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到中年”的几个变化,40岁的我养娃路上大彻大悟,看看你中了几条……

嗨猪的家庭 2024-09-05 20:15:51

经常在网上刷到一种说法:人到中年,血脉觉醒。

那些刻在我们基因里的东西,在某一天,突然就开始觉醒,让父辈的生活方式和智慧,在我们身上得到了传承。

尤其是妈妈们,人到中年后,更是从理解父母,到接受父母,最终成为父母。活生生上演了一场“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以前觉得金子又丑又俗气,现在觉得金子又亮又保值;

以前听凤凰传奇太吵太闹,现在觉得这歌旋律咋就那么得劲;

以前手机里都是各种印象风、抽象风,现在全是花花草草;

以前觉得大红太艳太高调,现在觉得红红火火越看越喜气;

以前熬夜追文学巨著,现在早睡早起看《周易》、《周公解梦》;

以前我的命运我做主,现在,有时候命运这个东西吧,你还得相信点子玄学……

《锵锵三人行》中,周轶君看着姿态各异的柴达木雅丹群感慨:“风沙吹过,便雕刻出了土的各种形状。”

人到中年,又何尝不是被岁月雕刻出了一幅幅新的模样。

我们不再执着于初为人母时各种想象中的期待、要求,而是在时间的打磨下,熬出了新的境界。

然后发现,养孩子这件事,顺势而为,或许才是对生命最好的成就……

不再执着于娃的成绩

开始专注自己的养生

有人说,妈到中年后的最大变化,就是会变得很“怂”,换句话说,对健康和生命越来越敬畏。

前脚喷嚏刚打完,后脚已经冲上了感冒药,穿上了厚外套。

正所谓人到中年三件宝,早睡、早起、八段锦。

以前为了孩子的学习,那是操碎了心、忙坏了妈。

娃的饭得变着花样做,务必保证营养丰富。

娃的所有功课,得自己先试着学一遍,务必保证跟上娃的进度,保证娃随问随会。

而现在——

有食堂就让娃吃食堂,没食堂就把娃送小饭桌,至于学习,啥?那不是他自己的事吗?老母亲今天不宜动怒,要心态平和,才会不生病,能长寿。

记得之前有媒体曾报道过,一位宁波的妈妈,辅导孩子的作业时,被气到“呼吸性碱中毒”送医。

当时看着感同身受,但现在看看,真想劝她一句:“同是天涯沦落妈,该想开时就想开。”

所以,早睡早起精神好,不气不恼心情棒,八段锦打起来,养生茶喝起来,至于娃的学习,真不是咱们当妈的着急或生气就能解决的事。

有时候你管得越少了,孩子的学习反而越好了。

用《正面管教》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父母参与、指导得越少,孩子的主动性越强。

不再纠结给娃讲道理

开始从心理书籍中寻找答案

被称为有着拖拉机外表、法拉利内核的演员王骁,曾说:

“中年人最傻的行为,就是给年轻人提建议。

人是经验性的动物,年轻人需要自己的经验,我们提的建议只是来源于我们自己的经历,并不适用于他们。”

这一点放到养育中,道理也一样。

就像我们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考上好的大学,有好的工作。为了这些目标,难免总是对孩子经常唠叨、指导。

可我们讲的那些道理,孩子很难听得进去。

有时候讲得多了,反而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

至于原因,在心理学书籍中都能找到答案:

1、父母的说教,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是一种不尊重、不相信他们的行为

而且很多父母在说教的同时,经常会借题发挥,就更加深了孩子的负面感受。

2、过多的说教会产生“超限效应”

每个孩子接收到的信息都有一个承受极限,如果超过这个极限就会向反方向发展。

3、孩子更习惯使用具象思维去思考具体的问题

这一点尤其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更为明显。

简单说,就是父母发出的指令越清晰,孩子越容易做到。但唠叨和指责容易陷入无休止的情绪输出中。

而且心理学还会告诉父母:

孩子的身心发展遵循客观规律,也受主观影响;

无条件地爱孩子,其实就是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所有本质;

僵化的养育模式,无法养育出具有个性、独立精神灵魂的孩子……

所以当人到中年后,我们不必再纠结孩子的具体问题,当你开始从心理学书籍中寻求答案,反而会发现,那些曾让我们无比抓狂的问题,其实都有具体的答案。

不再改造娃他爸

开始专注修炼自己

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中年女性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有网友回答:“开始明白婚姻只能筛选,无法改变。”

有很多妈妈经常诉苦,说自己一天劳心劳力操心孩子,但孩子爸爸却对孩子不管不问、不负责任。

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7岁的儿子问我一堆为什么?我会觉得他爱思考、会提问。但40多岁的老公问我两个为什么,我就想拉着他上民政局。

而这种怒气的源头,是因为太多的妈妈们发现,自家那个不成器的老公,宁可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放在探索世界和平关注国家大事上,也不愿意花一点时间检查一下孩子的作业,盯完孩子的一篇背诵。

真就是,已婚女性活在柴米油盐中,已婚男性还在至死是少年。

有人说,所有婚姻中的女性大抵都走过这一条路:

刚有娃那会,想着要经营好婚姻,帮助爸爸和孩子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

但人到中年,反而大彻大悟:

与其浪费时间培养高质量爸爸,不如花钱、花时间、花精力在自己身上,让自己成为一个高质量妈妈。

毕竟谁痛苦、谁改变,改造别人这件事儿,费力不讨好,往往还没啥效果。

不再培养孩子

开始塑造自己

被一段话看到泪目:

70后、80后、90后的妈妈,真的是太难了。

只要孩子没睡,她们就永远醒着。

在外要挣钱,在内要做好家务,还要照顾好孩子。

经常一边做饭,一边做家务,一边照顾孩子,还要一边回复各种信息,妥妥的六边形战士。

在这种辛苦忙碌中生活的妈妈们,又怎么能做到不焦虑、不烦躁呢?

可即使她们付出了这么多,也有可能被孩子和其他家人嫌弃。

有网友分享,她曾经有一份非常好的工作,可在生下二胎后,为了陪伴孩子,她选择成为一名全职妈妈。

五点多早起给全家人准备早饭,等大家吃完饭,老公去上班了,她再送老大去上学,然后再返回家里照顾老二,还要找时间做家务。

每天忙得脚不沾地。

结果有一天,她做了一盘红烧鸡腿,觉得味道好吃,忍不住多吃了几个。

没想到孩子却生气了:“妈妈,你为什么要吃这么多?你又不赚钱!”

她说那一刻她的世界都快要崩塌了,她发现自己的所有付出,在孩子眼里竟然变成了她的无能。

很喜欢一句话:“聪明的女性,兼职做妈妈,全职做自己。”

除非孩子太小没有人照顾,需要妈妈的全天陪伴。

只要孩子稍微长大一些,就多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一些。

妈妈越是专注于自我成长,孩子的自理能力、自律性也越强。

心理专家武志红曾说:“你越放松,就越是强大。”

妈妈把自己从过度的牺牲和付出中抽离,在前方努力活出自己,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孩子不需要去向外寻,只需要向内看,照着妈妈的样子去成长,就能成为他们最好的样子。

不再让自己精神内耗

开始什么都往好处看

被世界冠军杨威的一则视频笑死:

他说自己用了5年,带着三个孩子几乎游完了整个中国。

刚开始,他想的是带孩子行万里路看万卷书,结果孩子们想的是不用写作业,不用看书,终于解放了。

他想的是带孩子去感受风土人情,孩子们的眼里只有商店门口的那坨冰激凌。

他想着带孩子们看看人间烟火,孩子们却上车睡觉,下车找厕所,关键到了景点还不拍照。

他带着孩子们前往国家体育总局,想让他们看看当年父母曾训练过的地方。

本想着在这种氛围下,孩子的体育魂一定会被激发出来。

结果,他和妻子在一旁回忆起当初的训练场景,双双泪两行。孩子们却把这里当成了游乐园,彻底放飞,一会儿跳蹦床,一会儿跑来跑去。

他带着孩子站在训练器械旁,想让他们看看运动员为了训练防滑,涂得厚厚的镁粉和蜂蜜,想和孩子们一起追忆运动员们的汗水和泪滴。

可孩子们却说:

“爸爸,这个牌子的蜂蜜我吃过,味道不太好。”

说完,直接跑去玩起了过家家。

但是,当他正哭笑不得的时候,他看到女儿们爬上平衡木和单杠,有模有样地练了起来,还兴奋地给他展示小手上磨出的茧。

他说最后他才发现,带娃旅游这件事,其实是有意义的。

孩子虽然没有按照父母所期待的那样去体验,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感受方式。

就像他们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过好他们的一生一样。

余华在《活着》中写过,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

父母不指责、不挑剔孩子,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感受,孩子就能更好地自我成长。

所以你看,那些人到中年的妈妈们,在经历过养娃路上的各种意外和大风大浪后,几乎都会大彻大悟。

不再纠结那些让我们产生内耗的琐碎和执着,而是会专注那些让我们和孩子有积极体验的感受。

当我们的关注点改变了,不执着于看孩子的缺点,而是看到孩子的优点和改变,我们对待养育的感受和方式也就会发生变化。

“每个人的教育之旅中都有一个向导,这个向导就是母亲。”

作为一个好的“向导”,就需要时刻提升自己的认知。

因为妈妈的认知层次,往往决定着,一个孩子在人生的最初始,获得的家庭教育。

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孩子未来优秀的最佳底色。

孩子,是不断成长的,父母,也需要“进化”自己的养育方式。

其实你看,我们说的这些“妈到中年”的变化,说到底,不也是我们在持续地学习中,顺应孩子的变化,并进化出新的养育方式吗?

0 阅读:74

嗨猪的家庭

简介:本号主要以分享亲子教育、育儿、家庭关系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