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一款在对越战场上颇受好评的装备

猴大爷聊历史 2024-07-05 10:23:47

70式火箭炮,全称“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该炮是北方车辆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型履带式自行多管火箭炮车,于1977年10月定型,产品代号WZ303,同年小批量生产,主要装备坦克师、团一级炮兵部队,用于火力压制与支援。

该型火箭炮使用的是63式履带装甲车(A531型)底盘,采用全钢焊接结构,首上采用大倾角设计,正面厚度在10~12mm,侧面及车尾厚度均为8mm,正面可抵挡小口径手枪弹、步枪弹等轻武器的直接射击和炮弹的碎片。

全车长5.476米,宽2.978米,高4.58米,重13.4 吨,发动机为6缸液冷式柴油机,作战范围500千米,速度60千米/小时,越野速度为30千米/小时。另外,在车体底盘具备水上浮渡能力,车体在水上行驶速度6千米/小时,可进行两栖作战。该车的行军转换战斗时间为2分钟,战斗转换行军时间为80秒。

主要武器是130毫米口径19管H212型火箭弹发射装置,该装置安装在平台上,配有高低机和方向机(高低射界为0°-+50°,方向射界为180°),能够快速调节火箭弹发射方向(一般采用横向射击为主),驱动方式均为手动,瞄准方式以目视为主,配有58式周式瞄准镜和58式标定器,驾驶室里配置有潜望镜。该发射装置在行军时落下,战斗时升起。

火箭发射管长1.05米,采用上10下9方式,配备的主要弹种为63式杀爆火箭弹,该弹最大射程可达到10.37公里,最小射程也在3.124公里,发射方式可电击或手动击发,火箭弹可单发也可以连发。

火箭弹在发射时,为避免尾焰烧蚀车体,发射架设计了液压升降结构,发射时会升高500毫米,发射架与车体装有行军锁避免在移动时撞坏。火箭弹在发射中可在9.5-11.5秒全数击发,射击初速为32千米/秒,最大飞行速度437米/秒,最大射程10120米,发射间隔0.5~0.6秒。

在火箭发射装置后部,还配有挡弹装置。此外,70式130火箭炮的车内,还可储存20发备用弹,弹药架分别位于后门内两侧,左侧水平甲板上安装了引信盒,在装填时能够快速组合,可由车组人员以人力再装填。

该型火箭炮成员编制为6人,一名炮长、四名炮手以及一名驾驶员(兼五号炮手)。

炮长的作用主要是作为全车的指挥员、负责指挥战斗、操纵火炮的发火器以及电台通信联络;一号和二号炮手主要负责火箭弹的装填,在发射装备时,协助四号、五号炮手准备弹药;三号炮手为瞄准手,负责操纵火炮的瞄准装置、方向机和高低机,射击准备时,配合四炮手调平火箭炮;四号炮手为引信手,并负责操纵液压升降装置和配合瞄准手调整火箭炮,在射击准备时,协助其他炮手准备弹药,传递火箭弹;驾驶员除了负责日常的驾驶外,还负责在射击准备时,协助其他炮手准备弹药。

1977年,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开始小批量生产。首批装备给了北京军区,装备了一个营,是当时中国陆军中仅有的自行火箭炮营。这个营下辖3个炮兵连,1个指挥连、1个修理连,共装备有18辆70式火箭炮。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该火箭炮营配属广州军区第42军,和其他坦克、装甲车辆一起组成快速纵队,执行向越南高平穿插的任务。至2月24日,自行火箭炮营跟随第42军主力连续穿插作战8天,胜利完成了预定任务。

之后,该炮营为支援步兵的清剿战斗,又奉命进至纳菲西北占领阵地,对克马诺地区实施一次连齐射,摧毁越军火箭炮、高射炮阵地各1个,军用仓库及汽车站4座。此后,自行火箭炮营根据上级命令依次转移,直到从水口关安全撤回国内。

整个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坦克1师自行火箭炮营摧毁了相当一批越军重要目标,取得了较大的战果,因此该型火箭炮颇受部队好评。

到了80年代,在老山前线的战场上,我军唯一的一次打坦克战例就是130火箭炮和无座力后炮一起取得的。两天的战斗,我军先后击毁越军坦克4辆,创造了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单炮打坦克和集火打坦克的范例。事后,越军二军区副司令兼河江前指司令黎威密对损失坦克隐情不报。二军区司令武立获悉后进行查问,黎威密还大发雷霆,要求各单位清查泄密人员。

如今,该型号自行火箭炮已全部退役,但是70式的功绩不会被遗忘,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自行火箭炮的发展史册上。

1 阅读: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