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何以成为史上最强阳谋?只因伟人的战略布局无人能解

一林话历史 2024-03-31 01:54:19

接上文:。

上文和前几篇文,我们主要介绍了八路军三大主力115师、120师、129师在敌后战场抗击日寇的主要战例。通过这些战例,基本讲清了八路军是如何开展游击战的。

就在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忙得连轴转的时候,身在延安的毛主席也没有闲着。他老人家除了白天要接受各个根据地的战报,并做出指示外,晚上还要挑灯夜战,一宿一宿的熬夜写文章。

很快,在毛主席一宿一宿的努力下,一篇指导中国人民如何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光辉著作就诞生了,这就是《论持久战》。

在这篇雄文中,毛主席以超越时空的战略眼光,精准预测到了抗日战争的整个过程,为当时处于迷茫状态的中国人民(包括老蒋国民党)指明日寇必败,中国必胜的最终方向,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本篇,我们就来解读下这篇著名的《论持久战》,谈谈毛主席究竟提出什么样的战略战术?做出什么样的战略布局?能确保我们一定能战胜日本侵略者,成为史上最伟大的“阳谋”。

在解答这个问题时,我们会一边探讨另一个问题:当年的蒙古和满清作为我国北方两个少数民族,为什么在人口、资源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却能打败中原王朝,入主中原?

因为网上时不时有一些观点,喜欢把抗日战争和蒙元、满清入主中原相比较。如下图

下面,我们在解读论持久战的同时,也试着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与蒙元,满清入主中原相比,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凶恶的敌人?

从历史地理上说,蒙古族,满族在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上,与日本是有本质区别的。

蒙古族起源于公元四世纪的东胡,是游牧于大兴安岭以西的一支鲜卑人,被称为“蒙兀”。他们生活繁衍的地点是在大唐王朝统治下的,蒙古族自古都是华夏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满族是由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发展而来的,他们在东北地区生活繁衍了3000年。从西汉开始一直到唐朝,辽朝,元朝和明朝,中原王朝都对东北地区进行了有效统治。

努尔哈赤说白了就是大明王朝的地方官员,和哥舒翰、安禄山是唐朝官员的道理是一样的。你可以把努尔哈赤起兵叛变明朝比作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

很明显,二者没有本质区别,都是造反,都是为了反抗当时的朝廷。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内部纷争。所以,蒙古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和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清朝,都是华夏民族内部政权更迭。

重要的是,与世界其他地区有些注重血统论,种族肤色论民族不同的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兼容并包开放民族,我们的民族认同更重要体现在对华夏文明的传承上。

中华民族因为包容所以强大,因为相融所以生生不息。

在绵延数千年的繁衍生息中,我们的华夏文明既包括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也包括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更涵盖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

这些源源不断的注入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

所以,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维护和传承以周礼、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成为我们最坚定的民族认同。

公元1271年,忽必烈接受汉制,承袭华夏法统,建立大元朝。也就是元朝是以儒家思想的纲常伦理为指导思想,以宋朝的文武分权,三省六部为基本政治制度。

所以,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元朝修史,正式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

满族作为一个从奴隶社会发展起来的东北少数民族政权,入住中原后,也是积极学习汉文化,一切的政治制度,政治理念都是在明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虽然他们在后期做了很多妨碍中华民族发展的事,造城了我们近百年的屈辱史,但那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和由什么民族掌权没有关系。

所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不断汉化融合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在蒙元和满清入住中原时,会有那么多汉族带路党了。

我们来看小日本。虽然小日本在古代也借鉴和学习了我们不少文字,制度等方面的先进文化,但他们自始至终都不是华夏民族成员,大中华不认可,小日本自己也不认。

到了近代,小日本更是狼子野心,他们不但杀我们的人民,抢我们的土地,而且还要从根上毁灭中华文明。其最终目的就是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殖民帝国,俗称“大东亚共荣圈”。

鬼子知道,想要征服中国,仅仅依靠武力是不够的,只有泯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用他那一套军国主义给我们洗脑,才能使中国永远沦为他们的殖民地。

所以,抗日战争时期,鬼子除了从军事占领、政治控制、经济掠夺等方面对中国进行掠夺外,还要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实行奴化教育,妄图彻底毁灭中华五千年形成的华夏文明。

1938年,上海南市的亲日小学,小学生在学习日语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鬼子就不断在沦陷区实施奴化教育,并将魔爪伸向了中小学教育领域。

比如,鬼子在东北沦陷区将日语定为“国语”。从小学开始就强迫学生学习日语;到了中学,日语课程竟超过语文课一半以上;再到后来,学校居然禁止说中文,只能说日语。

这套教育体系实行数年后,大量东北学生只会说日语 ,汉语只能说几句日常口语。导致日占东北后期,许多低年级学生只知自己是满洲人,而不知自己是中国人。

东北解放以后,数年奴化教育的亲历者周峄在他的回忆中写道:

在开学后不久的组织的一次迎新大会上,我第一次听说我们还有自己的国家,这个国家不是日本,也不是伪满,而是中国。

1939年3月10日,日本陆军节,上海街头手执五色旗和日本旗庆祝的儿童

同时,鬼子还在东北地区大肆捕杀爱国知识分子,阻断中华文明的传播。据统计,从1934年至1936年间,鬼子在东北教育界制造了数十起惨案,捕杀爱国师生500余人。

伴随大批爱国知识分子的被捕,鬼子还强制关闭了东北大学、冯庸大学、交通大学等东北高校,试图摧毁东北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这是十分可怕的,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被同化被消灭,那么这个民族就危险了。这样的殖民奴化政策,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灭顶之灾。

清代龚自珍说:

“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就连我们的蒋委员长也说过:

“国家亡了还可以复兴,文化亡了,娘希匹的就全亡了”。

只可惜,我们的委员长除了发发牢骚之外,对于鬼子在沦陷区推行的奴化教育,他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甚至躲到了云南乡下,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沉痛心情,写下了《国史大纲》。

目的就是倘若中国不幸亡国后,让后人知道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过多么灿烂的文明,以此激励后人的民族复兴之心。

好在,我们有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指出:

“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政策分为‘物质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在精神上,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在太阳旗下,每个中国人只能当顺民,做牛马,不许有一丝一毫的中国气。”

敌人已将我们过去的文化中心变为文化落后区域,而我们要将过去的文化落后区域变为文化中心。同时,敌后广大游击区的经营也是非常之要紧的,也应把它们的各方面发展起来,也应发展其文化工作。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党提出了敌后抗战教育的指导思想,建立了根据地的教育体系。

他们采取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大众通俗化的语言,在根据地和沦陷区广泛开展抗战教育和国防教育,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击殖民奴化教育。从思想根源上确保每一个沦陷区的人还记得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这就是日军侵华与满蒙入主中原的本质区别。如果鬼子取得最后胜利,中国将彻底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华夏文明将同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一样,彻底从地球上消失。

所以,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抗日战争时期也正如国歌里唱的那样: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二、蒙元,满清入主中原是因为自己铁骑天下无敌吗?他们主要依靠力量是什么?

蒙古族和满族都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人口巅峰时期也过不了百万,可动员的兵力也不过十万。哪里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所能调度的资源根本支撑不起他们发动大规模战争。

而作为中原王朝的宋朝和明朝,则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人口在巅峰时期都过亿了,动员个百万雄兵也是分分钟的事,为什么就打不过只有区区百万的少数民族了呢?

难道蒙古铁骑和八旗劲旅真的个个是超人,一个顶百吗?

其实不是,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如果把蒙古和八旗的十万铁骑和中原王朝的百万步兵放在同一个战场互砍的话,你骑兵再厉害恐怕也会被平推的渣都不剩。

真正的原因就是:蒙元和满清建立的一套“兵民合一”的军事政治制度具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能在局部战场上发挥出极大的作战效能,从而给予对方致命一击。

与他们相反的是,中原王朝经过三百年周期律的痛苦折磨后,已如是一个老态龙钟,进入暮年的老人了,原有的制度已经变得腐朽不堪了,其组织动员能力十分低下。

所以,蒙元和满清能够入主中原,是胜在制度优势方面,胜在高效的组织和动员能力方面。

那他们组织和动员什么去帮他们获得胜利呢?当然是占领区的资源了,包括人口,土地,钱粮,财赋。利用占领区的资源,再动员上占领区的二狗子起来为他们卖命,打原来的主人。

比如,蒙古灭南宋的蒙军统帅张弘范就是河北的汉人,他所统帅的灭宋大军也是征发于江淮地区的汉人。因为蒙古骑兵都是旱鸭子,不熟悉水战,如果没有二狗子带路,他们在河湖纵横的江南地区将寸步难行。

而满清之所以在入关后能百战百胜,打得大顺起义军和南明军节节败退,就因为冲在前面,跑得最欢的是吴三桂、孔有德等一帮“汉奸”,南明最后一任皇帝也是被吴三桂弄死的。

对于中日两国的实力对比,毛主席是有清醒认识的,他老人家在《论持久战》里就针对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胜利为什么是中国?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了分析。

日本方面:

(一O)日本方面:

第一,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一等的........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能速胜,就建立在日本的制度及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面。

第二,日本战争....是退步和野蛮的....日本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

第三,日本虽是在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基础上进行的,但同时又在其先天不足的基础之上......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战争。

第四,......总起来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是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人力、物力之不足........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点。

中国方面:

(一一)中国方面:

第一,我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不如敌人......中国之不能速胜,又在这个方面有其基础。

第二,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到今日......锻炼了中国人民。今日中国......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

第三,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这同日本又是一个相反的对比。

第四,由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产生出来的国际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

总起来说,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在于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这些都是中国的特点。

可以看到,毛主席在《论持久战》里是承认日本强大和中国落后的,认为日本强是强在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一等的。中国虽然弱,但是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

更重要的是:与南宋,明朝时期的古代先民们相比,中国近百年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积累到今日,不但锻炼了中国人民,也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在组织和动员能力方面有胜过日本的可能。

也就是说,在软实力方面,今日中国......虽暂时不如日本强,但和中国自己比起来,却有了比以往任何朝代更进步的因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

从这个角度讲,这是日本人根本无法破解的“阳谋”。

三、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复刻蒙元,满清入主中原的经验,为什么最终会失败?

对于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日本鬼子是很有研究的。特别是对于蒙元灭南宋,满清入主中原的历史,他们研究的更加起劲。

因为他们认为,蒙古和满族作为两个野蛮落后的少数民族,居然能打败强大的中原王朝。而自己作为亚洲率先进入工业文明的优秀民族,为什么不能征服中国呢?

所以,虽然满蒙入主中原和日寇侵华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战争,但在一些战略战术上,日本鬼子还是很想借鉴满蒙入主中原的一些经验的。

比如,在沦陷区扶植傀儡伪政权,组建汉奸皇协军,帮助鬼子攫取沦陷区资源为其侵略战争服务,实现以战养战的目的。

那么,鬼子的这一套企图复刻蒙元,满清入主中原的经验,为什么最终会失败了呢?

就是因为我们有《论持久战》的指导,有毛主席伟大而无解的布局,有广阔的敌后战场与敌人周旋,最终陷敌人于人民战争的汪洋之中。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就看看抗战初期山西的战略部署:

毛主席在写《论持久战》的时候,距离卢沟桥事变已过去十个月,不管是国军的正面战场,还是八路军的敌后战场,都取得了一些经验。

我们要理解《论持久战》,就必须先看看这十个月的抗日战争是怎么打的。

抗战爆发之初,八路军主要开赴山西,与阎锡山的晋绥军配合作战,主要以毛主席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为主。

但是,我们在忻口会战那一章节也介绍过,日军在抗战初期的攻势十分迅速和凌厉,他们一路攻城拔寨,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占领了省会太原。

太原的失守,使华北战局发生了根本转变:在华北战场上,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开始退居次要地位,而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敌后游击战争开始处于主导地位。

于是,我们就面临一个新问题:当阎锡山的晋绥军退走以后,八路军是否可以凭借自己力量在华北站稳脚跟?并为日后战略反攻作好准备?

为此,毛主席制定了一个全盘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大体上分为三步:

第一步:创建根据地

随着阎锡山晋绥军的全线溃退,许多地方的晋绥军旧政权立刻陷入瘫痪状态。

这样一来,敌后沦陷区那些鬼子兵力不能顾及到的广大乡镇和农村地区的人民,就迫切希望有人能领导他们抗击日寇,保卫家园。

因此,八路军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到这些地方发动群众,建立民主政权,创建根据地。

毛主席还接连发出指示:

“山西全省的大多数乡村,使之化为游击根据地,发动群众,收编溃军,扩大自己,自给自足,不靠别人,多打胜仗,振奋士气,用以影响全国。”

第二步:天才般的战略布局

同时,毛主席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日军是绝不会答应八路军在它后方建设根据地,搞得它鸡犬不宁的,所以一旦鬼子稳定了局面,他们就会向根据地发起大规模扫荡。

这就意味着,如果八路军不能通过游击战粉碎日军大扫荡的话,我们建立的敌后根据地就不能立足。

因此,一个天才般的,极具战略眼光的战略布局便在毛主席头脑中产生了。

这个布局就是:八路军的三大主力师要抢占山西四个角的敌后农村,对占领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的日本鬼子形成反包围。

115师聂荣臻部,占领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广大农村,开辟晋察冀根据地;

115师罗荣桓部开赴晋西南,以吕梁山脉为中心,开辟晋西南根据地;

120师占领以管涔山脉为中心的广大农村,开辟晋西北根据地;

129师沿正太铁路南下,依托太行山脉和太岳山脉,开辟晋冀豫根据地。如下图

关于这一决策,我们在抗日战争系列第一篇:中已经详细介绍过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看看。

这个布局的高明之处在于:

晋东北的115师,可以随时进击平汉、平绥、同蒲铁路;得手后可东进冀中平原,挺进平津地区;并相机进入燕山山脉,威胁华北日军的后方。如下图

晋东南的129师,可以威胁沿同蒲、平汉两路南进之敌;得手后,还可以伸至冀鲁豫大平原;并相机南下,进入黄淮之间,与北上的新四军相策应。

晋西北的120师,不但威胁着北同蒲铁路和大同、太原两大战略重镇;得手后还可北进阴山山脉,进入绥远西部和北部,扼制日军伸向大西北的触角——包头。等等

就这样,新的部署使八路军三大主力配置于山西四角。在日军继续南进时,我们既可以出击敌后,威胁铁路线,又可以在现地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集中打仗与发动群众两不误。

而这四个区域,还可以遥相呼应,互为策应,一方有难,其余几个方面军可以发挥钳制作用,这就给八路军打破日军日后扫荡创造了条件。

这也是日军根本无法破解的“阳谋”。

第三步:扩大军力,打破围剿

为了能在将来打破日军的扫荡,就必须快速发展我们自己的人民抗日力量。

而在前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和长征中,红军已经积累了十分娴熟的反围剿战争经验。此时只要把队伍扩大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就能够打破日军的扫荡。

而一旦可以打破日军扫荡,那么这一布局就会显示出他长远且强大的战略威力。

这时候,你放眼看去,就会发现山西表面上为日军占领,但实际上他们所能占领的不过是几条铁路和若干城市而已。

从整个山西地理上来看,广大的农村地区实际上掌握在八路军手里,日军实际上反而处于八路军的包围之中。

这就对全国的抗战具有极大的战略指导意义:只要在全国所有沦陷区照此执行,形成犬牙交错的战略态势,那么沦陷区的广大农村又可将日军反包围在中国领土上。

只要我们能在广大沦陷区的敌后发动人民群众,建立民主政权,创建根据地,那么日军就不可能占领全中国,更不可能灭亡中国。

有了这样的基础,将来一旦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形成,中国就会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一部分,日军不但处于中国的包围之中,还会处于整个反法西斯国家的包围之中。

这更是日军根本无法破解的“阳谋”。

这样一来,毛主席根据山西的态势,就勾勒和描绘出了全国的战略态势。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把这个态势形象的比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

犬牙交错的战争

(五一)我们可以断言.........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就是颇为特殊的一点,这是由于日本的野蛮和兵力不足,中国的进步和土地广大产生出来的。

这种犬牙交错的形态,表现在下述几种情况上:

(五二)内线和外线.........

(五三)有后方和无后方.........

(五四)包围和反包围——

1、从整个战争看来,由于敌之战略进攻和外线作战,我处战略防御和内线作战地位,无疑我是在敌之战略包围中。这是敌对于我之第一种包围。

由于我数量上的优势兵力,对于从外线向我前进之敌,采取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作战,就可以把分进之敌的一路或几路放在我之包围中。这是我对于敌之第一种反包围。

2、从敌后游击战争的根据地看来,每一孤立的根据地都处于敌之四面或三面包围中,前者例如五台山,后者例如晋西北。这是敌对于我之第二种包围。

但若将各个游击根据地联系起来看......我又把许多敌人都包围起来,例如在山西,我三面包围了同蒲路,四面包围了太原城。这又是我对于敌之第二种反包围。

3、这样.........两种包围,大体上好似下围棋一样,敌对于我,我对于敌之战役和战斗,好似吃子,敌的据点(例如太原)和我之游击根据地(例如五台山),好似做眼。

4、如果把世界性的围棋也算在内,那就还有第三种敌我包围,就是侵略阵线与和平阵线的关系。敌以前者来包围中、苏、法、捷等国,我以后者反包围德、日、意。

.........

(五六)这样看来,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

那么,我们反过来就可以明白南宋和南明为什么抵挡不住少数民族的入侵了?

南宋和南明的最终灭亡,虽然与其腐朽落后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不无关系。

但更重要的还是,没有在中原沦陷区的广大敌后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战略布局和稳固根据地,和入侵者形成犬牙交错的博弈格局,使蒙古和满清入侵者能毫无后顾之忧的对付中原王朝。

四、《论持久战》的核心要义是什么?是战,而不是“熬”

以上,我们分别从传承民族文化,敌我实力对比,战略布局的角度解读《论持久战》。

从中就不难发现,论持久战的核心要义是什么了?

就是通过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在敌后沦陷区和日本鬼子去抢地盘,抢人口,抢资源。

确保敌后的战争资源尽可能的不被日本鬼子利用;确保敌后的人力资源尽可能的不被日本鬼子抓了壮丁去当伪军;确保敌后的人民大众尽可能的不被日本鬼子的奴化教育同化。

是的,敌后的战略资源是相对恒定的,你不去争取利用,必然会被小鬼子利用。

如果八路军能在敌后多占领一个村庄,那么小鬼子就能少抢一袋粮食,少祸害一个村子;

如果我党能在敌后多发展一名八路军战士,那么小鬼子就少抓一名壮丁去当皇协军;

如果我党能在敌后多搞一次抗日爱国教育,那么沦陷区的民族意识就不会亡,就能等到战略大反攻的那一天。

从这个角度来讲,《论持久战》所描绘的就是一个涉及到军事的,政治的,教育的,组织动员建设的系统战略博弈工程。

他从根本上确保了中国必胜,日寇必败的最终战争走向,坚定了中国人民的必胜信心。

当然了,理是这么个了理,但实际操作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比如,我们的蒋委员长带领的国军兄弟,他们在四面临敌的敌后就发展不起来。

因为在敌后坚持抗战,和鬼子抢资源抢地盘,干的是虎口拔牙,刀头舔血的营生,一不小心就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论持久战》发表后,对老蒋很受启发,让老蒋也很重视游击战,他也派遣了大量国军深入敌后,巅峰时期的敌后国军有百万之众。

但国军的敌后战绩却十分糟糕,他们在鬼子的进攻下损兵折将、连连败退。最终只有三个结果:一、被鬼子消灭;二、沦为土匪山大王;三、在鬼子威逼利诱下沦为汉奸、皇协军。

国军兄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

主要是老蒋把经念歪了,把持久战理解成了持久“熬”。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被牵扯进来后,老蒋就更安心的计划“熬”了。

他是小鬼子也不卖力打了,根据地(国民党叫敌后战区)也不建设了,军队也不训练了,就在西南地区躲着开始了“熬”,计划熬到美国人把小鬼子干趴下后,出来接收日军投降。

正因有了这种心思,不打仗也不练兵,国民党军才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的1944年,打出了像豫湘桂战役那样“漂亮”的大撤退。

最后,熬到小鬼子投降的那一天,老蒋才惊奇的发现:娘希匹,怎么山东和华北成了共党的天下?怎么我的军队全在西南地区猫着呢?

是啊,你想熬到最后捡便宜,但便宜哪有这么好捡,鱼和熊掌兼得的事,凭啥轮你来干?

所以,论持久战主要还得突出一个“战”字。只有战,你才能获得全国人民的支持;只有战,你才能在消灭敌人的同时发展壮大自己;只有战,最后的胜利才属于你自己。

0 阅读:3

一林话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