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最新事件 ■素材:张耀山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大家好,我叫张耀山,是河南许昌砖桥镇下里村人。说起我的故事,还得从1977年说起。那一年,我18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可我家的情况却让我连抬头挺胸走路的勇气都没有。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家的情况,在村里可以说是最艰难的。我爹年轻时就走了,留下我和我娘相依为命。我娘身子一直不好,常年卧病在床。我们家那三间破瓦房,墙上的裂缝能伸进去一根手指,屋顶的茅草也不知道被风吹跑了多少。每到下雨天,我和我娘就得搬着板凳躲来躲去。
村里人说我家“倒了八辈子血霉”,可我不信这个邪。白天,我到地里干活;晚上,我就去帮村里人干些零工,有时候是搬砖,有时候是打井,能赚一分是一分。可是,这点钱连我娘的药钱都不够,更别说买米买面了。
就在那年秋天,我永远记得那个雨打芭蕉的夜晚。我刚从地里回来,浑身湿透,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我娘看我这样,心疼得直掉眼泪:“耀山啊,你这是遭了多大的罪啊。。。。。。”
正说着,门外响起了敲门声。我开门一看,是住在我家隔壁的李寡妇,也就是村里人常说的李秀兰嫂子。她手里提着一个破布袋,里面装着白花花的面粉。
“耀山啊,这是我昨天从集市上买的面粉,家里吃不了这么多,你拿去做馍馍。”李秀兰嫂子说着,就把布袋塞到我手里。
我愣住了,这年月,白面可是金贵物件。我赶紧推辞:“这使不得,使不得。。。。。。”
“拿着吧,我知道你娘病着,总不能让你们饿着。”李秀兰嫂子说完,转身就走了,只留下我在门口发愣。
从那天起,李秀兰嫂子就经常给我送吃的。有时候是一块红薯,有时候是几个玉米饼,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可却让我和我娘能够填饱肚子。更让我感动的是,她每天都会给我准备一个饭盒,让我带到地里去吃。
李秀兰嫂子今年35岁,比我大10多岁。她男人几年前出意外走了,留下她和一个6岁的女儿李小翠相依为命。她住在我家隔壁,平时种些蔬菜,养些鸡鸭,日子过得也不宽裕。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地里干活,李秀兰嫂子就提着饭盒来了。那天的饭菜格外香,有一个荷包蛋,还有几片青菜。我不好意思地说:“嫂子,你太客气了。。。。。。”
李秀兰嫂子笑了笑:“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你还年轻,要好好照顾自己。”
就这样,在李秀兰嫂子的照顾下,我的日子渐渐好过了一些。可是,村里人开始议论纷纷了。有人说李秀兰嫂子对我有意思,有人说我想占人家寡妇的便宜。这些话传到我耳朵里,我心里不是滋味。
李秀兰嫂子似乎也听到了这些闲言碎语。有一天,她突然把我叫到她家,递给我一个布包:“耀山,这个你先收着。等你什么时候手头宽裕了,再打开看看。”
我还没来得及问这是什么,李秀兰嫂子就催着我走了。第二天一早,我发现李秀兰嫂子家大门紧锁,院子里空空荡荡。邻居说,她带着女儿小翠天不亮就走了,连去哪儿都没说。
我拿着那个布包,心里说不出的滋味。我把布包藏在了自己的箱子底下,暗暗发誓:等我有出息了,一定要报答李秀兰嫂子的恩情。
从那以后,我更加拼命地干活。白天在地里,晚上就去镇上的砖窑帮工。慢慢地,我学会了做生意,从卖水果开始,一点一点攒下了自己的本钱。
1980年,我娘走了。临终前,她拉着我的手说:“耀山啊,你要记得李秀兰对咱娘俩的好。。。。。。”
我含着眼泪答应了。可是,我打听了好多年,都没有李秀兰嫂子和小翠的消息。我的生意越做越大,从小摊贩发展到开了一间水果店,又拓展到批发生意。可是,我一直保存着那个布包,二十年都没舍得打开。
1997年的一天,我正在店里算账,一个年轻姑娘走了进来。她穿着时髦的连衣裙,看起来很是干练。
“请问,您是张耀山叔叔吗?”姑娘怯生生地问道。
我抬头一看,愣住了。这姑娘长得可真像年轻时候的李秀兰嫂子。
“我是李小翠。”姑娘说完,眼泪就掉了下来。
原来,李秀兰嫂子早在十年前就走了。临终前,她告诉小翠一个秘密:当年她送给我的布包里,装的是一张地契和一本存折。那是她男人留下的唯一家产,她一直没舍得动用。
“我妈说,当年要不是你爷爷救了我外公一命,我们李家就绝后了。这些年,她一直想报答你们张家的恩情。”小翠说着,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听完这些,我的心里五味杂陈。原来,我一直以为李秀兰嫂子对我有意思,却不知道这其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我颤抖着手,从箱子底下取出那个尘封了二十年的布包。布包已经有些发黄,但里面的东西还完好无损。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这世间的恩情,有时候要等很久很久,才能知道它的分量。
小翠劝我搬到城里去住,说城里的生活条件好。可是,我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子。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就坐在院子里,看着满天的星星,想起那个经常给我送饭的李秀兰嫂子。
人这一生,到底应该为什么而活?是为了报恩?还是为了传承那些美好的品质?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李秀兰嫂子虽然走了,但她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
如今,我把李秀兰嫂子留下的地契和存折都给了小翠。小翠要给我钱,被我拒绝了。我对她说:“你妈妈的恩情,不是钱能够衡量的。”
现在,我的水果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也开始帮助村里的贫困户。每当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个雨打芭蕉的夜晚,想起那个给我送白面的李秀兰嫂子。
也许,这就是人间至善吧。那些我们以为失去的温暖,总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就像李秀兰嫂子,她用二十年的时光,教会了我如何传递爱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