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神秘山洞,每逢清明便“流鱼”,专家赶来一看既心痛又害怕

沃克笔下的世界观 2024-11-05 18:15:11

在湖北有这样一个神秘山洞,每到了清明节期间,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鱼从洞里流出,生生不息。而且此鱼鱼肉鲜嫩可口,村民们争先恐后前去捕捞卖钱,甚至靠此发家致富。

被吸引来的游客都纷纷夸赞鱼肉美味、味道一绝。可没想到此事惊动了专家,待专家前来考察过后当场惊呼:这鱼可千万不能吃!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靠“流鱼洞”发家致富

湖北省的皮家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由于村子地方比较偏僻,因此村民们平时只能靠种地和上山采野味赚钱,日子虽然清贫,但胜在平静悠闲。

但近几年,皮家村突然热闹了起来,尤其是每年的清明前后,全国各地的人纷纷慕名而来,小小的村子里挤满了游客,颇有北方大集的感觉,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一个默默无闻的村落摇身一变成为了吸引全国游客的景点呢?

原来,皮家村有一个洞口,每到清明前后,就会有无数的白色小鱼,争先恐后的从洞口游出,由于数量极多,就像下雨一样,因此取名叫做“流鱼洞”。

这个奇观据村里的老人所说,很久之前就存在了,只是由于鱼的体型较小,又叫不上名字,村民们都怕吃出问题,于是并没有放在心上。

直到有一次,有一户人家用鱼篓捞了一筐鱼,本来是准备当做饲料喂家畜,可没想到,经过简单的烹饪,小鱼竟然变得十分美味,不但没有一点淡水鱼的土腥味,鱼肉还十分鲜美可口。

从那时起,每到清明前后,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许多鱼篓,来到“流鱼洞”前,只需将鱼篓放在洞口,不出一会儿,鱼篓里面就会装的满满当当。

拿回家后,无论是干煎还是油炸,都十分可口,由于交通不便和消息闭塞,村子里一直都是自己捕鱼自己吃,从来没有对外售卖过,因此也只有村里人自己才知道“流鱼洞”的存在。

但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湖北省政府纷纷对这些古村落进行扶持,在视察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这个神奇的洞窟,这一下子吸引了领导的注意,这个奇观不就是带皮家村走出贫困的最大倚仗吗?

想到这里,扶贫专员立刻找来了当地的旅游部门和电视台的记者,希望他们能帮着皮家村宣传一下这处“流鱼洞”。

没想到,经过宣传,皮家村的“流鱼洞”竟然立刻在网上掀起一阵浪潮,这让皮家村彻底火了起来。

要知道,我国并不缺乏名胜古迹,山川大河,可是这种奇观却是极为少见,尤其是这种万鱼朝拜的祥瑞,对于喜欢好兆头的国人更是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流鱼洞”的火爆直接带动了皮家村的经济发展,皮家村的村民开始了编制渔具的浪潮,编制好的渔具供不应求,每个游客都希望用鱼篓亲手捞出几条鱼讨个彩头。

除了编制渔具,还有很多村民在村子里开了农家乐,专门为游客们烹饪捞上来的小鱼,皮家村的经济一跃成为了附近几个村子的第一。

皮家村的火爆不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还吸引了许多对自然生物深有研究的专家的注意,郧县水产局的官爱信很快就从网上了解到了这个奇观,这一下子就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对各种生物研究有极高的兴趣,这种鱼儿集体出游的奇观也只有国外的大马哈鱼回游时出现过。

很快,他就托人要来了“流鱼洞”鱼儿的标本,但让他纳闷的是,即使他翻遍了所有资料,都没有找到与手中这条鱼一样的鱼种,难道是一种新的鱼种?

想到这里,官爱信十分激动,若是自己能发现一个新的鱼种,也算是不枉自己这么多年对鱼类的研究,想到这里,他立刻动身准备到皮家村一探究竟。

究竟是什么鱼?

官爱信来到皮家村的时间正值清明前后,正是流鱼奇观上演之时,一到皮家村,就能闻到一股极其香浓的鱼味。

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编筐编篓,其乐融融的景象让官爱信更加好奇了,难道这里的鱼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吗?

怀着疑惑和激动的心理,官爱信来到了传说中的“流鱼洞”,跟网上说的一样,大量的白色小鱼像着魔了一样,疯狂的往外涌。

官爱信拿起鱼篓,捞上来了一条鱼,奇怪的是,他手上的这条鱼与他当初拿到手里的标本有着些许不同,鱼的鳞片虽然大体呈白色,但是鱼腹周围还有一圈彩色的鳞片,在阳光下极为好看。

官爱信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鱼的外貌,他拿出随身携带的县志开始一页一页的对照起来,还真让他发现了与这种鱼相近的鱼种,多鳞铲颌鱼,但很快官爱信就发现了不对劲。

多鳞铲颌鱼喜欢生存的环境是低温水域,但4月份的湖北水温并不低,难道是这里的鱼发生了习性上的改变?

怀着这个疑问,官爱信又回到了村子,就在他百思不得其解时,一股淡淡的香气从街边传来,只见锅里正滋啦滋啦的炸着鱼。

村民看见官爱信驻足不前,以为官爱信想尝一尝,立刻热情的邀请他过来免费品尝,官爱信也没有拒绝,走上前拿起了一条鱼,放到嘴里尝了起来。

鱼肉细腻鲜甜,唇齿留香,突然,官爱信好像意识到了什么,立刻询问道

“老乡,这个鱼你去腥处理过吗?”

“没有啊,简单的去个内脏就开始炸了”

听到这里,官爱信的脑子宛如晴天霹雳一样,这压根不是多鳞铲颌鱼,这是多鳞白甲鱼,这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他早该想到,多鳞铲颌鱼喜欢低温水域,只有多鳞白甲鱼喜欢温暖的水域,并且在4月份集体出动。

虽然官爱信已经很确定这就是多鳞白甲鱼,但一向严谨的他还是没有立刻,下定论,他在网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希望能得到相关专家的关注。

官爱信的帖子很快就吸引了中科院专家张春光的注意,几年前,张春光就曾带领自己的学生对多鳞白甲鱼的生活习性和保护进行研究。

由于水质破坏,气温突变,多鳞白甲鱼对生活环境又极为挑剔,因此多鳞白甲鱼早就被列为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在得知“流鱼洞”可能存在大批多鳞白甲鱼后,张春光立马前往了皮家村,准备亲自一探究竟。

在来到皮家村后,张春光立刻赶往了“流鱼洞”,在经过对鱼外貌的考量和对味道的品尝之后,张春光立刻确认,这就是多鳞白甲鱼。

可是为什么在外界如此稀少的多鳞白甲鱼会在这里数量如此之多呢?

为了探寻真相,张春光要来了一条鱼,当即开始了解剖,奇怪的是,鱼的胃里竟然连一点食物都没有,难道鱼是为了食物才争先恐后往外游的?

可是如果食物不充足,又怎么能支撑如此多数量的多鳞白甲鱼存活呢?

它们是怎样生存的呢?

怀着这个疑问,张春光找到了皮家村的村长,从村长的口中得知,这个流鱼洞从很久之前就存在了,如果想探寻真相,建议张春光去山的另一头看看,那里可能会有答案。

听到村长的建议,张春光立刻找了几个当地的村民,想委托他们带自己去山的那头一探究竟。

在村民的带领下,张春光乘坐着一条竹筏行驶在河上,缓缓向山里移动,随着对山的深入,张春光敏锐的发现,四周的地貌与之前有所不同。

河边的山崖千疮百孔,仿佛被侵蚀过一样,张春光立刻反应过来,这个环境和他之前带学生研究多鳞白甲鱼的地方极为相似。

气候湿润,石质多为石灰岩,正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最好条件,这时候,张春光心里的谜团犹如一个茧一样,被抽丝剥茧,层层析离。

他立刻联系了他在中科院主攻地质研究的同事,邀请他来这里帮自己勘验一下。

经过同事的勘探,立刻确认了这里是喀斯特地貌,并且山底有极高的概率形成溶洞,这也变相验证了张春光的猜想。

只有山底有溶洞,才能确保多鳞白甲鱼在寒冷的冬季能够存活,才能容纳如此多数量的多鳞白甲鱼在此生存。

如果山底下有溶洞的形成,那么在溶洞壁上一定会有苔藓的存在,这也解决了多鳞白甲鱼食物的问题。

那么现在只剩最后一个问题了,为什么在每年的四月份,多鳞白甲鱼会集体从洞内出来,争先恐后的往外游呢?

张春光仔细的研究了国外大马哈鱼集体回游的现象,难道白磷多甲鱼和大马哈鱼一样,是为了繁殖产卵吗?

为何鱼儿会争先恐后出洞?

就在这时张春光发现,先出来的多鳞白甲鱼多为公鱼,后出来的多为雌鱼,并且绝大多数雌鱼体内都存有鱼籽。

这让张春光恍然大悟,四月份的温度回暖,由于人类活动的原因,外部的水域食物要远比溶洞内部丰富,这正是多鳞白甲鱼繁殖的最好时机。

为了繁衍下一代,占据有利位置,公鱼们争先恐后的挤出洞口,往外游,这才导致了“流鱼”,现象的发生。

在解开所有谜团后,张春光立刻将这个问题上报给了当地政府,毕竟多鳞白甲鱼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如果任凭人们捕捞,早晚有一天会竭泽而渔,政府第一时间重视起了这件事,并且发布声明禁止捕捞食用“流鱼洞”内的鱼类。

本以为这项规定的执行会受到不小的阻力,可没想到,皮家村的村民却欣然接受。

村民们纷纷表示,是鱼儿们带领他们脱离贫困,自己不能忘本,以后他们不仅不会捕捞,还要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参考资料

走近科学 - 《走近科学》 20120605 悬壁流鱼洞_CCTV节目官网-CCTV-10_央视网(cctv.com)

0 阅读:1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