学习,但一个漂亮女生过来请教,总是很难拒绝的。

当时因为家里贫困,父亲和我都是大男人,生活方面也过得非常粗糙,我基本上从来不吃早饭。她知道后,经常让她妈妈做点肉菜,偷偷带给我,说是自己吃不完,让我顺便补充营养。

面对她的善意,我一开始有些不好意思,虽然穷,但内心却有一种倔强,我委婉地拒绝了她。后来我们经常在学习上交流,逐渐变得更熟,她早上总是会塞两颗大白兔奶糖到我的衣兜里,还说我总不吃早饭,会影响考试的。

就这样我们一起学习,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在复读班虽然学习压力大,但那种青春的萌动也油然而生。对此,我还有些小“窃喜”,一直觉得我是班里和她关系最亲密的男生。

我曾经还幻想着,等我考上了大学,就向她表达爱意,毕业后我们就可以在一起了。可惜,我没考上大学,而她却考上了本省的一所大专。我没了追求她的底气,甚至连高考过后再见她一面的勇气都没有。

这次回家探亲,提干给了我勇气,我突然萌发出想去找找她的想法。我跟父亲撒了个谎,就说去县城战友家里一趟,帮战友给家里带个话。我从同学那里得知她,大专毕业后分配到了我们县的财政局。

当我在财政局见到她的时候,她很惊喜。她问我这么多年到哪去了?高考过后她得知我成绩不理想,就想找我聊聊,劝我再复读一年,后来才得知我当兵去了。看到她脸上掩饰不住的惊喜,我心里有些震动,四年多时间过去了,她还是没变,我终于有机会了。

我跟她讲了自己当兵的经历,当她听到我考上了军校,特别高兴,幽默地笑着对我说:我就知道你读书厉害,你看现在吃了早饭,金子终于发光了!

我笑着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等她下班后,我们一起吃了一顿饭,气氛十分温馨,仿佛回到了高中时代,我们约好以后经常写信联系,然后,我就兴冲冲的回了家。

回到家后,我见到父亲正在和一姑娘说话,旁边还有一个十来岁的男孩。看到我回来了,父亲止住了话头,跟我介绍这是村里的李翠花,那个男孩是她弟弟李杰。跟他们打了声招呼,我便回了屋。

过了不一会,父亲进来问我出去事办得怎样,我敷衍了两句,便转移话题,问那对姐弟是怎么回事。父亲深深叹了口气,说道:真是一个苦命的丫头。

原来,李翠花比我小两岁,以前我们还在同一个小学念过书,父亲也曾经教过她,只不过她只上到三年级就因为家贫辍学了,所以我才没多大印象,也不知道她的大名。但她父亲就很出名了,即使我这些年离家,也知道这么一号人。

她家祖上也曾风光过,但连续出了几代败家子,到她父亲这一代已经是家徒四壁。他父亲一开始很低调,从不惹事,干活勤恳,所以虽然家穷,但还是娶了妻,63年生了女儿李翠花,72年生了儿子李杰。

随着李杰的降生,家里生活更加艰难。他父亲想办法搞钱,弄了些手工品偷偷到黑市上去卖,结果却被人举报抓了个正着。当年这可是“投机倒把”的大罪,不但被拉着游街批斗,最后更是被判劳教。

等到1975年她父亲出来后,神志就有些问题,脾气暴躁经常打人。翠花她妈本来养活儿女就受尽了苦楚,还被丈夫经常打骂,一时想不开竟然跳河自尽了。此时才12岁的李翠花,带着3岁的弟弟,还有一个精神有问题的父亲艰难度日。

像他们家这种情况,在农村里大家是避之不及的。只是看到翠花姐弟实在可怜,邻居们有时候会接济一下。

到了79年,李杰已经7岁了,该上学了。但是他父亲坐过牢,一开始学校坚决不收,后来李翠花求到了父亲头上,在他的帮忙下李杰才上了学。

但在学校李杰也经常遭白眼,被同学欺负,父亲看不下去,就暗中警告了那些学生,李杰在学校才好过了一些。李翠花非常感谢父亲,在我不在家的这几年,她经常上门来帮父亲洗洗衣服,做一些家务。

但来的次数多了,就开始有人传闲话,毕竟李翠花也是十六七岁的大姑娘了,而父亲又是一个老鳏夫。父亲让她不要来了,害怕对她名声有损,以后不好嫁人。但李翠花却不在乎,她这些年因为家庭变故,已经被指指点点太多次了。

父亲就让她每次过来时,将弟弟李杰一起带来。由于她父亲的疯病时好时坏,李杰在家里根本没法专心学习。于是李翠花做家务做饭时,父亲就看着他写作业,时不时指点一下,李翠花忙完后,也会过来听父亲讲课。离开前,还会将碗洗好,厨房也收拾的井井有条。

父亲说起李翠花姐弟,就赞不绝口,说这姑娘勤快贤惠,眼里有活,而且很坚强。她弟弟李杰也不错,小小年纪就很懂事,知道自己家境差,学习努力刻苦,而且很会心疼人,知道姐姐辛苦。

听完父亲的讲述,我对这个不熟悉的姑娘也肃然起敬。小小年纪就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而我还一直在父亲的羽翼之下,虽然母亲早亡,但自己其实并没有吃太多的苦,相比之下,我不禁有些惭愧。

两天后的一个深夜,一阵急切的敲门声传来。我一个激灵从床上翻起来,低声问道:谁?门外传来低低的女声:志超哥,是我,李翠花,徐叔在家吗?我到隔间叫醒了父亲,打开了院门。

李翠花见到父亲披着衣服出来,噗通一下就跪在了地上,哭着说道:徐叔,我爸他不知道怎么了,吐得很厉害,好像快不行了,求求你去看看。父亲一听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赶紧拿着手电和我一起赶去了徐家。

徐家除了有三间土坯房,真的是穷得一干二净。李杰此时正在烧水,应该是想给他父亲喝。因为之前大量的呕吐,屋里气味很难闻。我看了一下李父的情况,有些不太妙,像食物中毒,我当机立断跟父亲说送医院。

可是怎么送是个问题,乡里的卫生院距离我们村有二十几里地,抬或者背是不可能的。当时村里有一台拖拉机,但能不能借到也不好说。面对这种大事,父亲也有些慌神,李翠花和李杰更是不知所措。

我吩咐他们姐弟俩看好李父,给他把脸擦一下,把家里的钱都带上,准备被褥脸盆等生活用品。我和父亲便去了村支书家里,敲开门说明来意。

支书一脸为难,说道:借拖拉机送病人去医院肯定没问题,但驾驶员却不在家,咱们村里剩下那些会开的,也都是二把刀,白天开还凑活,这寒冬腊月黑灯瞎火的,要再出点事可不好,不行了就等明天一早天亮了再送人。

人命关天的事,哪里还等得到了明天早上。我便说:支书你找几个人和我一路,拖拉机我来开。支书问我会不会开,我拍拍胸脯道:我是汽车连的,那么大的汽车我都能开,这拖拉机还开不了?

支书被我唬住了,便起身去叫人。其实虽然在军校学习的时候有开过拖拉机,但次数不多,更多的是汽车。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支书喊了三四个壮小伙,将李父抬到了垫着秸秆的拖拉机车斗里。

我看了一下拖拉机,原来是东方红的小四轮,我松了一口气,这车自己能拿下。父亲也想跟我一起去,但天气严寒,我担心他身子骨弱,吹一会冷风生病,就坚决不让他跟着。李翠花和李杰蹲在车斗里照顾着她父亲,还有村里的文书也陪着一起。

在寒冷的夜里,我开着吭哧吭哧的拖拉机有些艰难地前行,大家在车上都冻得瑟瑟发抖,这拖拉机好像随时都要熄火,不过好在一路上虽慢,却还算顺利,最终我们安全抵达了乡里的卫生院。

未完待续!

3 阅读:1332

老刘的回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