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要立秋了,为什么说今年是“秋包伏,母秋凶”?有什么说法吗

青丝评文化 2024-08-04 13:52:36

随着天气逐渐放晴,炎热的暑气似乎才刚刚开始。实际上,如今已快到末伏,炎热的天气应当快结束了才对。末伏是在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如今马上立秋了,暑热却僵持不下,让人难免有些苦恼。

今年立秋的日子始于农历的七月初四,这一天正是中伏的中期,也就是阳历的8月7日。这一天历来被视为是一年中炎热转凉的标志,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炎热似乎才刚刚开始,因为秋老虎正虎视眈眈。

“秋老虎”是秋季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民间俗语说今年的秋季是“秋包伏,母秋凶”,这句话究竟有什么说法,这样俗语对秋季气候的变化有什么启示呢?

先来看下“母秋凶”的故事。

很多地方对三伏都有着“公伏”和“母伏”的划分,而中国地大物博,划分方式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是根据立秋当日的农历日期来划分,如果当天的农历日期是奇数则被视为“公秋”,如果立秋当天的农历日期是偶数则被视为“母秋”。

第二种划分的方式是按立秋当天的具体时间为准,若在白天的7点至19点即古时的辰时到酉时,如果定立秋的时间在这个范围则视之为“公秋”。如果在19点至次日早上6点即古时的戌时到次日的卯时之间立秋,则视之为“母秋”。这种以时间划分公秋和母秋的方法在个别地区还有所不同,比如还有通过中午12点来进行划分的,12点之前立秋则是“公秋”,反之则是“母秋”。

第三种划分方式也是最为普遍的方法,即通过立秋当天所在的农历月份来判断。与阳历每年8月8日左右立秋的时间不同,农历中的立秋时间则可能出现跨月的情形。如果立秋定在农历的六月,则被视为“公秋”;如果立秋定在农历的七月,则被视为“母秋”。

我们通常都是按月份来划分立秋的“公母”,今年立秋是七月初四,如此便是母秋。民间俗语说“公秋爽,母秋凶”,如果是“公秋”则秋后天气风轻气爽,如果是“母秋”,那秋后的天气将持续炎热如同老虎一样凶猛。

“母秋”意味着秋后继续炎热,无疑让人有些难耐。那么“秋包伏”又有什么说法呢?

民间俗语说“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死牛”,足见“秋包伏”强调的也是秋季的炎热,那么今年是“秋包伏”还是“伏包秋”,又当如何分辨呢?

先说“伏包秋”,这样的情况非常少见,古人的定义是立秋与末伏处在同一天就是“伏包秋”。末伏是立秋期间的第一个庚日,要这个庚日和立秋在同一天的概率是非常小的,所以“伏包秋”的年份屈指可数。最为常见的便是立秋期间的第一个庚日大多在立秋之后,而今年立秋期间的第一个庚日是农历七月十一庚戌日,此时立秋已过去数日。显然,今年也是“秋包伏”。

“秋包伏”怎么就一定表示秋后炎热呢?

俗语说“秋包伏,热死牛”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三伏”是人们公认的炎热天气,只有出伏后才会感受到天气逐渐变凉。今年的三伏长达40天,末伏从七月十一开始,到七月二十一结束。此时立秋早已结束,俨然已到处暑。加上天气转变并非立竿见影,过渡期通常半月左右,也就是要到白露左右才会明显转凉。

0 阅读:0

青丝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