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女神的异端挑战之作

火星研究社 2025-01-03 09:40:22

如今的华语圈观众,似乎一提到“三人行”就要祭出《燃冬》。

可惜的是,《燃冬》的三人行之所以出圈不是因为“辣”而是因为“雷”。

在我的记忆中第一次为三人行的题材感到震撼的佳作,要数法国电影《戏梦巴黎》。

这种骨科+同性+3p的设定直接颠覆了我的情感认知,在猎奇的之余还因为影片中三位美人的精彩演绎体验了一把禁忌之美的撼动。

又过了几年,来自西班牙的电影《天使的性》又以难得的“小清新”画风再次诠释了这一异端话题,成为打开无数人心中对于“流动的性向”认知的新世界的大门。

在今年,3P的风又吹到了好莱坞,并不负众望地更热血、青春疼痛——由新晋女神赞达亚携手两位型男乔什·奥康纳&迈克·费斯特主演的《挑战者》,在万众期待中于本月正式上线流媒体。

01

卢卡·瓜达尼诺似乎特别善于描绘“异端文学”。

相信很多同学都是从他所执导的“欲望三部曲”—《我是爱》《假日惊情》《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对其熟知的。

乍看之下这位名导的作品清淡且纯爱,细品则会感知到其对情欲的精细描写,以及对“背德”的精准拿捏才是神髓。

尤其是之前那部逼得不少观众在影院提前退场的《骨及所有》,更是将他偏爱异端文学的本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到了今年,他又带着这部“运动爱情3P片”闯入了观众的视线,简直是扩展“多元边界”的领军人物。

不过还没看过该片的同学先不要害怕,《挑战者》虽然有着口味颇重的题材,但表达的却完全不会重口味。

该作甚至呈现出了一种明亮又具有青春气息的画风,与卢卡·瓜达尼诺一贯善用的不安感、边缘化和危险意味大相径庭。

讲真,《挑战者》虽然被不少人关注的主要原因是三人行,但它可是一部实打实的分类在运动类目的电影,而且运动含量远超于爱情。

甚至如果你愿意从另一种角度赏析该片,它还能被归类到“悬疑”之列。

虽然《挑战者》的人物关系无非就是一场两男一女,横跨多年仍彼此纠葛的三角恋。

但卢卡·瓜达尼诺却极为巧妙地利用打破时间顺序的技法,带领观众随着故事的走向与反转间不断地改变对角色的认知。

看到最后还会恍然意识到,其实就连角色间的关系也在表面下暗藏玄机。

更妙的是,一切都是在暗示或者稍有提及中点到即止,而不会让你觉得故弄玄虚。

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所有角色的心理状态都是如此混沌——或许他们自己也未必理解内心那些强烈的感觉从何而来,而自身究竟想要些什么。

而这样的不确定性,也让《挑战者》成为一部性张力极其惊人的电影。

就该片而言,R级的分类相较于“真枪实弹”的震撼,其实更多地凸显在“氛围感”的拿捏。

即便没有什么坦诚相见的性爱场面,却也能散发出满满的荷尔蒙,一切都在欲擒故纵,极限拉扯,时而撩拨得你心痒难耐,又时而感受到血脉喷张。

02

在《挑战者》口碑解禁时,有主流媒体的影评人将该片称为:“好莱坞迄今为止最精彩的网球电影。”

而这句话,可能是为了回应曾经培育出了阿格西、贝克、莎拉波娃等名将,被尊称为“网球教父”的尼克·波力泰利尼生前所说的:“如果要我老实说,好莱坞连一部好网球电影都没有”这句评价。

如果你是运动题材影片的爱好者,仔细回顾一下历年来的好莱坞运动佳作,一定不会反对老爷子的吐槽。

拳击题材有《洛奇》《百万美元宝贝》《斗士》;

橄榄球有《甜心先生》《弱点》;

田径、棒球、马术、自行车,甚至连台球相关的题材都有拿下奥斯卡奖项的佳作,偏偏网球一个“能打的”也没有。

表面上看来,似乎要拍好一部运动竞技电影并不困难。

只要能将“热血”“团结”“拼搏”“坚韧”“煽情”一个个关键词拿来叠buff且运用得当就大差不差。

运动电影就如同“大数据电影”一样,有着一套精准的公式,并且适配于几乎所有的体育项目类型片之上。

而《挑战者》就颠覆了不少体育电影的“正能量”元素。

主角们从小到大的成长氛围大多数被“孤独”“竞技”“残酷”所包围。

就读寄宿学校→培训→参加比赛→转入职业赛道,之后便是每场球赛必须打满至少三局、平均约需2小时的耐力与技巧的极限挑战。

与此伴随的,还有他们的生活属性与价值观被极限压缩——这也造成了他们除了仅仅只能熟悉同属网球圈子的孩子们外,即便在成人后也再也没有其他社交属性。

而作为单打选手,他们甚至没有“队友”只有“对手”——那是他们从小到大对战无数次,甚至私下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这也让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常微妙且扭曲的情感状态,相互竞技、厮杀,却也相互依赖、约会。

在这个故事里,对网球的热爱既是他们一切美好感情的共同点,却也是互相伤害的悲剧属性起点。

03

《挑战者》最妙之处是将情敌与竞争对手巧妙结合,于是整部电影从内到外、从头至尾,无论在“球场”还是“情场”上,都是“竞赛”。

无论是振奋还是失落,是攻是防,球场和情场地厮杀与拉扯,都是一种充满技巧地极限“攻心计”。

三位主角的爱欲交织,在爱情、友情、事业、婚姻关系中不断拉扯与制约,就彷佛一场刺激精彩的网球赛事,无法预测下一秒的局面是否会全部翻盘,不看到结局就不会知晓赛事结果。

我们在非线性叙事中,以形散神不散的交错剪辑,慢慢地体会着这段跨越多年的三角关系的前因后果,而跳跃的结构变化并没有将故事变得错乱,这非常考验导演的功力。

灵活的推轨或是伸缩镜头地变化运用,各种超现实视角的赛事呈现——比如地面透视上扬视角、以镜头代替网球的动线地视觉捕捉,都能让观众快速地带入这项运动地激烈属性。

大量的快速剪辑搭配电子音乐,让整部影片都一直保持着“过分的张扬”。

在这个故事里,看似从12岁起就“相知相惜”的阿特和帕特里克,是因为塔西的出现而决裂,可事实真就如此吗?

在我看来,这两位大兄弟的诸如脚勾椅子,特意靠近,甚至同吃一根churros的系列骚操作,甚至相较和塔西之间的互动还要暧昧。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该片中开始穿插三人的情感纠葛时,阿特和帕特里克所谓的“嫉妒”原因,也显得如此“流动”。

可以是塔西,更可以是因为彼此。

于是这场三人行中,形成了一个特殊而有趣的局面——每个人都是“第三者”,每个人都“多余”。

阿特和帕特里克是一种标准的“相爱相杀”的关系。

从球赛的结果到塔西的电话号码,无一不是他们“竞技”的“情趣”。

直至塔西受伤之后的断交,两人经历过一切的失落、欺骗、背叛,所有压抑的情绪全在最后这场决赛爆发。

而塔西似乎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因为两个男人对她来说同样重要。

这场三人行就如同结束在高潮的电影的结尾——没有任何一位观众得知输赢。

因为在这个故事里,输赢根本不是关键。

他们都通过竞赛找到各自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阿特和帕特里克弥补了少年时代的遗憾,彼此和解,赢回了友情。

而塔西则找回了最初的野心与不可阻挡的胜负欲——那个可以为了目标拼到你死我活的自己。

最后私心一句,虽然赞达亚的加入是该片最大的噱头,但这个角色属性真的妥妥工具人。

好在她以极强的存在感和精湛的演技为自己争得了应有的关注。

而卢卡·瓜达尼诺最喜欢的果真还是年轻男性的暧昧与肉体。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