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发起关税战,我们跟美国说拜拜。
新一轮的关税战中,现在美国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已经达到145%,中国也给出强硬回应,对美国商品加税到125%。
可以说,这样的关税水平之下,什么生意都没法做,之前卖到美国市场的外贸商品,出口转内销可能是最重要的渠道。
而就在关键时刻,提振内需再一次被摆在首位,现在国内已经有所动作。
出口转内销,我们准备怎么做?提振内需将会有哪些大招?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码字不易,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3万亿!出口转内销前几天,官方将各个商业协会、大型商超、电商平台叫在一起,开了个座谈会。
这次座谈会的主题,就是研究大家怎样发挥各自的优势,帮助销路受阻的外贸企业拓宽内销渠道,做到“内外贸一体化”,也就是出口转内销。
比如京东已经表态了,会设立2000亿的专项采购资金,启动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对那些优质的出口企业提供帮扶,应对渠道不熟、运营经验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再比如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也对外贸企业开放了入驻通道,同时提供高效的物流供应链支撑等各种支持。
除了线上平台外,还有线下的永辉超市等大型零售企业跟进,都会加大对出口转内销的支持,帮助外贸企业把产品卖出去。
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金额是5246.56亿美元,也就是37337亿人民币,占我们的出口比重高达14.7%,位列第一。
现在关税战打得如火如荼,145%的关税,意味着美国市场的大门已经焊死,那么,这3万多亿的商品,除了一小部分可以通过其它国家的市场消化,但绝大多数都需要卖回来,才能把关税战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
长期来看,出口转内销是大趋势,尤其在当下,一定是短期内最快且比较有效的方案,帮助外贸企业渡过难关。
毕竟先活下来,才有资格考虑以后怎么走,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更卷了?坦白讲,3万多亿的商品涌入国内市场,确实可能导致暂时性的供需矛盾。
原因很简单,某些企业之所以去做外贸,本身就是因为咱们的市场太卷了,种种因素导致做外贸反倒比卖到国内更挣钱。
结果现在关税战,美国市场不能去了,就相当于要卷回来,短期内供给量大大增加,暂时超出需求量。
去年中国的社零消费总额是48.8万亿元,如果3万亿的商品全部出口转内销,那么意味着今年社零总额要增长8%左右。
再加上国内市场本身需要的消费增长,这个增长率还要更高一些。
但去年,社零的增长率是3.5%,差了一倍还多。
再具体点来看,哪怕是北京还有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去年的内需表现也还是有很大的压力。
其中上海实现社零消费总额17940.19亿元,同比下降了3.1%,北京去年1-11月实现社零消费总额12865.9亿元,同比下降了2.8%。
出口转内销,在内需消费本就承压的情况下,如何容纳供给端更多的增量,明显才是重中之重。
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提振内需正当其时,现在什么都可以放在一边,唯独要把内需提起来,让国内的消费市场跑出加速度。
否则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不光是外贸企业,有些竞争力严重不足的小厂子,可能很难撑下去。
提振内需,正当其时2024年,国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5.3%,实际增长5.1%,跟人均消费数据增长差不多。
这表明,提振消费的核心环节,大概率还是要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上来下功夫,挣的钱多了,消费自然也会增加,二者趋势一致。
就在上个月,两部门刚刚联合发布了一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其中就把提高居民收入放到了首位,释放了非常强烈的政策信号。
前段时间盛传“涨工资”,源头正是这份重磅的专项行动方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内外贸一体化”最近被热炒,但实际上早在2021年就已经提出来了。
2023年,商务部还在9个地区搞了先行试点,联合各方面力量,对外贸企业提供帮助,包括但不限于政府采购向外贸企业倾斜,官方出面对接各大渠道平台等等。
也就是说,尽管关税战现在打得最激烈,但我们并不是没有准备,以东大一贯的作风,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大概率已经走在了路上,相信近期内一定会有大动作。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持信心,耐心等待接下来国内消费市场的其他利好消息,关键还是收入提上去、消费热起来,外贸企业当下面临的困境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写在最后: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内循环虽好,但过度依赖于国内市场,也会限制自身经济增长的潜力,内外结合相辅相成,才是更好的发展方式。
因此哪怕真跟美国市场说拜拜,我们在提振内需的同时,也要鼓励外贸企业走出去,实现贸易的多元化,开发新市场,生存能力才能大大提高。
深入了解热门话题背后的事实,如果您喜欢这样的内容,请不吝点赞、留言交流,给予支持。
说昏话[呲牙笑]
大多数出口的东西在国内根本没有市场
能解决中国以后出口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只能是中外制造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