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年节,我们家总少不了一桌子丰富的饭菜,背后却总是妈妈一个人忙碌的身影。
从我记事起,家里的大事小情,尤其是过年过节,妈妈总是第一个起床,忙着准备各种吃的。
厨房里飘出的香味充满了整个屋子,而妈妈的身影也总在灶前晃动。
爷爷奶奶坐在电视前,小叔小婶悠闲地聊天,小孩子们跑来跑去看烟花,而妈妈却在厨房里忙得满头大汗。
从洗菜、切菜、烧水,到最后清理厨房,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她一个人承担。
而爸爸呢,只是在忙不过来的时候,给她搭把手。
记得有一次,我看见妈妈在洗碗,手上的洗洁精泡沫混着冷水浸透了她的皮肤,冻得通红。
我忍不住问她:“妈,你怎么不让他们帮忙?”
妈妈笑了笑,说:“他们都不主动,我去叫的话,显得我斤斤计较。”
那一刻,我心里憋着一口气,为什么家务总是妈妈一个人的事?
每次看到她疲惫的身影,我总觉得不忍心,但却无从改变。
今年过年,姑姑一家宣布要回来团聚。
奶奶看着妈妈忙前忙后,决定改变一下方式。
她在家族群里发了条信息:“今年不在家做饭了,直接去饭店或者叫外卖,每家交600元,够付餐钱了。”
这条信息一发出,群里的气氛瞬间变得有些沉默。
小婶和姑父立刻反对,小婶说:“每家600?
买菜做饭才花几个钱啊,要出这么多?”
姑父也附和道:“家里都是自己做饭的,为什么要去外面?
这不是浪费钱吗?”
我看着群里的消息,心里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需要站出来说几句:“奶奶说得对,早该这样干了。
每家600元,我们能吃得好,也能让我妈休息一下,大家都累不着,皆大欢喜。
”
姑父不满地回应:“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咱们家都已经习惯了自己做饭,外面那些很多预制菜,都不健康。”
“对啊,”小婶也接着说,“大家这么多年来都没花过这钱,一家出600块钱拿去吃饭,实在不合算。”
我本不想再争辩,但还是没忍住,直接回应:“我妈每年忙得这么辛苦,大家都看在眼里,你们有一个人愿意上前帮忙吗?
我们不能总是让老实人扛住所有。”
这话一出,姑父和小婶愣住了,他们只是觉得习惯了这样做,没有意识到妈妈一直在默默承担着家务的压力。
600元背后的家庭变革最终,见大家沉默下来,我又补充道:“奶奶提这个建议,就是为了让大家都轻松一些。
600元虽然对你们来说可能是冤枉钱,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让我妈妈可以喘口气的机会。”
过了一会儿,奶奶也在群里发言了:“孩子说得对,我确实已经年纪大了,也不能每年都一个人做一大桌子菜。”
奶奶的话,似乎让大家有些动摇,毕竟每次吃喝别人的劳动成果,心里多少也有些过意不去。
姑父和小婶最后决定同意奶奶的提议。
小婶说:“也好吧,反正大家一起吃,没什么比团聚更重要。”
姑父也叹了口气:“既然大家都同意了,600就600吧。”虽然语气有些不情愿,但他也没再反驳。
就这样,聚餐的安排定了下来,600元的决定不仅仅是为了饭菜的钱,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家人的体贴和关爱。
妈妈的微笑,这次家聚不再辛劳聚餐那天,一家人坐在饭店里,菜品摆满了桌子,气氛愉快。
妈妈虽然还是坐在桌前,但她的眼神中已经没有了往年的疲惫,反而多了些轻松和满足。
她对我微笑:“今天真好,大家团聚在一起,谁也不用受累。”
听到妈妈的话,我心里充满了暖意。
这一次,家庭聚餐不再是她一个人的责任,我们也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不必再让一个人为大家的团聚背负所有的辛劳。
家人之间互相理解与体贴,才是最重要的。
每次家庭聚会后,大家都不忘夸赞我妈的厨艺,但这一次,不同于以往的夸奖,更多了一份温暖和理解。
其实,所有的改变,都能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我们在逐渐成长,也懂得了如何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对于我们来说,这份600元的花费,就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份家人的关心和温暖。
这次的家聚,不仅让我看到了家庭角色的重新分配,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家庭的核心在于彼此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谁承担更多的责任。
或许,这也是家人之间最深的情感吧。
这篇短篇小说虽然虚构,却真实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点滴。
家庭的和睦与幸福,不仅仅在于繁琐的家务,更在于彼此的体贴与关爱。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启发。
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去关心和理解身边的那些默默付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