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国无外交”,遥想当年的中国备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时,根本没有任何国家帮腔说话。如今我大中华国力日渐强盛,当有的国家发表一些对中国不利的观点时,阿德等西方国家倒是会帮着中国说上两句。但中德两国之间可不是一直这么友好,当年中国的山东青岛可是实打实的被阿德整整殖民了十七年。但其后德国却主动提出要归还我国领土,只不过却提出了一个苛刻的要求,那么中国最后会答应吗?而青岛又是如何成功回到祖国的怀抱的呢?
晚清时期的中国宛如一块美味的大蛋糕,当时只要有点实力的国家都想来尝尝鲜。而当时的辽东半岛早已经被小日本和沙俄吞的一干二净。而阿德作为后起之秀,他在中国经过层层挑选,看中了位于山东青岛境内的胶州湾。胶州湾地理位置优越,而且气候与欧洲很相近,不仅有充足的劳动力,海防设施也比较完善。最重要的是占领了胶州湾就相当于控制了整个山东半岛的经济命脉,阿德对它垂涎已久,奈何当时沙俄的舰队长期停靠在胶州湾。阿德想着莫不是沙俄也想吃下胶州湾这块宝地。
于是他就找沙俄探探口风,沙俄表示胶州湾可以相让,但是阿德得帮他在中国北方再找一个更好的港口,阿德听了赶紧点头,满口称是。说来也好笑,明明青岛胶州湾是中国的领土,但却不是中国说了算。列强们甚至都不用跟中国知会一声,私下里自己商量就可以决定这块地归谁了。赶走沙俄之后,阿德想着我总不能堂而皇之跟清政府直接说青岛是我的了,那样岂不是太不礼貌,于是他提出要租借胶州湾五十年,阿德想清政府肯定不敢不同意。奈何结果却出乎阿德的意料,原本软弱的清政府不知为何突然硬气了起来,表示并不想租给阿德。阿德气不打一处来,表示软的不行那我就来硬的了,随后阿德就打起了强占胶州湾的念头。
但他不能直接出兵占领,那样的话容易引起清政府以及老百姓的反感,这对他以后统治青岛不利。要是万一打起来就更麻烦了,此时的阿德还需要一个由头。1897年11月,这个由头就自动送上门来了,那就是轰动一时的“巨野教案”。从1870年左右,阿德的传教士就来到中国山东进行传教,其实名义上是传教,实际上在山东各地强占农民的田地,干尽了坏事。尽管如此,懦弱的清政府却选择性失明,甚至还叮嘱山东各地的官员,不到生死存亡千万不要违逆洋人们的意思,这就更加助长了阿德传教士的气焰。
眼看着清政府根本靠不住,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十几个手拿刀剑的勇士闯进了巨野县磨盘张庄的天主教传教点,咔咔两下杀死了阿德家的两名传教士。这十几个勇士就是当时的民间团体大刀会的成员。这件事传到了阿德的耳朵里,可给他乐坏了,他终于等到一个名正言顺占领山东青岛的机会。1897年11月14日,阿德家的海军突然从海上登陆,根本没有给胶州湾守军反应的机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占领了胶州湾等险要的地方,之后就强硬的要求清政府的守军撤出青岛区域。第二天,阿德就光明正大的发布公告宣称,德军接管了胶州湾以及附近的区域,就差没直接说胶州湾从此以后就是我的地盘了。
当时求和派的李鸿章主动找到沙俄,希望借沙俄的手阻止阿德,但是他不知道沙俄和阿德在私下里早已经达成了共识。沙俄表面上答应李鸿章出兵遏制阿德的请求,背地里却按兵不动。当时的清政府在阿德和沙俄看来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至此中国又多了一条丧权辱国的《胶澳租界条约》,而山东青岛就彻底沦为阿德的殖民地。这可害苦了山东的普通老百姓,他们被抓进阿德的工厂免费做工,阿德的人还经常对中国工人滥用私刑。不仅如此,阿德只要在大街上看到不顺眼的中国人都是一顿打杀,并将穷苦的老百姓分到小包岛等贫困地区居住。阿德的残虐统治与当初的小日本相比也是不遑多让。
而青岛的命运却不仅限于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不久,阿德曾提出要将青岛还给中国,但是当时的北洋政府却坚定的拒绝了。送上门的好事却被回绝了,这又是怎么回事?进入20世纪以后,国力日渐强盛的阿德也渐渐不满足自己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谁强大了还会愿意一直屈居人下呢。更何况英法等列强见到阿德的时候也总是趾高气昂的,阿德早就看不惯他们了。所以阿德经常叫嚣着要重新划分世界,这让当时自诩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也是非常的不爽。眼看着阿德羽翼丰满,英国不得不放弃本国“光荣孤立”政策,在外积极寻找同盟国。时间一长,阿德与英、法、俄三国都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每次见到对方都想干上一架,而1914年6月28日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当时的阿德国力达到最鼎盛的时期,他渴望重新划分世界,所以他对战争非常的渴望,但是当时英法俄三国还处在战事准备的状态。于是嚣张的阿德认为战争在1914年打响最为合适,他认为奥匈帝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日渐衰弱,如果此时不与奥匈帝国联手发动战争,之后恐怕就不是英法等老牌世界霸主的对手了。1914年8月,阿德站在奥匈帝国这方,相继宣布与俄、法、英三国开战,为期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了。战争伊始,阿德就费尽心思的拉拢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加入到他的阵营,虽然中国当时衰弱不堪,但是有总比没有强,所以阿德也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并提出只要中国加入到他的阵营,他就将青岛还给中国。
这乍一听对中国来说可是件大好事啊,但是阿德怎么会做赔本的买卖。首先他是想让中国出一笔巨款将青岛赎回来,可笑吧,要回自己家的地还得花钱。其次,他想让中国也派兵前往欧洲前线。北洋政府觉得这个事情有些不妥,如果与阿德站在一起,肯定是要与英法等强国成了对手,而当时中国香港、云南、东北等地区还在英法俄三国的控制之下,所以加入阿德的阵营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不是最佳的选择。毕竟与一个青岛相比,整个中国的生死存亡要重要的多。所以一开始,北洋政府就选择站在中立的位置。
但是北洋政府有一个姓梁的政治家,他通过分析一战的具体战况,觉得阿德这个初生牛犊虽然军事力量很强,但是他的兵力却太过分散,根本不适合持久作战,所以此战必败无疑。梁先生认为此时的中国应该站到英法俄三国这边,如果战争取得了胜利,中国就可以作为战胜国,顺理成章的收回阿德手里的山东半岛。但因为当时中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实在有些拿不出手呀,那我们应该怎样加入英法的阵营呢?北洋政府讨论来讨论去还真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没钱没兵可是我们有人啊,我们可以“以工代兵”在战争后方生产军用物资。想到了这个好主意,北洋政府就兴冲冲的派人与英国大使馆进行交涉,提出想要“以工代兵”加入协约国的想法。
但英国方面也不傻,他当然知道北洋政府打的什么主意,最终英方只回了四个字:“你们不配!”断然拒绝了中方的请求。然而英方说的话有些为时过早,随着战争的推进,战况十分的惨烈,协约国死伤无数。英法两国的后方补给随之也供应不上,这时英国就同意了中方“以工代兵”的作战请求。随后中国14万工人赶赴一战的欧洲主战场,虽说是工人,但是挖战壕,排雷等危险性的工作全部都交给了中国工人。到一战结束,只回来了11万工人,除却有3000多人留在了欧洲娶妻生子,剩余的两万多工人都战死在国外。
按照中国的预想,中方也为一战的胜利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作为战胜的一方,怎么也能获得国际上的认可,将中国的领土收回来。再不济也能保证中方领土不再受到侵犯,然而在这件事情上,中国未免有些太天真了。一战后,阿德战败了,但是世界上却出现了另一个“阿德”。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英法俄等列强无视中国为一战胜利做出的贡献,当着中国代表的面,堂而皇之的瓜分阿德之前在中国的所有既得利益。这其中也包括中国人最不待见的日本帝国。其实在一战开始不久,小日本就趁着欧洲列强忙于欧洲的战场,无法顾及在中国的殖民地。小日本趁机就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而小日本和阿德一样,早就看中了青岛胶州湾的港口,他参与一战的真实动机也就是为了夺取山东青岛,而现在他有了这个机会,是断不可能轻易放弃的。
小日本在列强的支持下,嘴上喊着对中国亲善的口号,内地里逼迫着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妄图灭亡中国。当时中国虽然贫穷落后,但是中国从来都不缺爱国人士。一位参加一战的工人代表向中国代表团表示如果他签字同意小日本的要求,就请他自我了断,否则绝不会让他活着回到中国。但是“弱国无外交”,北洋政府的代表团们在巴黎和会上被列强团团围住,似乎默认了青岛交给小日本这个决定。
巴黎和会上的消息传到了国内,一时间学生罢课,工人罢工,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的人民群众都纷纷加入到示威游行中,这是中国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后来也被称为“五四运动”。北洋政府最终迫于压力,对内不敢太过镇压,怕伤了人民群众的心。对外也不敢太过强硬,害怕被列强们殴打,所以北洋政府在当时的外交政策上采用的拖延战略。就在北洋政府犹豫不决的时候,小日本早已经占据了整个青岛。
直到1922年,北洋政府花费了6100万日元赎回了青岛,虽然名义上收回了青岛,但实际上日本还在青岛拥有很多的特权,所以当时的中国并没有收回青岛的全部主权,整个山东也依然或多或少受到小日本的控制。这也为1937年小日本全面侵华埋下了隐患。现在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被列强视为东亚病夫的弱国了,如今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国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
任何国家都不敢轻易再对中国指手画脚了,但是那段屈辱的历史,我们要永远的铭记,勿忘国耻,强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