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里的时光回溯

小金口有趣 2025-02-06 08:36:31

又到年初八,新的一年开始了。

有一个博士发了个春节最大的感慨:农村孩子教育真是完了!

他说的是老家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几乎一天到晚都是玩手机,从中看出农村教育环境不行,父母也无力辅导,也管不住孩子们。

有些孩子你问他成绩,他忙着玩手机,连头都不抬,根本不理你。

城市里的孩子都说上学太卷太累,但对比起来,城市里的孩子是一种幸福的累,农村里的孩子是一种绝望的快乐!

这几乎是普遍现象。

玩手机的农村孩子

对此我也深有同感。

正好我今年春节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就是早在春节前半个月就回了老家,有机会在故乡的土地上到处走走,重温旧时光,回忆少时的经历。

有一天,克哥陪我到山上看一位堂侄进行橄榄树嫁接,然后陪我在山中闲逛,无意中来到了一座很熟悉的山峰下。

近看尖峰岭

这座山峰叫尖峰岭,在我们家乡很有名,主要是它的峰顶实在尖,从我们村远远看见的,就是一座正三角形。

用卫星地图测距,尖峰岭距离我们村的直线距离近6公里,当年步行路程应该是8公里左右。

克哥用摩托车拉着我开到这里都要大半个小时。

靠近尖峰岭时上山的小路非常弯、陡,虽然现在铺了水泥路,有时摩托车上去还很艰难。

上到杨梅塘吖,再看尖峰岭,来得近了,看起来没有那么高了,但三角形还是没变。

当年我就是走近6公里到尖峰岭打柴

我清楚地记得,少年时代我曾经两次来到尖峰岭打柴、挖木根。

而且我第一次出远门就是读初二时挑着行李路过这里,前往它后面的竹雅水库那个什么林场帮人摘了一周的八角,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第一次来尖峰岭是与老爸和十几个叔伯哥嫂一起来的。

那时我已经15岁,读高一了(当时我们的学制才9年)。

我清楚记得出发时大约是凌晨4点多,当时是秋天,出门时只看得见一点点淡白色的路面,我们只能低着头跌跌撞撞地跟前面的人走,一直走了近3个小时,到尖峰岭天才微微亮。

由于是到外村的地盘上砍柴,所以一路上大家都不敢乱说话。

到山上后各自分开寻找枯木砍伐,为互相壮胆才大声说笑。

上到杨梅塘吖再看尖峰岭

我和老爸主要是挖木根,推了一架鸡公车来,所以,就在距离小路不远的地方挖。

大约2个多小时,有的人砍够了就开始回去了,我和老爸也挖好了一车,大约在八九点左右装车也往山下走。

可能是两个人一前一后在山路上推车操作配合不好,才推不到百米就侧翻了。

木根都滚到路下面去,我和老爸只好又一个个扛或抬上来装好车。

回到家中已经是下午2点了。

而当时我们只带了一些煮木薯干、一壶凉水充饥。

尖峰岭下的指路牌

第二次来尖峰岭是挖木根过后不久,这回我是一个人跟着叔伯兄弟们来打柴。

也是凌晨4时出发、摸黑走路,这回才实在考验人了。

一个人在清晨的山林中砍柴,虽然不信世上有鬼魂,虽然附近不远处就有同伴的说话和砍柴声,但周边看不到人还是有点怕。

然后就是一个人挑着上百斤柴回去的路上,别人纷纷越过,自己越来越落后,那艰难困苦绝望,简直能让你崩溃。

一次次不得不停下来擦汗休息、然后又不得不挑起重担继续往前奔----挑过重担的人都知道,只有一路小跑才最省力!

那时真的是一走一个不吱声。

尖峰岭下有一个木水表村

连我现在都不敢相信自己少年时能有这样顽强的毅力。

当然,这是因为再到尖峰岭才引发的一点短暂回忆罢了。

其实孩童、少年时代,我们除了在学校学工学农,在家里其实也早早就在挑起重担了。

比如10岁左右开始放牛、割猪草、上山砍柴割芒草扒松毛,十四五岁起就参加生产队出工干大部分农活了。

包括整田、插秧、施肥、踏田、收割,种红薯木薯花生,修水利等等。

或许,这就是我当年发愤读书要跳出农门的动力了。

木水表表口有四五棵120年树龄的马尾松

不过,这样说也许不科学,毕竟当年不只有农村少年才艰苦、才勤奋。

这个春节我回到岳父母家,也陪妻子姐妹们到她们当年经常去砍柴的地方看了看。

这也说明那个年代人普遍都经历过同样的生活磨难。

南丹县城有一个后山

她们当时去打柴的山沟叫大坳小坳,位于县政府后山,是两座山夹着高低相连的一条山坳。

妻子说,她们以前都是走后山那条小路去大小坳前后砍柴、扒松毛、割芒草,来回大半天,累死了。

南丹县城后山的小大坳

我看了地图,从她们家到大坳小坳直线也就2公里多,走路当然肯定超过3公里,这对县城的少年来说已经是了不得的距离。

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打柴同样是县城每个孩子都要承担的家务,为的是给家里的炉灶添些温暖,让一家人能在冬日里吃上热乎的饭菜。

通往大小坳的山谷前段两边变成了楼房

现在走进那条山谷,首先映入眼帘的已经不是蜿蜒曲折的小路了,它的前半段完全被新建的水泥框架楼房挤压着。

山谷依旧静静地立在两侧,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走过楼房后来到大坳入口,这里的山更陡,树木当然比小时候记忆中更加繁茂。

小路被夹在中间,显得更小了。

大小坳入口

路边的大嫂告诉我们,由于少人行走,小路已经被长草遮掩,恐怕不太好走了。

所以,我们没有继续往前探索,只能站在谷口想象着她们当年沿着这条小路,手持镰刀,满怀忐忑又坚定地走向山坳深处。

路边的杂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似乎在回忆着她们曾经匆匆而过的身影。

大小坳之间还有水田

卫星地图上大坳小坳之间还有一片稍开阔的窝地,似乎还种着农作物。

再往上就可以穿越到另一条省道了。

大家都说,等夏天时再找机会来一次,看看能不能穿越过去。

夹在山间的小大坳谷口

站在大坳入口,想到自己家乡的那座尖峰岭,我感慨万千。

我们这一代人那曾经的艰难岁月啊,如今已成为了珍贵的人生财富。

虽然如今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需要为了柴火而奔波,但尖峰岭、大坳小坳所赋予我们的精神力量,将永远伴随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心中满是对故乡、对过去岁月的感恩。

从大小坳入口回望看南丹县城方向

有人说,四十年前,人们惊呼武侠小说会毁掉下一代; 三十年前,人们惊呼流行音乐会毁掉下一代; 二十年前,人们惊呼电视节目会毁掉下一代; 十年前,人们惊呼电脑及因特网应用会毁掉下一代; 现在,人们惊呼游戏会毁掉下一代。

事实上,我们那时候并没有人会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看武侠小说、听音乐、看电视,该干的活、该读的书、该负的责任,都没拉下。

现在大把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一整天不吃不喝玩游戏的大有人在,正常成长的人越来越少了。

尤其是现在的抖音短视频,比游戏更吸引小孩,还有大学生也沉迷在手机刷屏中。

更可怕的是,现在的少年们,已经根本找不到(也根本不愿找)这些值得回忆的岁月记忆了。

0 阅读:0

小金口有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