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同学王栋近日浑浑噩噩,上课昏昏欲睡,下课百无聊赖,写作业应付了事,学习状态一落千丈。身为他好友的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问他情况,他总说自己这是向苏东坡学习“旷达”,向陶渊明学习“放下”。
请你针对他的说法写一封信来劝说这位好友,帮他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由材料、任务、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部分交代了写作背景,即同学王栋近日学习状态不佳,而他自己却认为这种“旷达”和“放下”是向苏东坡和陶渊明学习的结果。 任务部分给出了具体的写作对象(写给好友王栋)和写作内容(劝说他改变目前的状态,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 要求部分则是对文体(书信)、字数等提出了常规性的要求。
综上可知,本次作文的核心是劝说好友王栋改变目前的状态,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因此,写作时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1.分析王栋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
2.指出王栋对“旷达”和“放下”的错误理解;
3.阐述真正的“旷达”和“放下”是什么;
4.论述高中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学习。
【立意】
1.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荒废的;
2.一时的失意不要紧,但不能失去前进的动力;
3.正确认识“旷达”和“放下”;
4.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
【素材】
1.苏轼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词、文、书、画俱在历代名家之上,对医药、水利、烹饪等均有重要贡献。其文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为宋四家之一,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画为湖州竹派之一,美食“东坡肉”流传至今。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是,他一生屡遭磨难而始终乐观豁达,随遇而安,他一生所到达的“境界”,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的,享年63岁,他14年的归隐生活清苦又艰难。但他留给世人的诗文有125篇,这些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桃花源记》成为千古名篇,文中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成为人们心中理想生活的代表。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 3.人生如一条大河,时而澎湃时而沉缓;又如一曲乐章,时而激昂时而低吟,但始终保持着一种前进的姿态。我们都是故事的主角,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剧情掌握在自己手中,由自己编辑,导演,剪辑。或许,我们哭过,我们累过,我们熬过,但我们不能弃权。当一个人想放弃的时候,可能有很多理由,但坚持下去,不需要任何理由。所以,不管前路如何坎坷,请保持一颗执着的心,勇敢地继续前进!。
【参考范文】
致王栋的一封信
亲爱的王栋: 你好!
最近看你总是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我很担心你。你说这是向苏东坡学习“旷达”,向陶渊明学习“放下”。对此,我并不认同 。我认为你这是懒惰的表现,是为自己不想努力找借口。
首先,你曲解了苏东坡的“旷达”。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在贬谪之地做出了很多政 绩。初贬黄州,他看到当地百姓贫穷无助、无医无药,就主动联系朋友,与当地医生合作,成立了中国第一所孤儿院——“救苦 堂”,收容街头流浪儿童;他看到当地百姓无粮可吃,就立即给朝廷上书请求故免当地税赋,还亲自带领家人挖井种菜、插秧耕 田;他发现当地因交通不便导致经济落后,就上书请求成立快递公司,还设计出了中国最早的官方文件邮筒。再贬惠州,他发 现当地因不通水利导致百姓颗粒无收,就上书朝廷修建水坝,引水入渠;他发现广州因瘴疠横行导致很多人死亡,就建议官方 建立公立医院,免费为百姓治病送药。
其次,你也曲解了陶渊明的“放下”。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但他并没有彻底“放下 ”,而是一直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生活。他归隐之后创作的很多作品都表达了他对世事的关心和对民生疾苦的忧虑。比如 他在《桃花源诗》中说:“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这两句诗描写了没有剥削压迫、自给自足的生 活情景,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再如他在《咏荆轲》中说:“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其人虽已没 ,千载有余情。”这几句诗赞美了荆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牺牲精神,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不平和无限期望。
由此可见,苏东坡的“旷达”并不是得过且过、无所作为,而是身处逆境仍能造福一方百姓;陶渊明的“放下”也不是浑浑噩噩 、百无聊赖,而是远离官场后仍能关注现实、心系苍生。 反观你呢?既不努力学习,也不参加集体活动,整天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这样的你真的谈不上“旷达”,也谈不上“放下 ”。真正的“旷达”和“放下”应该是直面挫折、笑对苦难,而不是像你现在这样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不前、止步不行。
最后,我想告诉你: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荒废的。希望你能够尽快调整好心态,以积极昂扬的姿态迎接每一天 !
此致
敬礼!
好友:XXX X年X月X日
致王栋的劝诫信
亲爱的王栋:
见字如面。最近看你状态不佳,上课无精打采,下课无所事事,作业敷衍,学习成绩直线下滑,我真的很担心你。当我询问时,你说这是在向苏东坡学习 “旷达”,向陶渊明学习 “放下”,可我觉得你似乎误解了他们的精神内涵。今天,我想和你好好聊聊,希望能帮你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却能在困境中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态。他在黄州时,生活艰苦,却能写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样豪迈洒脱的词句。但你知道吗,他的旷达并非是对生活和事业的消极放弃,而是在面对挫折时,依然能积极面对,寻找生活中的乐趣与意义。他在黄州期间,不仅潜心创作,留下了众多传世佳作,还关心百姓疾苦,带领民众兴修水利、改良农业技术。他的旷达,是一种在困境中砥砺前行的勇气,是对生活热爱的执着坚守。
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过上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田园生活,看似放下了功名利禄。然而,他的放下,是对黑暗官场的唾弃,是对内心纯净的追求。在田园生活中,他辛勤劳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同时也创作出许多反映田园生活和表达人生感悟的优秀诗篇,为后世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放下,并非是放弃追求,而是换一种方式实现自我价值。
王栋,我们现在身处学生时代,学习就是我们的 “事业”。苏东坡和陶渊明在各自的时代,都在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又怎能以他们为借口,放弃学习呢?你上课昏昏欲睡,下课百无聊赖,作业应付了事,这不是旷达与放下,而是逃避与懈怠。学习的过程或许枯燥,但每一次知识的积累,每一次难题的攻克,都是我们成长的足迹。当你真正投入到学习中,你会发现其中的乐趣与成就感。比如,当你通过努力,在数学考试中取得进步,那种喜悦是无法言喻的;当你深入阅读一本好书,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你会开阔眼界,丰富思想。
现在我们正处在为未来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果现在浑浑噩噩,将来可能会后悔莫及。我知道学习可能会遇到困难,但我们不能退缩,要像苏东坡一样,勇敢面对,积极寻找解决办法;要像陶渊明一样,坚守内心的目标,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
王栋,让我们一起放下对 “旷达” 与 “放下” 的错误理解,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我相信,只要你调整好状态,努力学习,一定能取得进步。期待看到那个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你!
你的好友
[你的名字]
[具体日期]
致王栋:寻找真正的旷达与放下
亲爱的王栋:
见字如面。近来,我注意到你似乎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的表现都让人担忧。当我询问你为何如此时,你提到自己正在向苏东坡学习“旷达”,向陶渊明学习“放下”。这让我感到十分惊讶,同时也意识到也许是我们对这些古代文人精神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首先,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苏东坡和陶渊明所代表的生活态度。“旷达”并非是对生活的冷漠或放弃,而是面对困境时的一种豁达心态;“放下”也并不是逃避责任或者对努力的否定,而是在名利面前保持一颗平常心。他们两位都是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之后,才领悟到了这些深刻的哲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但请记住,无论是苏东坡还是陶渊明,在追求内心平静的同时,从未停止过对自己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知识的渴望。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几经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即便身处逆境也不忘读书作诗,继续为官一方、造福百姓。他的旷达体现在能够在挫折中找到生活的乐趣,而不是任由困难打败自己。同样地,陶渊明虽然选择了归隐田园,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生活失去热情。相反,他通过耕种自给自足,享受自然的美好,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他们的行为告诉我们,“旷达”和“放下”绝不是消极避世的理由,而是积极面对生活的智慧。
你现在的情况看起来更像是借着这些高尚的情操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迷茫与困惑。真正的旷达是能够坦然接受失败并从中汲取教训,而不是选择忽视问题的存在;真正的放下是懂得适时放手那些不必要的负担,而非放弃所有值得奋斗的目标。作为一名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这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更是塑造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希望你能重新审视自己的状态,正视当前面临的挑战。不要让一时的困难阻碍了前进的脚步。相信只要你愿意调整心态,找回那份对梦想的执着与热爱,定能克服眼前的障碍,重拾往日的热情与动力。让我们一起向着更加光明的未来迈进!
祝好,
[你的名字]
莫借“旷达”之名,重燃学习之火亲爱的王栋:
展信佳!
最近见你上课萎靡不振,下课无所事事,作业敷衍了事,学习状态急转直下,我真是心急如焚。你总说这是向苏东坡学习“旷达”,向陶渊明学习“放下”,可在我看来,你这是误解了“旷达”与“放下”的真谛,是在逃避学习的责任啊!
诚然,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却能在困境中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之语,展现出豁达超脱的心境;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于田园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寻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他们的“旷达”与“放下”,是在历经人生磨难、看透世事无常后,以一种超脱的姿态面对生活的智慧选择,是对精神境界的升华。
然而,你如今正值青春年少,是汲取知识、茁壮成长的黄金时期。学习虽有时会让你感到疲惫、压力,但这绝不是你可以选择浑浑噩噩、虚度光阴的理由。你把学习中的困难当作借口,用“旷达”“放下”来麻痹自己,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的逃避罢了。试想,若苏东坡在困境中一味地“旷达”而不积极作为,又怎能在文学、书法、绘画等诸多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若陶渊明归隐后只是消极地“放下”,不与自然对话、不感悟生活,又怎能留下那么多流传千古的佳作?
学习,是我们当下最重要的使命。它不仅能让我们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能培养我们的意志品质,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拥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每一次攻克难题后的喜悦,每一次取得进步后的自豪,都是学习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些经历,会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成熟,让我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王栋,我知道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会有疲惫、会有迷茫,但这正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选择放弃,更不能以“旷达”“放下”为幌子来逃避责任。让我们重新振作起来,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目标前进。当你感到疲惫时,不妨想想那些为了梦想而努力拼搏的人;当你遇到困难时,要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克服它。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不要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不要让“旷达”与“放下”成为你懒惰的借口。让我们携手共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用汗水和努力书写属于我们的青春华章!
期待你早日找回学习的动力,重拾往日的自信与风采!
你的好友:[你的名字]
[具体日期]
给王栋的一封信亲爱的王栋:
你好!我是你的好朋友[你的名字]。最近看到你学习状态不太好,我真的很为你着急。我知道你总说自己这是在向苏东坡学习“旷达”,向陶渊明学习“放下”,但我想告诉你,你可能误解了他们的精神内涵。
先说说苏东坡吧。苏东坡一生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然而,他的“旷达”并不是消极怠惰,而是在面对挫折时依然积极进取。他被贬黄州时,生活困苦,但他没有就此消沉。他积极地面对生活,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而不是对现实的逃避。他的“旷达”是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再看看陶渊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确实令人向往,但他选择归隐田园,并不是因为他对生活失去了热情,而是因为他不愿意在黑暗的官场中失去自我。他放弃了官场的名利,选择了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他的“放下”是对世俗名利的超脱,是对自我价值的坚守。他依然在田园生活中寻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你现在的状态,可不是真正的“旷达”和“放下”。你上课昏昏欲睡,下课百无聊赖,写作业应付了事,这不是在学习苏东坡和陶渊明,而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青春是多么宝贵的时光啊!我们应该珍惜它,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你想想,你现在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将来会后悔的。等到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你会后悔现在没有好好学习。而那时,再想弥补就晚了。
我知道你可能觉得学习很辛苦,压力很大。但是,学习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它也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未来拥有更多的选择。而且,学习也可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当你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当你解决了难题,那种成就感和快乐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我希望你能够重新振作起来,找回学习的动力。你可以从制定一个小目标开始,比如每天完成一定量的作业,或者每天背诵一篇课文。慢慢地,你会发现学习并没有那么难,你也会逐渐找回学习的乐趣。
如果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可以向老师、同学或者我寻求帮助。我们都会支持你的。我相信,只要你努力,你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
王栋,不要浪费自己的青春了。让我们一起努力,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吧!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祝你学习进步,心情愉快!
你的好朋友:[你的名字]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