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的岳父。在杜聿明身上有很多的头衔,也为国家做出过很多的贡献。就如那句悼词所说的,杜聿明虽然曾经走过很多的弯路,但为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特别是后来,在进入功德林进行改造的时候,杜聿明万事虽不要求做的最好,但一定要符合要求。生活、思想上都非常的积极。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沈醉晚年时却透露:杜聿明战败后曾自杀两次,被俘之后依然是一心求死。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杜聿明为什么想要自杀?他之后的思想转变又是什么呢?杜聿明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由于家境不错,杜聿明家里也有许多的读书人。如其父杜良奎就是清末时期的举人,表哥李鼎铭是一所小学校长、堂哥杜斌丞是一所中学校长。虽然是封建地主家庭,但杜聿明身边的革命氛围还是比较重的。
其父杜良奎是清末举人,但在西安长安大学堂执教的时候,就已经加入了同盟会,进行革命运动。并且,在加入同盟会之后杜良奎数次返回老家,鼓励当地民团赶走清朝官吏。后来,袁世凯窃取了革命胜利果实,还妄图称帝复辟。为此,杜良奎还参加了但对袁世凯称帝的相关斗争。
有这样的一位父亲,杜聿明可以说是早早接触了革命思想。十二岁时,杜聿明进入表哥李鼎铭办的小学读书。李鼎铭学问好,教书严。因此,杜聿明自进入学校之后,各方面都十分的优秀。但随着祖父母、管家的大伯相继去世,家里竟然出现了无人管家的情况。杜良奎向来是一心教书,根本不管家世,因此十多岁的杜聿明就开始一边管家一边学习。虽然没有什么管家的经验,但杜聿明十分聪明,没过多久就将家里管的井井有条。不过,由于家事繁琐,杜聿明慢慢的放下了学业专心管家。
16岁那年,杜聿明在外教书的父亲总算是回了家。身为教书先生的杜良奎回家之后,自然是先要考察自己儿子的学问。但因为长时间的荒废,杜聿明在学业上毫无长进。杜良奎自己就是个举人,自然不能够接受儿子不通文墨。在思索之后,就将家事交给了侄子打理,让儿子杜聿明随自己到榆林中学读书。1923年,杜聿明从榆林中学毕业之后,就与大自己两岁的曹秀清结了婚。
婚后,杜聿明仍旧想要继续学业。在认真抉择之后,杜聿明决定考北大,于是就和几个同乡一起来到北京。然而,在北京准备考试的这些时间里,杜聿明的想法就发生了改变。当时的北京,是属于军阀割据。这北洋军阀既然站了地盘,按照道理来讲,应该要好好经营的,不说要多尽心尽力的为民考虑,最起码也要看的过去不是。但他们北洋军阀,不仅贻误政事、膺窃国柄,平日里更是只知道欺压百姓。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杜聿明不由得对北洋政府产生了厌恶。
恰巧这时黄埔军校在《新青年》杂志上,投放了招生广告。杜聿明看到这个招生广告之后,就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杜聿明放弃靠北大,转而南下考黄埔军校。本来,杜聿明从小就对枪支十分感兴趣,考到军校也算是“对口”。而各方面都十分优秀的杜聿明,很轻松就通过了黄埔军校的考试。在校期间,杜聿明科科优秀,样样拔尖,后来更是参与了讨平广州反动商团的战斗。
杜聿明这边进入了黄埔军校加入了国民党,而他的妻子曹秀清则在榆林加入了共产党。从黄埔军校毕业之后,杜聿明被分配到了何应钦的第一教导团第一营第三连。刚开始时担任见习官兼军需上士,不久后因为表现出色被提拔为第二排副排长。1925年的讨伐陈炯明的战斗中,杜聿明和陈赓一起报名参加了敢死队。因表现优秀,在到了北京之后,受到了汪精卫的接待以及见到了病中的孙中山先生。1926年北伐开始后,杜聿明意外被孙传芳逮捕。在逃脱之后,杜聿明前往武汉见邓演达。后在邓演达的指引下,投到了张治中的学生兵团,担任第一营第三连中校连长。
1927年,随着蒋介石的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杜聿明的妻子在“清党”行动中被清了出来,最后只能在未毕业的时候,就离开学校辗转到南京与丈夫团聚。在与妻子团聚之后,杜聿明的压力小了不少,更加在工作上更加的专心。就这样一路升迁,从营长、团长、师长、军长、司令官,逐步成为蒋介石的心腹大将。这个过程中,杜聿明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最终都因其无可取代,被蒋介石重用。杜聿明的一腔爱国热血是不可否认的,然而即使他再看不惯国民党奢靡腐败、不作为,但因觉得蒋介石对其有“知遇之恩”,始终站在了蒋介石的身边,接受着蒋介石的反共思想。长此以往,对共产党敌对似乎就成为了其本能。
1948年底,在淮海战役中手握重兵的杜聿明,没过多久就被我军团团包围。我军本来就不愿将枪口对准同胞,因此在占据优势之后,一直都在劝降杜聿明。就连毛主席也亲自写了《敦促杜聿明奉投降书》,内容大致是:杜聿明将军、邱清泉将军、李弥将军和邱李两兵团诸位军长师长团长:你们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黄维兵团已在十五日晚全军覆没,李延年兵团已掉头南逃,你们想和他们靠拢是没有希望了。你们想突围吗?四面八方都是解放军,怎么突得出去呢?你们这几天试着突围,有什么结果呢?......你们虽然把徐州带来的许多机关闲杂人员和青年学生,强迫编入部队,这些人怎么能打仗呢?......你们只有那么一点地方,横直不过十几华里,这样多人挤在一起,我们一颗炮弹,就能打死你们一堆人。......你们的兵士和很多干部,大家很不想打了。你们当副总司令的,当兵团司令的,当军长师长团长的,应当体惜你们的部下和家属的心情,爱惜他们的生命,早一点替他们找一条生路,别再叫他们作无谓的牺牲了。你们应当学习长春郑洞国将军的榜样,学习这次孙良诚军长、赵壁光师长、黄子华师长的榜样,立即下令全军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本军可以保证你们高级将领和全体官兵的生命安全。只有这样,才是你们的唯一生路。你们想一想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好,就这样办。如果你们还想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
全文总共八百余字,字字真诚,毛主席就是希望能够减少人员伤亡。为了让杜聿明等国民党军看到,我军四处散发写有这篇文章的传单。不少人看到之后,都十分的激动。就连杜聿明的侍从副官都觉得投降似乎是最好的选择,因此,他抱着期望将这个传单交给杜聿明,希望他能够认真看。但当时的杜聿明哪里能够接受,看到标题《敦促杜聿明奉投降书》后,就大发雷霆将传单扔的远远地。
在看大副官捡起传单后,他直接撵走了副官。当时的杜聿明对蒋介石忠心耿耿,他认为,蒋介石将大部分的兵力都给了他,是一种信任。因此,不管怎么样杜聿明都是不愿意投降的,但他也十分清楚他此时已经无力与解放军一战。在种种压力之下,杜聿明的情绪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沉中、。而最让杜聿明感到难受的是,与全军上下一致团结的解放军不同,他们国民党军中的高级指挥官完全没有真心合作的意图,总是希望别人先去拼。在国民党兵团司令都死了两个的情况下,他们仍旧不知悔改,最终导致全军覆没。
在成了俘虏的那一刻,杜聿明悲愤交加,掏出手枪指着脑袋就想要开枪自杀。他身边的军官见此,立即扑了上去阻止杜聿明的自杀行动。并痛哭着抱住杜聿明苦劝,让他放弃自杀好好活着。见下属如此情真意切,杜聿明只能暂时放弃自杀。杜聿明自杀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他觉得蒋介石将几十万大军交给他,是信任他。但他却打输掉了,实在是辜负了蒋介石的信任。同时,也觉得在他的指挥下,国民党几十万精兵,要武器有武器要资源有资源的,却仍旧打不过,不管是人数还是装备都远远不如他们的解放军,实在是丢人至极。
二是因为杜聿明认为,做了俘虏之后必定会受到共产党的侮辱。想想他们国民党每抓到一个共产党,不管对方是个小兵还是重要人物,无不受到折辱。因此,杜聿明认为共产党一定非常憎恨他们国民党,向他这样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一定会受到侮辱与折磨。所以,杜聿明认为,只有一死才能对得起蒋介石,也能让自己避免遭受到侮辱。第一次自杀失败之后,杜聿明也在寻找下一次自杀的机会。当被解放军盘查出身份之后,杜聿明随身携带的武器全被收走。这时的杜聿明认为,再不行动,之后就没有机会了。
于是,杜聿明趁着所有人都不注意的时候,拿起一块砖头就往头上拍去。在猛烈的一击之后,杜聿明当场昏死过去。但这一击并不能致命,而昏倒的杜聿明也没有力气再给自己来一击。周围的解放军在发现杜聿明自杀行为之后,立即将其送到后方医院进行治疗。这次之后,杜聿明再也自杀的机会。而当时的杜聿明,虽然身居高位,但由于常年在前线打仗,十分劳累。身上患有肺结核、肾结核以及胃溃疡这三种病。
这三种病不管是哪一个,在那个医疗技术落后的年代,都是足以致命的,更何况杜聿明还三种都有。杜聿明想,自己身体虚弱,若不好好治疗肯定很快就会死去,虽然不是自杀但也总算是完成了想死的愿望。刚开始的时候,杜聿明是这样想的,毕竟他的这三种病不仅治疗起来费劲,更关键的时费钱。因此,他从未想过自己能够活下来。但慢慢的,杜聿明的想法就改变了。
在成为俘虏之后,杜聿明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一入功德林,杜聿明等战犯就接受了体检,后来为了这些人的健康,还会定时体检。本来,杜聿明就不打算说出自己有病,就等着病死呢。但在一次次的检查中,医生都一一发现,并给予了很好的治疗。在长期治疗下,杜聿明本以为一辈子都治不好的病,竟然都治愈了。而在这期间,杜聿明还被检查出了第四种病——脊椎结核。
这个病杜聿明自己是不知道的,是杜聿明在一次洗澡的时候,被随行干部发现的。向他们这些战犯,在管理所洗澡的时候,都会有干部全程陪同。当时,陪着杜聿明洗澡的是一个稍微年长一点的干部,生活经验也丰富。他在看着杜聿明的时候,就发现杜聿明有些不对劲。像他们这些当兵的,特别是将领们,为了树立形象,长年累月都是挺直腰板的。就算是成为阶下囚,也都是站的直直的。
但杜聿明的身体却站不直,因此这个干部就怀疑杜聿明的身体是不是出现了问题。随后,在将其送到医院检查之后,才发现杜聿明患了脊椎结核。为了给杜聿明治病,除了日常的打针吃药外,管理所还特地为他定做了一个石膏模型,让他睡在里面,以便治疗。而这一睡,就是三年。1957年,和杜聿明关系不错的沈醉从重庆战犯管理所被送到功德林的第二天,两人就见到了。当时在见面的时候,沈醉还不敢认杜聿明,因为在1952年的时候,沈醉在一本人名字典里看到,杜聿明在淮北战役战败被俘后就已经被枪决了。
但相认之后,沈醉却又有些心惊胆战。因为,两人见到的时候。杜聿明床上就放着那个石膏模型,而他也是刚喝了杯牛奶躺进了石膏模型里。为了治病,这个石膏模型只能够仰躺,侧身都不行,因此沈醉认为这是管理所故意折磨杜聿明的。向来有些口无遮拦的沈醉,在此之后还谨言慎行了一段时间,直到他听杜聿明提起功德林为其治病的事情时,才得知原来杜聿明躺在石膏模型里是为了治病。
这时,沈醉才说出了自己以为杜聿明在受折磨的事情。杜聿明听了之后,还哈哈大笑道:“你虽然没有脊椎结核,不必用石膏模型来矫正,但你的思想却也得用石膏模型一样的东西来矫正一下才行。”这话刚落,周围人都笑了起来。其实,在这个时候,杜聿明从最初的一心求死,已经转变了很多。
功德林里面,也没有非常的封闭,只要这些人需要,外来的书籍报纸,管理员都会给他们找来。因此,杜聿明从最初的抵触,到后来感谢共产党愿意花费大价钱大力气给他治病,再到后来深度了解了共产党的政策、思想之后,杜聿明开始放弃了自己过去的“信仰”。他发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日子确实比之前好的太多了。随着思想的慢慢转变,杜聿明在放弃自己曾经的旧思想的同时,也在帮助功德林中其他人转变思想。
因杜聿明表现优秀,在1959年12月4日的时候,他被列为了第一批特赦战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