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2025年4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否决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的军事打击计划,转而寻求与德黑兰达成新协议,这一政策转向引发美国内鹰派与中东盟友的强烈争议。
计划叫停:从“轰炸周”到谈判桌据《纽约时报》披露,以色列原计划于5月初对伊朗纳坦兹等核设施发动“持续一周的大规模轰炸行动”,旨在使伊朗核能力倒退至少一年。该方案包含空袭与特种部队突袭双重打击,并要求美国提供直接支持。然而特朗普在政府内部达成“初步共识”后,于4月上旬突然叫停该计划。白宫消息人士称,副总统万斯、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等高层担忧行动将“触发与伊朗的全面战争”。
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上月曾威胁“若伊朗拒绝协议将发动轰炸”,但此次转向被外界解读为“极限施压后谋求交易”。伊朗外交部回应称“绝不屈服于胁迫”,但未否认与美国在阿曼举行秘密会谈的消息。
盟友震动:以色列不满 沙特焦虑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匿名官员向《纽约时报》表示:“我们理解美国大选年的政治考量,但放弃军事选项可能使伊朗核能力突破临界点。”沙特阿拉伯则通过外交渠道向白宫施压,要求明确“遏制伊朗的具体替代方案”。
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共和党领袖格雷厄姆公开抨击:“这是向恐怖主义政权递出的绥靖橄榄枝。”民主党议员则警告特朗普“不应以选举利益绑架国家安全”。
战略意图:选举布局与地缘博弈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此次决策包含三重考量:
国内选举需求:通过展现“阻止战争”的和平形象,对冲民主党对其“好战倾向”的批评;重塑中东格局:若与伊朗达成新协议,可削弱中国、俄罗斯在中东的影响力;牵制拜登遗产:推翻拜登政府“远程武器援乌激化俄乌冲突”政策,强化自身“危机终结者”人设。潜在风险:协议门槛与时间赛跑伊朗问题专家指出,德黑兰可能要求美国解除全部制裁作为谈判前提,而特朗普仅愿在“完全可核查的弃核承诺”基础上放宽部分限制。更紧迫的是,以色列军方评估显示,伊朗最快可能在2025年底积累足够武器级浓缩铀,留给外交斡旋的窗口期不足8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