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东西真的挺累的,作者每天都在拼命码字,就是为了能养活一家老小。希望大家能多体谅一下,文章里设了个5秒的小广告,您稍微等一等,5秒过后就能继续免费看下去了。真心感谢大家的体谅和支持!
【引言】
上甘岭那场在朝鲜打的仗,真的是志愿军英勇的象征,同时也是韩国军民心里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在中国这边,大家说起这场战斗,都是满脸敬意,说战士们在枪林弹雨里头死守阵地,互相帮助,留下了永远讲不完的英雄故事。
在韩国那边的教科书和媒体上,中国人民志愿军被描述得特别吓人,就像冷酷无情、凶猛得像野兽一样,看着都让人心里发憷。这种差别巨大的说法,真的让人纳闷:到底是什么样的战斗,让两边有了这么不一样的讲述?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一起深挖上甘岭战役的那些不同说法。
【美军与韩国军队的联合进攻】
1952年10月14日一大早,朝鲜半岛的天还没全亮,原本安静的山头突然被巨大的声响惊醒。炮火连天,感觉连地都在抖,山都在晃。就这样,美军和韩军一起开炮,标志着上甘岭战役正式开始了。
这次战斗,美第8集团军的头头范佛里特是主谋之一,他直接挑明了,说要派出300多门大炮、27辆坦克,还有40多架飞机,一股脑儿地对志愿军把守的五圣山南那俩小山包发起猛攻。
别小看这两个小山丘,它们绝非寻常土堆,而是志愿军中部防线的关键位置。
有一个地方名叫597.9高地,另一个则叫做537.7高地北山。尽管它们的名字听起来就像是地图上随便标的两个点,但在战场上,这两个位置简直就是“宝贝疙瘩”。要是志愿军丢掉了这两个高地,那整个防线就像被扯开了个大口子,防御就完蛋了。
美军一开始进攻得非常猛烈,炮弹嗖嗖地飞,天上飞机转个不停,地上坦克也轰隆隆地响,看那架势,简直要把山头给铲平了。根据美军的打算,就五天时间,美军第7师和韩国第2师的那两个营,应该能轻轻松松就把这块高地给占领了。
那志愿军这边咋样呢?那时候他们防守的人真的不多,597.9高地那边就靠一个连在撑着,537.7高地北山那边也只有一个营在把守。美军那些指挥官啊,一个个都信心爆棚,觉得这场仗打下来,顶多牺牲200人就能搞定。
可谁承想,志愿军的防御能力完全超乎了他们的预料。打了一整天的恶仗,美军的大炮把山头轰得光秃秃的,连根草都不剩,可高地上的志愿军战士还是牢牢钉在了阵地上。
美军原本打算“五天内解决战斗”,但没想到很快陷入了持久战。连续七天,他们好不容易攻占的地方,一到夜里就被志愿军给夺了回去。参加过战斗的韩国士兵回忆说:“高地每次换主人,那条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狙击线上,就洒满了鲜血。”
上甘岭那地方挺小,就两个加起来3.7平方公里的小山包,却成了那场打了43天的大战的关键地方。志愿军为啥那么能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躲在山里的隧道里打仗。这些隧道,简直就是志愿军的“生命线”,他们的“地下堡垒”。
打仗前头,志愿军费了好大劲儿挖了一堆坚固的地道,把子弹粮食啥的都搬了进去,还在里头屯兵隐蔽。这些地道让美韩联军特别头疼,因为他们不管怎么猛劲儿攻打,炸弹扔得再多再猛,总有志愿军战士从地道里往外冲,接着打。
在坑道里头的日子真的挺煎熬。想必你们都瞧过《上甘岭》那部电影,记得里头有个桥段是“一个苹果大家分着吃”,这可不是电影为了效果故意夸大,而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事儿。在上甘岭的坑道里,水啊,那真是比啥都珍贵,缺得要命。
因为水源被截断,战士们没得选,只能喝尿来解渴,而且连尿都不够用。有个苹果,在十几个人手里传来传去,每个人就吃一小口,到最后连苹果核都舍不得扔掉,这足以看出革命战士之间那份真挚的情谊。
不只是喝水难,坑道里的空气也是糟糕透顶,烟雾、体味、还有毒气搅和在一起,有时候蜡烛都点不着。在那样的糟糕环境里,志愿军战士们既要扛着身体的不舒服,还得随时提防外面的敌人偷袭。
但就算这样,咱们的志愿军还是咬牙死守,绝不丢下一丁点儿地盘。有人说起那地道里的场面:“那哪是人待的地儿啊,可咱们的志愿军战士愣是扛下来了。”
【韩国版叙述:中国军队的“野兽”形象】
跟中国对上甘岭战役的辉煌叙述不同,韩国历史书籍里对志愿军的描绘却是负面满满。在韩国人的记录中,志愿军被说成是从地底冒出来的猛兽。他们既冷酷又顽固,看起来好像永远不知疲倦,也不怕牺牲,这样的形象给当年参战的韩国士兵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撼。
在韩国教科书中,上甘岭战役的描述里,志愿军被描绘得颇为“勇猛无畏”。他们形容志愿军在战斗中犹如猛虎下山,即使面对明显劣势,也依然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这样的叙述明显没提到志愿军战士在战术上的机智应变,还有他们在那么苦的环境下仍然死守阵地的坚韧和聪明。对韩国军队的士兵来说,志愿军的这种“豁出去”的打法,真是让人害怕,甚至感觉“超乎寻常”。
在中国这边看来,这体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是那种打死也不屈服、面对死亡也毫不退缩的精神。韩国人眼中的“野兽”,到了中国这里,就变成了那些不顾一切、勇于献身的英雄好汉。
两边对这段往事的看法不一样,这其实反映了他们各自的民族心情和历史回想。说到韩国士兵,他们对志愿军的那种害怕,不光是因为在战场上交手,更多的是心里头承受不住的压力。说实在的,在现代打仗的时候,碰上一群豁出去、打死也不认输的对手,那真的是让人感到特别没辙,特别绝望。
上甘岭战役肯定是中韩两边战争回忆里绕不开的一章,但两国讲述这段往事的方式大不一样。在中国这边,上甘岭就代表着勇敢、顽强还有最终的胜利。
志愿军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活生生的展现,代表了中国人民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而说到韩国这边,这场仗更多带给他们的是惊恐和无力感,就像是面对一种“根本动不了”的强大力量,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在韩国上甘岭故事的讲述里,志愿军死守阵地,晚上还偷袭反击,给韩国军队带来了无尽的煎熬,让他们一直处于害怕的状态。
所以,韩国在讲述历史时,往往把志愿军的战术和士气说得非常“恐怖”,就像是没有人性的“野兽”行为。这种说法,其实更多地暴露了韩国军人在面对强敌时的无奈和对赢得胜利感到完全没希望的沮丧心情。
这种历史的记忆碰撞,不光在历史书籍里能看到,还实实在在左右了中韩两国老百姓对那段往事的看法。对咱们中国人而言,上甘岭战役那就是“抗美援朝”大胜仗里的重要一战,代表着志愿军的那种不屈精神。
对于韩国老百姓来说,那场战争留下的回忆总是带着残酷和惊慌,就像是在说他们打仗不够厉害,让人心里头不是滋味,也得好好琢磨琢磨。
【结语】
上甘岭那场激烈的战斗里,谁算好汉,谁又像坏蛋?这得看你是哪一边的人。咱们中国人眼里,志愿军的每位兄弟那可都是大英雄,他们豁出性命,硬是用自己的身子骨搭起了一道铁打的屏障。
对韩国士兵而言,志愿军就如同从阴曹地府窜出来的厉鬼,毫不留情地朝他们发起一轮又一轮的猛烈攻击。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看法,中韩两边对这段历史的记忆也因此大相径庭。
不过,甭管是那些被称颂的英雄,还是所谓的“恶人”,那些在战场上丢掉性命的人,全都是这场大战的受害者。战争的可怕,不光是战斗有多拼命,更重要的是它给两个国家的人民心上划了道深深的口子,还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隔阂。
说到这段过往,咱们得抱着更客观、更公平的心态去看,去敬重那些为了自个儿国家和信念拼命的人。盼着以后啊,中国和韩国能在互相懂对方历史的基础上,一起走向更和谐的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