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有车的开车走国道走高速,没车的抢车票坐高铁,春运总是一个逃不开的坎,一切都是为了那颗回家的心,一家团聚的期盼。
那么,亲爱的朋友们,你知道春运的历史吗,知道哪一年的春运最艰难吗?且诸君听我道来。
80年代:春运初潮春运,这个承载着无数国人情感的词汇,其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4年原铁道部成立春节旅客输送办公室,春运的概念应运而生,50年代的中国一五建设如火如荼的展开,整个国家从废墟中焕发新机,整个中国正在从纯粹的农业国转向工业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步发展,人口流动相对较少,根据现有资料查找,1954年春运仅有2300万人次,相比较如今动辄数十亿人次的春运规模,可谓是天壤之别。
早期春运的主力军主要是返乡过年的职工和学生。他们的出行方式较为单一,铁路是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绿皮火车在那时是人们出行的主要选择,这些火车速度较慢,设施简陋,车厢内常常拥挤不堪。但即便如此,人们为了能在春节与家人团聚,依然毫不犹豫地踏上这趟归乡之旅。
时光的车轮滚滚驶入 80 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如同一场汹涌澎湃的浪潮,彻底打破了以往人口流动的相对静止状态,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沿海地区逐步发展起来,形成富裕区域,高工资多岗位吸引着中部西部的人们背井离乡,从内陆的各个角落奔赴沿海,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 “淘金之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临近,与家人团聚的渴望是刻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于是乎,压力给到了铁路、公路,春运的规模迅速膨胀,1984年春运客流量首次突破 5 亿人次,从2300万到5亿,30年的时间,中国办到了,可想而知,这三十年时间里中国的发展有多快,网络说,中国用一代人的时间走完了西方社会200年的工业历程,从春运30年的规模发展来看,这话没错,中国用30年时间消化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壮哉,我中国!
然而,那时候交通条件,铁路运输在当时的春运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可运力却严重不足,而且大家也都坐过绿皮火车,那个条件,座椅硬邦邦的,春运时期车厢内人满为患,拥挤程度超乎想象。人们紧紧地挤在一起,几乎没有一丝可以活动的空间,双脚甚至都无法挪动。行李架上早已堆满了各种大包小包,有的乘客无奈之下,只能将行李放在座位下面,或是抱在怀中。在这样的环境下,上个厕所都成了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需要在人群中艰难地 “挤” 出一条通道。车厢内空气污浊,绿皮火车 “吭哧吭哧” 地在铁轨上缓慢爬行,冬天冰冷刺骨的寒意,也挡不住回家的热情。
而且那个时代火车票的购买方式更是让人心力交瘁。当时没有网络购票,也没有电话订票,人们只能亲自前往火车站售票窗口排队购票。在售票窗口前,常常能看到一条宛如巨龙般的长队,蜿蜒曲折,一眼望不到尽头。为了能买到一张回家的车票,人们常常需要提前一天甚至几天就开始排队。他们带着小板凳、铺盖卷,在寒风中苦苦等待。
九十年代:压力剧增步入90年代,打工潮如汹涌澎湃的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而来,使得春运的压力犹如泰山压顶,愈发沉重。春运客流量持续迅猛增长,1994年突破10亿人次大关,1998年更是飙升至18.6亿人次。
在这一阶段,铁路运输依旧是春运的中流砥柱,但面临的挑战却前所未有的严峻。绿皮火车虽然在不断增加车次,却依旧难以满足汹涌如潮的客流量需求。每逢春运期间,火车站内总是人潮涌动,摩肩接踵,人们背着、扛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脸上写满了焦急与疲惫,眼神中却透露出对家的渴望。
1995年的一张老照片,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绿皮火车上的拥挤景象。照片中,车厢内水泄不通,一个小孩竟然靠在车门上睡着了,周围是密密麻麻的人群,这幅画面,仿佛是那个艰难春运时代的一个缩影。那时,即便幸运地买到了车票,也并不意味着能拥有一个舒适的旅程。一张车票仅仅代表着你拥有了进入车厢的资格,至于座位,那完全是一种奢望。许多旅客只能无奈地蜷缩在车厢过道里,或是站在拥挤的人群中,度过漫长的旅程。
除了拥挤不堪,列车晚点也是家常便饭。由于铁路运力紧张,调度难度大,再加上天气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火车常常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旅客们在车站苦苦等待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情况屡见不鲜。在那个通讯并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无法及时得知列车的准确信息,只能在车站里焦急地等待,心中充满了无奈与煎熬。
为了缓解春运压力,铁路部门可谓是绞尽脑汁,想尽了各种办法。他们一方面增加临时列车,尽可能地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另一方面,还尝试通过上浮票价的方式,来调节客流量。然而,这些措施在庞大的客流量面前,显得有些杯水车薪。对于广大打工者来说,回家过年是他们一年中最大的期盼,无论路途多么艰难,他们都不会放弃。
2008年:堪称最难的春运如果要评选哪一年的春运最为艰难,2008年绝对是当之无愧的 “冠军”。这一年,一场罕见的南方雪灾,如同一场凶猛的巨兽,将春运的道路搅得天翻地覆。
从1月10日开始,南方多个省份遭遇了持续的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这场雪灾来势汹汹,范围极广,湖南、湖北、贵州、江西等14个省市自治区都未能幸免。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掩埋。持续的降雪使得大量积雪堆积在铁路、公路、机场等交通设施上,导致交通陷入了全面瘫痪。铁路是春运的大动脉,可在这场雪灾中,它却遭受了重创。铁轨被厚厚的冰层覆盖,道岔被冻住无法正常转换,电力供应也因线路结冰而中断。许多列车被困在铁轨上,动弹不得,就像一个个被束缚的巨人,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同样未能逃过这场灾难的影响,大量人群被迫滞留在机场、公路上。
京广铁路,这条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干线,也未能逃脱这场灾难。湖南境内的株洲站,作为京广线上的重要枢纽站,因为暴雪,站内的电力系统完全瘫痪,大量列车在这里被迫停运或晚点,导致整个京广线南段陷入了混乱。更为严重的是,广州火车站,大量旅客滞留,一度引发混乱场面,幸好政府及时出面,解决危机。
在政府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铁路部门迅速组织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铁路抢修工作中。工人们冒着严寒,日夜奋战在铁路沿线,他们用铁锹、铲子等工具,一点一点地清除铁轨上的积雪和冰层;他们爬上高高的电线杆,修复被冰雪压断的电力线路。经过连续几天几夜的奋战,铁路终于逐渐恢复了通车,1月31日,停运了六天之后,终于有列车驶入广州火车站,开始疏通人流。
2008年的这场春运灾难,让我们意识到春运的压力,决心要建设好基础设施,于是乎,从2008年开始中国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陡然间进入加速期,
2008年年底,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不过6.03万公里,2012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9.6万公里,首次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截至2023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为18.36万公里,相比2008年增长2倍有余。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2009年12月26日,京广高速铁路武广段开通运营,列车最高运营速度350千米/小时,中国正式进入高铁时代。2008年中国铁路里程不过7.97万公里,2024年9月,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万公里,高铁营业里程超4.6万公里,建成了“八纵八横” 高铁网,出门坐高铁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要选择。以 2024年春运为例,铁路部门在节前每日安排旅客列车 12700 列左右,节后每日安排旅客列车 12800 列左右,列车晚点现象已是很少发生。
在过去,春运购票堪称一场艰苦卓绝的 “战斗”。人们为了一张回家的车票,不得不早早来到火车站售票窗口前排队。长队如龙,蜿蜒曲折,一眼望不到尽头。为了能买到票,有人甚至带着小板凳、铺盖卷,苦苦等待十几个小时,甚至更久。2011年,12306 网站正式上线运营,从此,人们购票无需再在售票窗口前苦苦排队,只需在家中动动手指,轻点鼠标,就能轻松购票。科技的发展应该是方便着人们的生活,12306便是如此。
虽然说,如今春运,回家的车票依然需要靠抢,相比多年之前,已是好了很多,朋友们,你们抢到回家的车票吗?是否已经吃上家的味道?祝愿大家早日安全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