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① 能做好成本管理的,一定要对业务有极深的洞察力。
② 业财融合的核心,是整个队伍对业务的理解力。
③ 三支柱不是个口号,也不是个组织形态,更多的是怎么帮助业务打胜仗,帮助公司实现长期有效增长。
在华为创立之初,华为财务用任正非的话来评价就是“非常落后”。公司也曾经面临过“在海外拿了不少订单,但就是算不清楚这些单子是否能赚钱”的困境,以至于出现了海外业务突飞猛进,而利润却逐年下滑的情况。为此,华为曾数次实施大规模财经管理变革,将财经管理深度融合在业务管理流程中,实现了“业财一体化”。其中,2007 年启动的集成财务服务(integrated financial service)变革,使华为财务开始走进业财融合的大门。
本期《致敬财能创变者》邀请到了华为原海外地区部副总裁、6级变革管理专家、财能书院大湾区分院名誉院长向国华先生。向先生拥有20年华为公司工作经历,10年一线实战经验,10年机关COE能力建设和变革经验,在华为销服体系、财经体系、人力资源体系实战经验丰富,曾深度主导财经IFS变革,以及多个共享中心业务变革项目,并荣获华为管理变革最高奖项“蓝血十杰”。
业财融合的核心点,
是什么?
成艳华:向老师提出业财融合的抓手是经营分析会,有了抓手之后,就是组织怎么去匹配的问题。我们谈到业财融合的财务BP,更多的是助力业务成功,从这方面去看,向老师辅导了这么多的企业,您认为业财融合的核心点是什么?
向国华:大部分财经组织以前都是相对比较封闭的,到业财融合这个阶段,财经走出去,中间是经历了一个很大的跨度。说实话,直接跨过去是很难的。
可能有公司觉得往销售派几个人,往研发派几个人,往制造部门派几个人,组织就搭建起来了,业财融合好像也就做起来了。其实不是这样的,远远不是说你派几个人,BP组织就建起来了,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鸿沟——财务对业务的理解力。派过去的人对业务的理解力才是最关键的,你理不理解业务,到业务部门之后是呈现你的财务专业性重要,还是理解业务重要?是理解业务最重要。
另外,派的这个人,有可能不是从财经派的,是从业务里面去挖的人,是财经从业务里面找一些志向于经营的人。可能整个BP组织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来自于业务部门,但他们的编制在财务,只是说这些人是从业务来的,有业务背景。
真正做成本管理的一定不是财经人,财经人是做不好成本管理的。能做好成本管理的,一定要对业务有极深的洞察力。像华为的95%以上的成本管理人员,都是有业务背景的人员、研发的人员,他们对每一个boom、每一个清单、每一个结构件,都极其了解,他们能了解所有的成本结构,能和供应商去谈,谈的时候就会谈到极其专业的术语,甚至可以跟供应商说:“你这开发的不对。”他们能够指出供应商业务上的一些问题。让这些人来做成本管理的话,他们对成本的理解是极其深的。
如果说纯财务视角去做成本管理,只能基于财务的数字来进行财务的管理,很难对成本的管理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出来。所以,业财融合的核心,是整个队伍对业务的理解力。
像华为早期的时候,我们刚开始派的财务到BP岗位上面,他们不理解业务,不理解业务就不知道自己在干啥。2008年,当时在整个华为推广项目财务的时候,当时也是派了几十个项目财务,因为来的很多都是女生,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大家把高跟鞋换一下,带上球鞋,去工地上跑一个月。
跑完了之后,她们回来就可以告诉我,在不同的省份水泥是多少钱一包;黑人的工钱有的是5美金一天,有的是8美金一天;有人一天可以挖沟挖5米,有人一天可以挖8米;什么样的人可以挖5米,什么样的人可以挖8米;一个督导到底是可以管10个人还是管20个人……这些都是业务实质。如果说我们这些财务人员,没有放下高跟鞋,不去跑工地,不这么讨论对业务的深度理解力,要让她把核算算出来,是算不准的。核算算不准,再让她把预算做准,这可能吗?预算做不准,投标的时候又怎么去把概算做准呢?
这些本质上都是要深度去理解业务。理解业务之后,你才知道业务的实质是什么。所有的业财融合的本质,就是要掌握业务实质,掌握业务实质之后,才能和业务有共同对话的语言,也就是任总说的,业财融合的本质是业务为主导。
要理解业务,理解业务的实质,理解业务的流程,知道业务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才能真正利于我们的业财融合落地。
成艳华:向老师的分享,对于财务出身的财务负责人,或者财务出身的财务BP,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业财融合的本质确实就是理解业务的能力、贴近业务的能力,这是非常关键的。
华为财经三支柱
建设历程和人员架构解析
向国华:跟大家分享一下华为整个三支柱建设的历程,以及华为三支柱的人员的构成情况。
华为从2005年开始才做全球共享,一直到2012年才完成了共享的第一个阶段。当时是以ERP推行的方式,在全球200多家子公司,去同步地搭建整个共享组织,一共搭建了6个共享中心(之前是7个),分别在成都、深圳、马来西亚、毛里求斯、罗马尼亚和阿根廷。
华为的共享中心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了,前前后后花了大概7年的时间。华为BP组织的建设,差不多是从2010年开始,一直到2015年,花了5年左右的时间,才真正把BP组织渗透下去,也是一段比较漫长的过程,到现在算基本成熟的一个阶段。华为COE的建设,整体上是从2014年开始,一直到2018年,也是花了5年左右的时间,把整个COE的能力构建起来。这是华为整个三支柱的发展历程。
从人员构成上来看,总共将近9000人的队伍里面,共享中心的人员比例大概是30%左右,BP组织大概占到55%-60%,所以大部分人员都是在支撑业务,剩下的15%左右就是COE组织。
这是华为三支柱的总体情况,对于其他公司来说,我们认为要放到整个财经的发展情况去看。其实过去20年,整体的都是基于共享在做财经能力的构建。对于大部分中大型公司来说,其实都已经走过了共享这个阶段,都已经做得比较成熟了。特别是现在,随着数字化、RPA的加速发展,大部分公司的共享做得都相当成熟。
那么下一个阶段,可能就是走向业财融合,走向BP。但之后的COE阶段,现在大部分公司其实还没到这个能力。COE做得怎么样,其实对老板、对公司来说不重要,这个时候我们说业财融合才是我们的关键。
关于业财融合,从我们辅导过的这些企业来看,我认为每家公司在这个阶段里面一定找到最主要的矛盾。比如说现在的整个大环境不好,很多公司都亏损,那公司业财融合的第一个矛盾,可能就是需要解决灭亏的问题,怎么通过降本增效的方式,让公司走出困局,这可能是业财融合的一个抓点。这个时候在业财融合的过程中,通过一两个关键事件,让组织通过打胜仗的方式,提升我们在业财融合上的信心。
之前我们也讲过,业财融合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而是要放到五年、十年这样一个长周期去看。另外我们说,要解决人员存活的问题,也是要解决一个切入点的问题。
比如前面说有些企业可能要去解决灭亏的问题,有些企业在盈利上可能没问题,但可能要去解决各个组织怎么去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分灶吃饭的问题,也就是说,需要解决各个责任中心的经营问题。
包括怎么去构建管报体系,构建起管报体系之后,还要构建每一个组织的经营责任体系,比如研发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销售承担什么责任,制造承担什么责任,把整个公司的经营体系构建起来。基于这个体系来看,到底应该是怎么自主核算、分灶吃饭,从而保证公司的经营是可循环的。
可能这是稍微比较成熟一点的企业,需要去解决业财融合的切入点。对于一些大型企业,有几千人财务队伍的,业财融合真正是财务要和业务一起,融入到业务的细节环节里面去。
像华为的业财融合就是渗透很深的,渗透到每一个业务环节,只要有业务的地方,一定有财务组织。华为不仅研发有财经组织,销售、采购、供应链、生产,甚至连法务部、人力资源部、流程IT、华为大学、战略预备队等,都有财经组织的渗透,华为的原则就是,只要有业务的地方,就有BP组织的存在,无死角地渗透。需要注意的是,渗透进去,不是解决一个费用管理的问题,渗透进去是去深入地理解业务,理解业务的实质。
比如,现在要做一个项目,BP 要参与到项目立项里面去,包括立项的可行性,从财务的视角上去做投资分析等等。不管是研发项目,还是制造项目、采购项目,每一个项目BP都会参与进去,去理解业务的实质,帮助业务,支撑业务做决策,
中大型企业可能是处于第三个阶段,大部分已经走过了SSC的阶段,但COE的阶段还有点遥远。那这个阶段需要结合我们企业自己的情况,去做一些能够支撑到业务当前的主要矛盾上面,去帮助业务提升、改进,呈现我们财务的价值,这样三支柱才能够逐步地落地。三支柱不是个口号,也不是个组织形态,更多的是怎么帮助业务打胜仗,帮助公司实现长期有效增长,我觉得这才是三支柱的一个真实的意义。
成艳华:向老师讲的非常好,对于华为三支柱的分享真的是很深刻,一定会启发到很多的CFO。特别感谢向老师走进财能书院,期待未来我们在线下,多一些关于业财、关于财经体系变革的思考,包括财务怎么去助力业务、怎么让BP组织活下来,这样一些落地的沙龙去帮助大家解决问题。再次感谢向老师!
END
声明 | 文章系财能无界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