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取代新闻工作者吗?"这个问题曾经困扰着我,也激发了我对传播学更深层次的思考。正是这份思考,引领我走上了新传保研的道路,最终成功跻身上海交通大学。无论你是刚开始规划未来的大一新生,还是即将面临保研的学长学姐,相信你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启发。

01个人背景
本科院校:某211
本科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
本科成绩排名:第一名
英语水平:四级600+ 六级550+
论文竞赛:论文被国内与国际会议接收;互联网+省级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级金奖;两项国家级大创,一项校级大创。
2.保研情况
夏令营:上海交通大学(高位优营)
厦门大学(高位优营)
两所院校均不开设预推免
最终去向:上海交通大学
3.院校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
踏入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的那一刻,我就感受到了这所名校的独特魅力。保研考核的过程既紧张刺激,又充满温度,让我印象深刻。上海交通大学一直以文理结合的培养目标为标准,并且主要的研究方向也是智能传播这种前沿学术论题,所以考核的内容比较前沿。
笔试环节设置在上午,题目涵盖传播学基础理论和前沿概念。前几年我了解到的题目比较偏基础,大多考察的为新传热点及普通专业知识。然而今年的考题却大有变化,加入了大量前沿及冷门的研究考题,要求考生对自己已学的知识融汇贯通。今年的考题包括名词解释(如polymedia、identity bubble)、简答题(如沉浸式叙事、媒介资本主义及其发展)和研究计划题(基于"媒体作为社会行动者"范式)等等。这些题目不仅考察基础知识,也强调对学科动态的了解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面试环节在下午进行,采用抽签分组的方式,每位考生面试时间约20分钟。面试流程包括:
1.中文题目:随机抽题,我抽到的是数字游民的相关问题,比较偏基础。
2.英文题目:根据考生简历提问,或者挑选新传热点概念进行提问,难度较大,因为一般院校英语会问个人背景及压力面。
3.自由问答:各位老师根据考生回答进行随机提问,全面了解考生能力。不过上海交通大学的老师在面试过程中表现专业且友善,会给予考生适当的鼓励和支持,有助于考生更好地发挥,体验感拉满。
如果要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建议,我会说:准备要全面,但也要有重点。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多思考社会热点问题,这些都可能成为面试的谈资。英语口语的准备也不可少,可以试着用英语讲述你的学术兴趣。最重要的是,保持平和的心态,相信自己的实力,在面试中展现最真实、最好的自己。

上海交通大学夏令营现场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保研考核相较于上海交通大学更为简洁,但同样注重考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厦门大学首次取消了预推免环节,仅通过夏令营作为最终录取考核。不过,由于今年录取情况出现较多"鸽子"现象,不排除明年会重新恢复夏令营和预推免并行的可能性。
厦门大学的面试考核时长为每人20分钟,分为中文和英文两个部分。
考核内容紧跟学科前沿,涉及人工智能等热点话题,体现了学院对当代传播学发展趋势的关注。中文考核部分,考官会随机提问,并根据考生的回答进行深入追问。我当时抽到的是AI对新闻业的冲击,在自己回答完后,老师会在剩余时间对该话题进行追问,追问比较刁钻,如果自己能多讲点尽量少留点机会给老师追问。考生需要准备充分,能够就某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英文考核部分同样采用问答形式,考查考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问限制比较严格,比如我当时抽到谈一谈你近一周看到的国际新闻事件,当时非常紧张,一时间想不起来,我提问老师能不能近一年的事件,老师严词拒绝,还好拒绝完想起来了,不然这个部分的分数将会非常惨烈。
厦门大学的考官们倾向于就单一问题进行深入追问,直到该部分考核结束。这种考核方式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和深入思考能力。考生需要在短时间内组织思路,并能够从多个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

厦门大学备考室
4.准备情况
我的保研准备之路始于2023年初,当时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凭借对行业动向的敏锐观察,我预感到AI很可能成为今年新闻传播学保研考核的重点方向。因此,我制定了一个以AI为核心,兼顾传统传播学理论的复习计划。
首先,我将重心放在了AI与传播学交叉领域的学习上。我深入研究了AI在新闻生产、社交媒体、数据新闻等方面的应用,同时也关注了AI带来的伦理问题和社会影响。我撰写的几篇论文都围绕AI主题展开。然而,我深知仅仅关注前沿话题是远远不够的。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样重要。
因此,我制定了一个系统的复习计划,涵盖传播学的核心理论、研究方法、传播效果等方面。我重读了《大众传播理论》、《传播学教程》等经典教材,并整理了详细的笔记。这个过程不仅巩固了我的知识基础,还帮助我形成了更加系统的学科认知。在复习过程中,我发现阅读学术论文是提升专业素养的有效方法。我每周都会精读2-3篇顶级期刊的文章,涉及传播学各个分支。这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学术研究的最新趋势和方法。
英语能力的提升也是我准备工作的重要一环。我每天都会阅读英文新闻和学术文章,并练习口语表达。我特别关注了传播学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确保在英文面试中能够准确传达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保研确实是一段孤独的旅程。然而,正是在这种孤独中,我遇到了改变我保研之路的转折点——胡师姐的新传保研团队。
加入胡师姐创建的保研群是我准备过程中最幸运的决定之一。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我不仅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更获得了宝贵的资源和支持。群里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大家互相交流信息,分享经验,这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
在群里,我找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保研搭档。我们定期进行模拟面试,互相提问,点评对方的表现。这种练习不仅帮助我克服了紧张情绪,还大大提升了我的口头表达能力。我逐渐意识到,在保研过程中,如何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知识本身同等重要。
胡师姐的保研真题是另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资源。真题中详细介绍了各个学校的考核特点和往年真题,这让我的复习更有针对性。令我惊喜的是,真题中提到的"数字游民"话题竟然成为了我实际面试中的真题!这不仅证明了真题的实用性,也大大提升了我的自信心。
此外,胡师姐还为我提供了个性化的保研定位服务。通过深入的交流,她帮助我认清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给出了极具针对性的建议。这让我的复习更加有的放矢,也让我在选择目标院校时更加理性和自信。
5.总结
回首这段保研之旅,我深感这不仅是一次学术能力的考验,更是一次自我成长的宝贵经历。通过这个过程,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这些都将成为我未来学术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我学会了如何系统地学习和思考,如何在孤独中寻找动力,如何与他人合作共进。胡师姐的新传保研团队给了我巨大的支持和帮助,让我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过程中找到了方向和信心。
保研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识积累和表达能力同等重要的道理。仅仅掌握知识是不够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样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建议学弟学妹们在复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另一个重要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在竞争中保持平和的心态。保研确实是一个充满压力的过程,但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能让我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实力。记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关键是要找到并充分展现它。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胡师姐的新传保研团队。他们提供的保研真经和定位服务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如果你也在为保研感到迷茫,我强烈推荐你考虑胡师姐的新传保研全程班或一对一辅导。这些资源不仅能为你提供专业的指导,还能让你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最后,我想说的是,保研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保持积极的心态,就一定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成长,实现自己的目标。祝愿每一位踏上这条道路的同学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绽放光彩。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