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O型董秘”有哪些优势——对话福成股份董秘李伟

财能无欣 2024-10-12 13:46:44

核心观点>>

① 在谋求自己的职业生涯过程当中,要有些思考,包括自己想走哪条路,将来想去做什么。

② 首先是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第二是要思考,思考怎么将规则运用到企业运营当中;第三是要总结,可能是失败教训的总结,也可能是成功经验的总结。

③ 财务数据反映业务的实质,然后指导业务。

本期《致敬财能创变者》邀请到了福成股份董秘李伟先生。每一位CFO都有一个IPO的梦,而在李伟先生的职业生涯过程当中,他成功操盘了两个IPO项目和一个再融资项目,并完成了从央企到企业CFO、再到上市公司董秘的重要转变。

李伟先生拥有丰富的资本市场实操经验,对企业IPO、投融资等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本期对话中,李伟先生就财务人职业成长、CFO型董秘的优势、上市的真正意义、优秀财务管理者画像等话题展开了精彩分享。

操盘2个IPO项目、1个再融资项目

职场创变的三个阶段

成艳华:今天特别荣幸,邀请到福成股份董秘李伟先生走进财能书院!《致敬财能创变者》系列栏目,一直在邀请一些拥有财务背景的、不断在转型创变的优秀管理者们展开对话,希望能够与财能书院的朋友们做些交流。

之前也跟李总交流过几次,您的个人经历,您对行业的看法,对未来整个职业的理解都很深刻,包括融资、IPO上市等经验都非常的丰富。所以今天我准备了几个问题,想跟您做个交流。

首先第一个问题,李总做过CFO,也做过董秘,这种职场的转变历程是怎样的?请您跟大家分享分享。

李伟:每个人都有故事,有的故事是主动的,有的故事是被动的,都不太一样。我是毕业之后,在央企做了9年的财务工作,后来觉得,一是财务工作的思考的局限性,二是因为自己的上升的渠道可能不是很乐观,所以就主动地去寻找一些新的职业赛道。

基于这个契机,我就开始走进了资本市场,遇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开始学习做IPO,到企业里面配合券商、会计师、律师、监管机构、媒体,来做IPO。

在2010年初走进资本市场以后,很荣幸做了几个项目,包括2个IPO项目,1个再融资项目,也可以称之为借壳,都很成功,也学到了很多以前央企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又开拓了眼界。当然也帮助公司获得了很大的一笔融资,累计近70亿的融资金额。这些都是我职业生涯中的难得的经历。

如果非要说是因为什么而转变,其实也就是刚刚说的,在谋求自己的职业生涯过程当中,要有些思考,包括自己想走哪条路,将来想去做什么,是自己感兴趣的,还是符合潮流的。可能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但最终都是为了个人的成长,或者是家庭生活的一个需要。

我个人稍微务实一点,自己能得到提升,能照顾好家庭,我觉得就可以了。所以当时做选择的时候,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到大的形势或趋势,找到了合适的、自认为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获得应有的提升的一个职业,我就去了。

成艳华:李总轻描淡写地回顾了一下您的职业经历,但其实过程当中肯定是面临过不少的挑战。比如说选择时的一些纠结,走出舒适区的各种不适应。

我们说每个CFO都有一个IPO的梦,每个CFO都希望能够操盘一次上市,或者去上市公司工作,但机会往往是很难得的,您在选择时的思考以及过程当中如何去适应,也可以跟大家分享分享。

李伟:做的第一个IPO项目是易华录,当时是刚从央企出来,处于学习阶段。这个机会,是我的一位导师推荐我过去的,他对我而言是真正的良师益友,是2006年我在财政部财科所读研究生时的一位导师,一直到现在,我们还经常见面,他对我的职业规划、家庭生活的规划等多个方面,都给予了非常认真、贴心的指导,我非常感激他。

当时他推荐我去做IPO这条路的时候,实际上我是很迷茫的,毕竟没有接触过。在央企里面做财务工作,思想有点禁锢。所以出来做个事情,是很忐忑的。但是接触到这个工作后发现,资本市场是五彩斑斓的,优秀的人才特别多,且很耀眼。我以前的知识,和资本市场对接发现差了很多,所以这也促使我不停地去学习。

首先学习的就是基本法规,这是作为一个证代到董秘,或者是成为更优秀的董秘必须经历的、必须掌握的。这个规则是证监会要求的、通用所有资本市场的规则。我是在学校自学了法律专业,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具备一些优势,法律的学习上有一些基础,能够很快地融入到工作当中去。

当然,在遇见每一个具体点的时候,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地去学习一些具体的规则和要求。所以做的第一个项目,单纯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项目当时是比较顺利的,最后在创业板上市。

第二个项目是朗姿股份,从开始股改、招股书、上报、审核到发行,最后到规范运作,前前后后有4年左右的时间,整个过程中我又将规则稍微地融会贯通,包括怎么将规则运用到企业生产运营过程当中,怎么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等。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对我来说应该是一个提升的阶段。

作为上市公司的董秘,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可能体现得不是很明显,不像财务做的量化更强,但是董秘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比如说外部的良好环境,有媒体的,有监管机构的,有投资机构的,还有股东以及社会大众的监督,如果外部环境处理得好,对企业发展是有良性的促进作用的。

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觉得这是正常的或者是社会趋势,那就错了。实际上是需要大量的工作去维护的,去保持良好的畅通,包括把企业的诉求传递给市场,市场的诉求用一定的语言转化为企业的重视点,我觉得都很重要。

可能这些说起来很简单,真正做起来是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企业产生一个软性的支持,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再后来又做了一个再融资项目,也就是借壳,类似于IPO。这个项目做起来,有点轻车熟路的感觉了,外部的环境、内部的环境都处理得比较得当,虽然过程当中有波折,但最终还是很幸运,成功了。

所以这几个项目的经历,对应了您刚才提到的职业历程,这些对于我个人来说是难得的宝贵的财富。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首先是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因为规则在不停的变化,学习规则,学习法律,学习财经,才能融入岗位所需要的各种元素。所谓的“六边形战士”,是需要不停地学习知识去填充的,这样的话整个拼图才能够完整。

第二就是要思考,刚开始的思考比较浅显,就是把规则拿过来,按照规则给别人介绍,不知道去延伸,不知道背景,也不知道怎么去运用,这是比较浅显的。

更加深入地思考的过程中,把不同的规则以及其他的外部因素揉和在一起,给企业提供更有效的、更直接的一些建议,尤其是向公司的高层提供建议。这是思考过程当中怎么运用的一个阶段,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提升的阶段。如果不去思考,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不管是法律、经济还是财务,还是有点欠缺。所以一定要思考。

第三是要总结,每个人过去的经历都不同,总结的角度不一样,或者说个人经历的不同阶段,总结的情况也不一样,可能是失败的总结,也可能是经验的总结。这些为下一步展开工作清扫障碍、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等提供很有效的帮助。

总结起来,可能有宏观上的,也有微观上的,不停地总结的时候,就会觉得经过这一段时间,自我感觉是有提升的。几个项目做下来,一定要有思考,这样才能够融会贯通;再总结出一些经验或教训,给公司的董事会、高层提供建议的时候,才能切中主体,让董事会甚至老板能够一眼就明白解决问题的思路。

所以,我个人认为,职场经历如果有这样三个阶段,可能就基本能满足职业的要求。

CFO型董秘,

有什么样的优势?

成艳华:董秘,CFO,以及CFO兼董秘,这些身份其实是不一样的。李总是从CFO转身做了董秘,在您看来,“CFO型董秘”具备什么优势?

李伟:这几个身份有很大的区别,也有一些雷同。从财务角度来看,财务基层人员很多,体现在数字上、字面上;财务总监或CFO,要透过数字看背后的业务,指导业务。我觉得CFO达到指导业务这个水平,才基本合格。如果是再优秀的CFO,需要更多的层次。

从基础的数据到业务这一块,我以前做财务的时候,思考的也比较少,后来做了董秘,需要看报表,要与市场沟通的时候,跟监管机构汇报的时候,如果仅仅是数字,是满足不了需求的。虽然董秘跳出了财务的范畴,但有一半的功能是与财务紧密相连的。

我在与同事交流的时候,我说财务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工作需求:

第一个层面,把数字算对,把业务反馈过来的数字汇总好,形成报表,也就是做好账。这是最基本的。

第二个层面,从账面上勾稽关系、数据关系的变化,来分析业务情况的变化。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比如说利润表,收入增加了,成本相应增加,但期间费用增加的比例高于这个比重,财务费用好像也少了点,最后发现利润没变化。

那可能勾稽关系当中,企业的规模扩大了,中间的支出也增加了,利润反而没有增加,这说明企业今年的业务可能是铆足劲走了,但花钱花的多了。可能有些人也能理解,这是正常的,至少规模是扩大的。这个层面就是简单的看背后的业务,这还不够。

第三个层面,就是财务数据一定要指导业务。还拿刚才举的例子来说,企业今年规模增加了,是为什么增加?可能是渠道增加了,可能是产品性能好了,也可能是受众面广了,这是背后业务真实反映的财务数据,成本增加是相对应的。

期间费用增加,如果是销售费用增加,那就要看看是不是人员增加了;人员增加的话,相对应的人工成本就要增加,那对应的销售业务应该也是增加的,这是合理的。但是收入、成本、规模增加,期间费用增加,导致的利润却并没有增加,还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财务费用也降低了。

也就是说,资金在银行机构里面的挣钱能力降低了,这可能就延伸出来一个问题:是不是应收款增加了?如果是应收款增加了,说明账期没有管理好,如果是销售费用增加了,渠道增加了,人工成本增加了,那说明新增加的这个团队,并没有产生预计的利润,可能就是一个规模的增加,而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利润,那这个团队和人员存在的必要性,就需要思考一下。是一味地扩大规模,还是要考虑利润。

如果有的产品有周期,或者需要打基础的时间,那明年的预算上,这个团队在利润上是不是就可以适当地提高?如果不能指导今年的业务,那至少对下一年的业务要有所指导。如果下一年的预算还保持今年的水平,那说明这个团队存在的意义并不是很大,对应的业务至少对利润表上面的净利润没有太大的帮助,这个团队成立的时候就值得商榷。

如果财务费用增加,应收款增加,本来现金流受到了限制,没有产生更好的财务费用收益,应收款反而铺大了,那么,里外里对公司的成本压力是有影响的。所以说,从利润表上面去看,从数据第二层面去匹配,然后分析业务的时候,就知道了业务的优劣,到底是该扩张还是该收缩。

反过来说,如果是财务总监或CFO去指导业务,该怎么去做?要从成本的角度去指导。或许这一块的成本费用能节省,或许是明年的规模会提高,利润会提高。而业务人员考虑的只是自己的业务范围,不会通盘去考虑。

所以从财务的角度来看,数据反映业务的实质,然后指导业务。做了董秘这个岗位以后,我想的会更多一点,因为要跟机构去交流,要给监管机构汇报,一定要知道业务的情况是什么,我就能够在财务人员管理业务的时候给予一些建议。当然,可能他们理解得比我深,但是我从财务和董秘这两个岗位结合起来的视角去提供建议,会比单单一个岗位想的稍微好一些。

END

声明 | 文章系财能无界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0 阅读:0

财能无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