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冯道,字可道,少纯厚,好学能文。遇岁俭,所得俸余悉赈于乡里,道之所居惟蓬茨而已,凡牧宰馈遗,斗粟匹帛无所受焉。明宗入洛,迁刑部尚书、平章事。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镇之。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留道访以外事,道曰:“臣曾奉使中山,径井陉之险,忧马有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则无复持控,果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明宗深然之。
及晋祖以道为首相,曾以用兵事问道,道曰:“陛下历试诸艰,创成大业,神武睿略,为天下所知,讨伐不庭,须从独断。臣本自书生,为陛下在中书,守历代成规,不敢有一毫之失也。”晋祖颇可其说。晋少帝即位,出道为同州节度使。岁余,移镇南阳,加中书令。契丹入汴,道自襄、邓召入,戎王因从容问曰:“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道曰:“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其后衣冠不至伤夷,皆道与赵延寿阴护之所至也。是岁三月,随契丹北行,与晋室公卿俱抵常山。道在常山见有中国士女为契丹所俘者出橐装以赎之皆寄于高尼精舍,后相次访其家以归之。
(后周)太祖平内难,复拜太师、中书令,甚重之,每进对不以名呼。及太祖崩,世宗以道为山陵使。会河东刘崇入寇,世宗召大臣议欲亲征,道谏止之,世宗因言:“唐初,天下草寇蜂起,并是太宗亲平之。”道奏曰:“陛下得如太宗否?”世宗怒曰:“冯道何相少也!”及世宗亲征,不及扈从,留道奉太祖山陵。时道已抱疾。及山陵礼毕,薨于其第,享年七十有三。
(摘编自《旧五代史·冯道传》)
材料二:
冯道以宰相事四姓九君,议者讥其反君事仇,无士君子之操。大义既亏,虽有善,不录也。盖道
事唐明宗,始为宰相,其后历事八君,方其废兴之际,或在内,或在外,虽为宰相,而权不在己,祸变之
发,皆非其过也。篡夺之际①,虽贲、育②无所致共勇,而道以拜跪谈笑却之,非盛德何以致此?而议
者黜之曾不少借,甚矣。士生于五代,立于暴君骄将之间,日与虎兕为伍,弃之而去,食薇蕨,友麋
鹿,易耳,而与自经于沟渎何异。不幸而仕于朝,如冯道犹无以自免,议者诚少恕哉。
(摘编自苏辙《冯道论》)
【注】①篡夺之际:指“契丹入汴”。②贲、育:指孟贲和夏育。皆为战国时代的著名勇士。
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道在常山A见有中国B士女C为契丹D所俘者E出F橐装G以赎之H皆寄I于高尼精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衣冠,代称士大夫,与《游山西村》中“衣冠简朴古风存”的“衣冠”意思不同。
B.然,认为……对,意动用法,与《六国论》中“李牧连却之”的“却”用法相同。
C.山陵使,掌皇帝丧葬之事,由大臣临时兼任。古代以“山陵崩”讳称帝王诸侯之死。
D.黜,摈除、排斥,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则思正身以黜恶”的“黜”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道历仕四朝,尽心辅佐君王。他以骑马为喻,劝谏明宗居安思危;也曾直言谏阻后周世宗亲征刘崇,劝他不要轻举妄动。
B.晋高祖曾向冯道咨询用兵打仗的事,冯道恪守本分,委婉拒绝,引起晋高祖的不悦。晋少帝即位后便将他贬为同州节度使。
C.契丹攻陷汴州后,面对契丹君主的询问,冯道态度谦卑,言辞逢迎,并与赵延寿暗中配合,使中原士族百姓免遭异族屠戮。
D.“议者”批评冯道不守臣节、侍奉多君,认为他于大义有亏损;苏辙则将冯道置身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主张应宽容评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遇岁俭,所得俸余悉赈于乡里,道之所居惟蓬茨而已。
(2)不幸而仕于朝,如冯道犹无以自免,议者诚少恕哉。
14.材料二中苏辙评价冯道有“盛德”,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苏辙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5~16题。
幽居春夜
陆 游
暮景催人雪鬓双,十年始复反吾邦。
云逢佳月每避舍,酒压闲愁如受降。
三弄笛声初到枕,一枝梅影正横窗。
要知清梦游何许,不钓桐江①即锦江。
【注】①钓桐江:东汉隐士严光少有高名,光武帝刘秀即位后,多次征召,但严光选择隐居富春江(富春江桐庐县境河段又称桐江),耕读垂钓。
15.下列对整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由“雪鬓”“十年”起笔,将暮年衰颓与久别归乡对照,奠定自嘲自安的基调。
B.颔联以“受降”写饮酒消愁,愁绪似战败之敌;“压”字化抽象愁绪为有形的实体。
C.“清梦”一句照应诗题中的“春夜”,以问句引发遐想,由实入虚,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D.尾句借“钓江”之典,在梦境的选择中显露出诗人在隐逸与济世之间的精神冲突。
16.请从用字和写法两个方面赏析本诗颈联的艺术效果。(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城,在中国古代具有军事防御的重要功能,这从贾谊《过秦论》中“ ▲ , ▲ ”两句可以看出。
(2)杜甫《登岳阳楼》中“ ▲ , ▲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成都旧有锦官城之称,也可简称为锦城,这一别称在唐代诗歌中十分多见,如“ ▲ , ▲ ”。

【参考答案】
10.答案:道在常山/因见有中国士女/为契丹所俘者/出橐装以赎之/皆寄于高尼精舍
11.答案:B
解析:“然”是意动用法,“却”是使动用法,二者用法不同。
12.答案:B
解析:“引起晋高祖的不悦。晋少帝即位后便将他贬为同州节度使”于文无据,晋少帝将他贬为同州节度使原因不明。
13.答案:
(1)遇到年成歉收,(冯道)把自己的俸禄结余全部赈济乡里百姓,他居住的地方只有草屋而已。
(2)(士大夫们)不幸在朝廷为官,像冯道这样(的人)也无法使自己免于(指责),议论的人确实应该对他稍加谅解啊。
14.答案:
冯道在年成不好时,用俸禄结余赈济乡里百姓,生活简朴,不接受馈赠。他选用人才,提拔孤寒有才之士,抑制浮躁的唐末衣冠之士。契丹入侵时,他用言辞回应契丹君主,保护了中原士族百姓;还赎回被契丹俘虏的中原女子并送她们回家。
15.答案:D
解析:尾句借“钓桐江”之典,表达的是诗人渴望在清幽梦境中寻得慰藉,并非在隐逸与济世之间有精神冲突。
16.答案:
用字方面:“初”“正”两个字精准巧妙。“初”字写出笛声刚刚传到枕边,点明时间,营造清幽氛围;“正”字写出梅影横窗的恰好姿态,使画面更具美感和意境。
写法方面:视听结合,“三弄笛声”是听觉描写,“一枝梅影”是视觉描写,笛声与梅影相互映衬,烘托出春夜的清幽静谧,表达诗人的闲适之情。
17.答案: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示例: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李白《蜀道难》);花重锦
官城(杜甫《春夜喜雨》)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