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医药行业到底有多黑?答案是没有最黑只有更黑!
下面您将要听到的故事,堪称是《我不是药神》的现实版。
医药行业最近爆出了一个惊天大案。上海的一家药企,居然能把一款没啥技术含量的普通药,经过层层加码,涨了300多倍,卖给病人2303-2918一支。根据药品用量说明,7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每天用药1-3支,有的病人呢一天就得用四五支药,每天就是1万多,普通人根本负担不起。
该药物实际上已经存在了70年,后来因副作用较大而被淘汰。但最新研究发现,它对某些特定病毒有效,因此重新开始在临床中使用,这种药物就叫做注射用L酸多黏菌素B,关键是现在这种药还进了国家医保!那么,这湖北老板是如何将成本只有15块钱的药物售价涨到300多倍呢?各位看官稍安勿躁,好戏就在下边。
首先他想到的就是控制原材料。由于这种药物的原材料在国内没有生产,只有丹麦的一家公司在生产,于是湖北老板利用他手下的三家药品公司从丹麦进口原材料。为此,他还花费了不少钱来打通关系。这一操作让他成功控制了98%的原材料进口,剩下的2%则卖给医疗器械公司用于研发,最后相当于是他个人垄断了整个市场。
然而,仅仅有原材料还不够,他还需要找到拥有生产资质的企业。而恰巧全国拥有这个资质的只有上海医药的子公司第一生化,于是两家公司一拍即合,共同策划了这场疯狂的搞钱计划。湖北老板的公司负责向第一生化供应原材料,第一生化则负责药品的申报和生产,并从中赚取加工费,最后具体销售则由湖北老板亲自负责。按理说,这个时候他们可以躺着数钱了,毕竟从原材料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甚至是牌照都被湖北老板和第一生化垄断了。
然而,他们没料到从2016年开始,我国实施了两票制,主要是为了降低药价,要减少药品的流通环节。所谓两票制就是从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只开一次发票,从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再开一次发票,多了就不行。要知道,两票制的实施对他们的搞钱计划影响很大,毕竟只有两个环节,一种药物的价格最多只能增加五六倍,再多就会引起不必要的关注。
于是,他们又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大规模推高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具体又是如何操作的呢?
湖北的这三家公司从丹麦进口原材料的价格是每克75元,然后他们以每克1万8到3万5的价格卖给第一生化,涨幅达到了240到460倍!为了不引起怀疑,他们还专门找了38个医药公司,通过层层加价使得最终卖给第一生化的价格达到3.5万元,让这个过程看起来非常合理。
大家知道,只要垄断了上下游资源并获得独家特许经营的牌照,任何生意都是能获得巨额利润的。
根据上海医药年报的披露,这款药在2022年共售出了71.6万支。按照国外的售价65块计算,销售额约为4600多万。然而,在国内的售价是2303块,并且该药品已纳入医保,因此销售额达到了16.49亿,相当于直接增加了16个亿的暴利!这些额外的费用最终由患者和医保来承担。而该药品实际上市时间已达7年,所以大家可以想象这背后的暴利,是如何地惊人。
恰巧是2023年6月份,医保局根据蛛丝马迹开始注意到了这4家企业,而他们也意识到了情况不妙,于是主动要求降价,将售价从2303降至270。而根据1月5日新京报的最新消息,上药第一生化公司还承诺将挂网价降至每支123元。
现在事情已经水落石出,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这4家企业存在垄断行为,对其处以12亿的罚款。这笔罚款很可能会归还给医保,以弥补其所遭受的损失。而最可怜的就是那些患者们,不知道还有谁会帮他们弥补被暴利收割的损失。
战略企划枪手只是一个小自媒体博主,无权过多指责。但这种离谱的事情发生在中国,是否值得上上下下们的反思呢?从企业价值观的扭曲到行业监督机构的职责和使命,毫无疑问,都将面临一场看似风平浪静,实则血雨腥风般的拷问。
关注战略企划枪手说市场,涨知识听有见地的观点,老铁们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