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宁静的春季周六早晨,一群家长聚集在铜梁区第三实验幼儿园的多功能厅里,等待着一场关于幼小衔接的专家讲座。
众说纷纭的讨论焦点,却不在讲座本身,而是在众多家长中流传的一个问题:幼小衔接真的那么重要吗?
有人说,幼儿园和小学不过是教育系统中的两个阶段,不需要特殊衔接,反正孩子迟早会适应。
但是,也有家长担心如果衔接不好,孩子进入小学可能会受挫,影响未来的学习兴趣。
就在这个有争议的观点中,谢宛余老师缓步走上讲台,她的讲座带来了一丝期待,又让家长们心里多了一些疑惑。
谢宛余老师作为西师大课程组家庭教育高级讲师,以她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吸引了满场家长的注意力。
她并没有直接开始讲课,而是先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案例:某个小学一年级班级里,有一个孩子刚从幼儿园毕业,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他总是在上课时不自觉地打瞌睡,不愿意和同学互动。
这一切都源于他无法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和节奏。
这个小故事把家长们带入了一个具体的场景,不仅引起了他们的共鸣,也让他们意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谢老师缓缓说道,“如果孩子适应不了这个转变,可能会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社交产生不利影响。”
学习品质的重要性谢老师接着从学习品质的角度进一步阐释,她强调,幼小衔接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习能力、品质与习惯的全面衔接。
她通过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学习品质的重要性:像培养一个小树苗,不仅需要浇水,还需要正确的阳光和土壤,以确保它能健康成长。
她指出,好的学习品质包括好奇好问的习惯、稳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行为倾向。
她通过生动的案例,帮助家长们认识到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态度。
谢老师解释道,“学习品质,关乎孩子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式,也是他们在未来面对挑战时的精神支持。”
家长们开始积极思考,对于幼小衔接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们纷纷表示,这次讲座不仅让他们改变了之前的看法,还让他们知道如何更好地支持孩子。
家校联动 助力成长在讲座的后半部分,谢老师特别提到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她认为,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的阶段。
她分享了一些实用的方法,比如每天固定时间的亲子阅读活动,让孩子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不仅能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还能增加亲子之间的互动。
此外,谢老师建议家长们与老师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以便家里能有针对性地补充教育。
她举了一个例子,有个小女孩在幼儿园里总是害羞不愿意回答问题,但有了老师的反馈后,家长开始在家里进行小游戏,鼓励她表达自己的想法,结果孩子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明显提高。
家长们闻言频频点头,纷纷表示要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合作,共同支持孩子的成长。
分班聚焦问题谢老师还详细介绍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过程中不同班级的特点和需求。
她指出,每个班级的任务和目标有所不同,小班阶段重在养成习惯,比如自理能力、行为习惯等;中班则重在培养学习兴趣和社会交往;到大班,则侧重于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准备入学的各项准备。
谢老师强调:“我们要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进行分段教育。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孩子们打好进入小学的基础。”她建议家长们根据孩子所在的班级特点,配合老师的工作,做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讲座结束后,很多家长都主动与谢老师交流,咨询更多的教育方法。
他们表达了对谢老师讲座极大的兴趣,并表示从中受益良多。
谢老师用她的专业和实践经验,成功解决了家长们的疑惑。
结尾:升华主题幼小衔接确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则是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
在家园共同支持与帮助下,孩子们不仅能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还能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谢老师的讲座不仅仅是传授了一些教育理论,更重要的是她让家长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爱的传递,是一份长久的陪伴与关怀。
作为家长,我们要用心去理解孩子,用爱去教育他们,那么孩子们自然会在阳光下快乐成长,迎接未來的每一个挑战。
通过本次讲座,我们学到的不仅是幼小衔接的理论,更是对孩子成长的深刻理解和全面关心。
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孩子们一定能在这段充满挑战的旅程中,收获满满的成长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