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枪手”杨良平
在云南省保山市,生活着一位96岁高龄的老人,尽管头发花白,行动不便,但只要有人来到家里,他都要站起来行一个标准的军礼,他就是抗战老兵杨良平,打日本敌人的一位“神枪手”,也是一个离开部队后仍然徒手消灭两名日本兵的硬汉。
“神枪手”初显神威
1937年9月,保卫上海的“江湾战斗”打响,国民党军队艰难抵抗多日,在日军炮火的凶猛进攻下,守护上海外围的国民党部队开始向上海城撤退。这时淞沪抗战已经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在誓死守护上海城的命令下,国民党部队通过巷战等战术避开敌人猛烈的炮火,继续作战。而此时,日军伤亡惨重,伺机纠集重兵赶来。
1935年8月初,在家排行老二,年仅16岁的杨良平从浙江绍兴新昌的瓜田里被拉去做“壮丁”。1937年,杨良平被补充到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三十六师一〇六团三营七连,从二等兵做起。这些人都是从浙江绍兴、萧山、温州等地征集来的新兵,在杭州集训一个月后,这些新战士被紧急调往上海前线布防。
战斗在一个中午打响。日本兵黑压压的像蚂蚁一样,通过河上的桥袭来,国民党军队在桥头艰难抵抗。遭遇敌人两挺机枪火力攻击后,杨良平所在的连战士伤亡已经过半。
杨良平说:“那天晚上把我放到前哨,就是趴在地上,枪支着。那个时候人来了,我叫都没叫,我晓得前面就是日本人,我就把枪拿起来,嘭,一枪打去就打中了,他就啊啊地叫,我第二发子弹又打出去,连打三枪,三枪都打中他了。”
就这样,这次战斗之后,杨良平在团里有了“神枪手”的美称。
淞沪战役1人机智歼敌20多人
三十六师官兵多次向桥头发起冲击,但因缺乏战斗经验,加之山炮营尚未到达,没有支援,几百名士兵在桥头壮烈牺牲,进攻受挫。部队不得不后撤,开挖战壕以阻击日军,然而日军有飞机在天空扫射和投掷炸弹,所以即使在战壕里,也是危险重重。
白天无法进攻,只能晚上行动,然而,噩耗却在一个夜里不断地传来。机枪手班长和排长陆续阵亡,连长和所有士兵都着急了。
杨良平想起了牺牲的战友,声音哽咽,泪水翻滚,那场残酷的战斗带给他终生难忘的经历。
之后,按照连长的命令,杨良平背着枪顶替阵亡的战友,他匍匐前进,前往一线。到达班长、排长牺牲的地方后,杨良平仔细观察着四周,他惊讶地发现,很多敌人已经非常接近这个掩体,如果留在这里接着打,那自然是必死无疑的,他立马抱上轻机枪,又吩咐身后两个士兵,一个拿弹药,一个拿步枪,三个人准备避开敌人的视线绕到日军后面,另找更好的攻击点。他的做法起到了阻击敌人的效果。敌人退下去之后,杨良平并不恋战,迅速带了两名士兵赶回了战壕。

老人的奖章

杨良平老人,在说到动情处,拐杖当枪使
第二天清理战场时发现,当晚被杨良平打死的日本兵有20多人。
尽管暂时击退了日军的小规模进攻,但这并不意味着日军就此离开,日军反而集结更多的兵力,攻势越来越猛。为了保持部队战斗力,中国守军在顽强抵抗多日后进行撤退。十几天后,杨良平所在的三十六师三千余人,撤退到南京城,与当时的守城部队展开阻敌战。1942年春天,杨良平所在的三十六师一〇六团,因伤亡惨重,被整编到七十一军八十八师二六二团,三个月后,杨良平所在的部队接到了命令开赴云南。
全力攻占松山老东坡
经过急行军,杨良平所在的部队在一个月后到达了云南保山。之后杨良平所在的部队就一直坚守保山前线,抗击日军袭击。
1944年5月中旬,滇西进入漫长的雨季。喜马拉雅山脉的雨水和高原上无数的支流汇集怒江,此时的水流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波涛汹涌,水势湍急,似乎对日军的滔天罪行愤怒不已。
杨良平所在的部队奉命守护在怒江惠通桥的桥头,等候日军一次次从桥头展开的疯狂进攻。两天前,因八十七师的两个守桥团伤亡惨重,杨良平所在部队被紧急调集桥头守备。从天黑打到天亮,再从天亮打到天黑,杨良平已记不得过了几个昼夜。所有士兵的任务就是严防死守桥头,不能让日本兵靠近半步。
久攻不下,日军用迫击炮对桥头轰炸,一颗炮弹落在距离杨良平5米外的地方,轰的一声爆炸了,几名战友被炸得飞出2米高,残碎的肢体散落在身边。杨良平的眼前一黑,逐渐失去知觉。幸运的是,杨良平并没有被炮弹击中,而是被强大的震波震晕。
没有来得及为自己能九死一生庆幸,杨良平和战友们又将面对更艰苦的一战。
松山之战打响了。
松山,位于横断山脉南麓,地处云南保山龙陵县的腊勐乡,海拔2000米。雄峙怒江西岸,扼守滇缅公路惠通桥要冲,宛若一座天然的桥头堡。
自从1942年日军长驱直入占领怒江西岸之后,松山的战略地位就变得尤其重要。它掌握着怒江战场的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还与腾冲、龙陵形成掎角之势,互相呼应。
1944年4月下旬,蒋介石签署了《中国远征军怒江作战命令》,作战部队拉开滇西大反攻的序幕。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上将,下辖第十一、二十集团军及直属特种兵部队,先期兵力10万人,向怒江前线集结。
1944年6月4日,国民党军展开了中国远征军中三大战役中的松山大战。杨良平的部队就是从保山前线开往松山战场的。杨良平作为远征军的一员,在生死中见证了战斗的胜利。
当时,国民军第八军接替二十八师继续攻击松山,兵力七个半团及军直属队,共计30000多人。杨良平所属的七十一军八十八师作为国民党军队中的王牌部队,任务是从侧面夹击进攻守山的日军。
因为日军占据有利地形,又修建了坚固的碉堡,居高临下,导致那次的攻山行动极为艰难。战事推进总是以米为单位,而进攻部队伤亡也十分惨重。一场战斗下来,甚至有两个团的人员几乎全部打完了。
杨良平回忆,当时战士们都是踩着战友的尸体往上冲,但松山一直是久攻不下。而在松山所有阵地中,老东坡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工事坚固,日军全力死守。但再难,这仗依然要打下去,而且必须要打赢。
当天凌晨,杨良平和战士在熟悉地形的村民的带领下出发了。趁着夜色,战士们缓慢地往老东坡山梁上的日军阵地行进,在距离五六十米远的地方,杨良平命令战士散开观察。还没等杨良平发现什么,敌人的枪声竟然响了起来。凭着经验,杨良平和战友们消灭了两个据点,大部队抄了敌人后方,攻下老东坡。
这场战役中,杨良平被三发子弹击中左右双腿,一发子弹打在后脑勺的钢盔上,他顺势滚落到荆棘丛中。随后,被战友救起。在战地医院里,经过三天紧急抢救,杨良平最终保住了性命。
1944年9月7日,历时95天后,远征军占领了松山,取得了松山战役的胜利,1比6.2的敌我伤亡比例,也向世人诉说着那场战役的无比艰苦。不过松山战役的胜利却意义异常重大,它是抗日战争滇西缅北战役中的一部分。这次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滇西战役的僵局,拔下了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为最终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拉开了中国大反攻的序幕。
徒手灭日寇
远征胜利后,杨良平因作战有功,晋升为副团长。随后,解放战争爆发,杨良平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紧急从云南赶赴湖南,参加战斗。
当时的杨良平和许多国民党的战士一样,思想很纠结。他们觉得赶走日本鬼子,就可以回家娶媳妇,孝敬父母了,不想再卷入战争。就这样,部队士气受到了影响。在部队整装开往湖南时,部队里出现了异常,每个团都出现了逃兵,有的团几乎一夜之间跑掉20人。
为整顿军纪和“杀一儆百”,部队加强对逃兵的惩戒,当着千人大会枪杀一名逃走的士兵。“我要回家,我不要打仗!”那名士兵被枪决前,哭着喊回家的声音,一度让在场的很多士兵流下眼泪。
1954年1月27日中美盟军在缅甸芒友举行盛大会师庆典,滇西、缅北反攻之战胜利结束
不久,一名士兵向杨良平报告,称他们团逃跑的一名士兵被抓回,如何处决。杨良平让将人带进他的营房,由他处理。待那名士兵离去后,杨良平给这名战士松了绑,在他的帮助下这名士兵离开了部队。
就在部队即将出发时,杨良平也跑了。问题是逃离部队后该去哪里呢?杨良平不知道。反正不能回家,因为担心做逃兵被抓枪毙,他决定先到保山躲避,等时局稳定后,再另做打算。于是,杨良平趁着部队转移之际,藏进了大山之中。
躲了两天后,杨良平在山上遇到两名日本散兵,没有任何武器的杨良平决心和日寇一拼到底。他在一处草棚边上,捡了一根相对趁手的木棍,顺势躲进草棚。待日本兵走过,他突然出击打伤了扛枪的一个敌人,接着攻向另一个,两个日本散兵的钢盔都被杨良平敲烂了。之后,杨良平将缴获的两把枪和子弹,换成了吃的。沿途,他尽量白天躲着睡觉,晚上走夜路。为避人眼目,他挑些山路翻越一座座大山行进,三个月后,杨良平到达了保山。
之后,杨良平自称是躲避战火的上海人,在金沙江边搭建了一个草棚,靠穿越边境到越南做一些药材生意,过着隐居的生活。1948年底,他辗转到达上海,并在京浦铁路局成了一名工人。后来,杨良平进入南京华东革命大学就读。1952年杨良平再次前往云南谋生,并且一直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直到2006年。
如今,杨良平最喜欢的就是坐在院子里给人讲他抗战的故事,说到如何成为神枪手,如何打日本敌人时,他经常会抬起手中的拐杖当作步枪瞄准比画,甚至说到动情之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哭出声。看着大家听得认真了,他还会拉开衣服,让大家看看他在战争中留下的枪伤,这些枪伤还有衣服上挂着的那些闪光的奖章,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位96岁高龄老人曾经的辉煌。而每当听故事的人离开之时,杨良平都会从轮椅上站起来,行上一个标准的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