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餐饮行业被一则暗访报道搅动得沸沸扬扬。当卧底记者在直播镜头前说出 "11 点前最好不要点外卖" 的忠告时,这条看似简单的消费提醒,揭开的是整个外卖行业潜藏已久的食品安全冰山。杨铭宇黄焖鸡米饭的后厨乱象,不过是这庞大产业链中暴露的一角。
在郑州某加盟店的冷藏柜里,发黑的隔夜牛肉被淋上红色素,转眼变成 "新鲜食材";前晚被退单的餐品,未经冷藏就摆上第二天的操作台;店员徒手抓取食材时,指甲缝里的污垢清晰可见。这些被镜头记录的细节,不仅突破了食品安全的底线,更折射出连锁加盟模式下质量管控的集体失守。当品牌方将 "永久关店" 的处罚决定公之于众时,消费者才惊觉那些标准化装潢的门店背后,藏着多少监管盲区。
外卖骑手群体的 "不选清单" 更令人心惊。在日均配送数十单的工作中,他们目睹过麻辣烫汤底里漂浮的过期食材,闻得到反复煎炸的油脂酸败气味,清楚哪些商家把前夜的剩饭回锅翻炒。这份用经验换来的避雷指南里,黄焖鸡因 "僵尸肉 + 隔夜菜" 的组合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麻辣烫、盖浇饭、炸鸡等品类,每个都对应着特定的食品安全陷阱。当料理包代替现炒,当增稠剂勾兑粥品,外卖早已背离了 "美味便捷" 的初衷。
这场风波暴露出餐饮业晨间备餐的潜规则。早十点的外卖订单,很可能来自前夜未售完的存货。商家为节省成本,将常温存放的隔夜菜与新订单混装出售,微生物超标的隐患在保温箱里悄然滋长。消费者不会知道,自己支付的 "即时配送" 费用,买到的可能是跨越十几个小时的 "时间盲盒"。
国务院食安办的挂牌督办,揭开了这场食品安全攻坚战的序幕。从健康证核查到冷链管理,从加盟商督导到食安溯源,每个环节都需要重建信任体系。但监管利剑之外,更需要行业自省:当资本追逐规模扩张时,是否遗忘了餐饮业的立身之本?那些被节省的食材成本,最终透支的是整个行业的信誉资产。
面对迷雾重重的外卖市场,消费者应当掌握基本的自保策略。查看商家资质时不能止步于平台展示的证照,更要关注用户评价中的食安细节;选择现制现售品类,避开高风险的预加工食品;合理调整订餐时间,错开商家处理隔夜餐品的高峰时段。毕竟,在平台算法与商家利润的博弈中,消费者的选择权才是最有力的监督武器。
这场始于黄焖鸡的食安风暴,终将推动整个外卖生态的变革。当阳光照进后厨的每个角落,当隔夜菜不再成为行业潜规则,"11 点前别点外卖" 的提醒才能成为历史注脚。食品安全没有捷径,唯有守住底线,方能重建 "吃得放心" 的消费信心。#外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