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晚会遇冷:315不应是维权嘉年华,而该是日常高压线

益者三友金子 2025-03-16 16:42:39

今年3月15日晚,朋友圈出奇安静。那个曾经让企业瑟瑟发抖的维权之夜,如今连骂街的观众都在消失。当预制菜工厂的蟑螂与医美黑作坊的针头在电视屏幕里交替出现时,我们甚至懒得截图发群——毕竟去年看老坛酸菜时,我们也是这样愤怒过的。

这场全民维权秀正在陷入奇异的死循环:暗访记者在油污里打滚拍下的证据,最终换来的是"连夜成立工作组"的模板公告;去年被曝光的酸菜厂改头换面成了预制菜新贵;某市监局长的道歉稿和五年前被撤职的同僚用了同一个修辞手法。

当维权仪式沦为固定剧本,我们不是在见证正义,而是在围观一场精心编排的楚门秀。

晚会的困境折射出监管系统的结构性尴尬。当记者冒险拍摄三个月取得的证据,抵不过某些地方"保护重点税源"的红头文件;当整改期限永远停留在"即日起",而涉事企业换个法人就能原地复活,这场猫鼠游戏早该换个玩法。某地市场监管局长私下抱怨:"我们查处的每起案件,背后都站着几十个说情电话。

"这种系统性的监管失效,让315成了年更版《焦点访谈》。

公众的麻木实则是对维权成本的清醒认知。经历过毒奶粉、地沟油、苏丹红的一代人,早已学会用黑色幽默消解焦虑。超市里买菜的阿姨能准确分辨"科技与狠活",打工人自嘲"吃外卖等于慢性自杀",这种无奈的生存智慧背后,是普罗大众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集体失望。

当某网红餐厅被曝使用过期食材时,评论区最高赞是:"建议查查没被曝光的"。

维权不应是年更的悲情大戏。某沿海城市试点的"吹哨人保护制度"让内部举报量激增300%,杭州推出的"扫码溯源码"让小龙虾养殖户开始主动送检,这些零星的火光证明改变并非不可能。

消费者需要的不是一年一度的情绪狂欢,而是能随时扫码查看后厨监控的常态化监管,是打通投诉到执法的数字闭环,是让企业真正敬畏的惩罚性赔偿机制。

在预制菜占领餐桌的时代,我们或许永远等不到绝对安全的消费环境。但至少可以期待这样的场景:当消费者在直播间买到假茅台,不需要等待央视记者卧底半年,而是随手上传证据就能触发自动赔付;当某地出现问题疫苗,监管AI能在一小时内冻结全国渠道。这些技术完全能够实现,缺的从来都不是解决方案。

0 阅读:0

益者三友金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