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军政府驱逐中国石油高管背后的能源困局

微恐小短片 2025-03-19 09:18:02

‍‌‌‌‌‍‌‌‌‍‌‌‌‍‌‌‌‍‌‌‌‌‌‍‌‌‌‌‌‍‌‌‌‌‌‍‌‌‌‌‍‌‌‌‌‍‌‌‌‍‌‌‌‌‍‌‌‌‌‌‍‌‌‌‌‍‌‌‍‌‌‌‌‌‍‌‌‌‌‌‌‍‌‌‌‍‌‌‌‌‍‌‌‌‍‌‌‌2025 年 3 月 13 日,尼日尔首都尼亚美骤然掀起的行政风暴,将中尼两国持续二十余年的能源合作推向冰点。军政府领导人奇亚尼签署的驱逐令中,"薪资不公" 与 "本地化不足" 的指控,恰似一柄双刃剑,既划开了中资企业的运营困局,也剖开了这个西非国家深层的经济病灶。

当三辆悬挂外交牌照的车辆驶离津德尔炼油厂时,厂区高耸的裂解装置仍在喷吐着白烟。这座由中国石油集团(CNPC)投资 13 亿美元建成的现代化炼厂,曾承载着尼日尔实现能源自主的梦想。自 2011 年投产以来,其年均 40 万桶的原油加工量不仅覆盖全国成品油需求,更让尼日尔首度跻身石油出口国行列。军政府此次查封炼油厂账户的举动,无异于斩断了国家最主要的外汇来源。

这场冲突的伏笔早在 2024 年 3 月就已埋下。深陷债务漩涡的尼日尔军政府与中石油签订 "石油预付款" 协议,以未来原油出口为抵押换取 4 亿美元紧急贷款。这本是资源国常用的融资手段,却因国际油价震荡与尼日尔原油品质问题演变成债务陷阱。当 2025 年 3 月还款期限临近,占军政府财政收入 35% 的石油收入,已不足以覆盖本息支付。

"薪资纠纷只是表象。" 非洲能源问题专家李明哲指出,中石油外籍高管年均 12 万美元的薪酬水平,相较当地雇员确实存在落差,但真正刺痛军政府神经的,是协议中关于原油计价机制的条款。根据约定,中石油有权以布伦特原油价格八折结算,这在油价高企时能为尼日尔保留更多利润空间,但面对当前低位震荡的市场环境,反而成为加重债务负担的推手。

历史轮回总带着黑色幽默。2003 年西方石油公司撤离时,尼日尔东南部沙漠里,中石油勘探队用三维地震技术叩开了被称为 "地质学坟墓" 的乍得盆地。二十年累计 50 亿美元的投资,建成了涵盖勘探、开采、炼化、运输的完整产业链,巅峰时期贡献该国 GDP 的 10%。而今军政府的非常手段,恰似当年资源民族主义浪潮的非洲回响。

阳光国际酒店被吊销执照的警示意义,远超事件本身。这座中资建造的五星级酒店,曾是中非能源合作 "资源换基建" 模式的典范。其突然关停不仅导致 217 名本地员工失业,更预示着尼日尔外资政策的风向转变。军政府经济部长私下透露,希望借行政压力迫使中石油重新谈判债务条款,甚至争取新的融资支持。

站在撒哈拉南缘的沙丘上远眺,津德尔炼油厂银灰色的储油罐在烈日下闪烁。这个曾让尼日尔摘掉 "纯原油出口国" 帽子的项目,正经历建成以来最严峻的考验。中石油内部人士透露,受账户冻结影响,炼厂原油采购已陷入停滞,若僵局持续,尼日尔或将重现十年前 "守着油罐加不起油" 的荒诞场景。

对于年发电量 80% 依赖柴油机的尼日尔,能源命脉的震颤已产生连锁反应。尼亚美街头,等待加油的车辆排起三公里长队,黑市油价飙升至正常价格四倍。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国际投资者信心 ——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事件曝光后,尼日尔主权债券收益率飙升 276 个基点,资本外流压力陡增。

这场危机恰似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非能源合作的深层挑战。当 "资源民族主义" 遭遇 "债务陷阱论",当技术优势碰撞本地化诉求,简单的善恶二分法早已失效。或许正如沙漠中的钻井平台,既要承受地底岩层的压力,也要适应地表风沙的侵蚀,才能持续喷涌能源合作的清泉。

1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