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辆新能源汽车缓缓驶出生产线,中国年度第 1000 万辆新能源下线整车由此诞生。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首次突破 1000 万辆,中国也成为了全球唯一年度新能源汽车产量达至 1000 万的国家。
1000 万的年度大背景下,还诞生出了新的「1000 万」。
今日(18 日)恰逢创立 30 周年,比亚迪也迎来了自己第 1000 万辆新能源整车的下线,实现从百万迈入千万的全新跨越。
腾势 Z9
不妨回忆下比亚迪各个产量里程碑的重大节点:
2008 年,比亚迪第一台新能源汽车 F3DM 下线
2021 年 5 月,比亚迪完成了第 1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2022 年 11 月,比亚迪完成第 3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2023 年 8 月,比亚迪第 5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成为全球首家达成这一产量里程碑的车企
从第一台新能源下线到 100 万辆下线,比亚迪耗时 13 年;从 100 万到 300 万辆,用时一年半;从 300 万辆到去年 8 月的 5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用时缩短至 9 个月。
跨越千万大关,比亚迪达成第二个 500 万辆仅用时 15 个月。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第 1000 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具体车型,为本周在广州车展刚刚完成上市的腾势 Z9,其首任车主是游戏科学 CEO 冯骥。
说起来也很有意思,今年凭借 3A 游戏大作《黑悟空·神话》大火的游戏科学,与达成 1000 万辆新能源整车下线的比亚迪,达成了某种气质的契合。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与游戏科学 CEO 冯骥(从左起)
2020 年 8 月 20 日,游戏科学曾发布《黑神话·悟空》的首支 PV,时长 13 分钟的实机演示视频发布即大热,《黑神话·悟空》也随之成为了国内 3A 游戏圈最有希望的那一束光。
但对于游戏科学来说,一个新的问题随之出现:怎样将近乎完美的 PV 视角复刻为现实,又该如何管理理想与实际开发的预期落差?
一位游戏科学的早期员工,回忆起了面试进组前的一段让人感触颇深的对话:
“如果你在入职后发现这个项目与 PV 视频不一致,并存在夸大其词会怎么办?我看到的是视频宣传里的样子,倘若不是,那它就是我来的目的。”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尽管比亚迪与游戏科学投身于国内两个截然不同的细分产业,但一致的是,两者对理想目标的不懈追求,以及是在困境时候展现出来的坚韧不拔。
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
在比亚迪创立 30 周年暨 10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发布会上,王传福回忆了比亚迪创立的初衷以早期造车之艰难。
电车实验室记录了王传福的演讲发言,并尽量加以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1993 年,我来到了深圳做电池公司的总经理,从北京到深圳就像是进入了新世界。如果不是来了深圳,我也不会有创业的想法。
因为「大哥大」的应用,我们看到了镍电池的商机,但在那个时候放弃铁饭碗去创业,一需要勇气,二需要资源。
1994 年 11 月 18 日,比亚迪正式在深圳龙岗区布吉镇成立,当时的名字叫做深圳市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一开始连营业执照也没有,仅有 20 名员工。
当时做镍电池最主流的路线是,购买日本的专利技术。但比亚迪没有资金储备,最终比亚迪通过自己的突破,建成了镍电池生产线,整条产线投入只有日本成本的 1/15,镍电池销量也做到了全球第一。
紧接着就是迎来了手机时代,锂离子电池取代了镍电池,技术门槛很高,中国市场存在着明显的技术空白。
哪里有空白,哪里就有创新突破。当时我给团队的任务是要在 3 个月以内做出有电压的锂离子电池,比亚迪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条手工锂离子电池产线,但刚开始品质不太稳定,我们没有把底层的机理搞懂。
为此,比亚迪专门成立了中央研究部,目标就是把锂离子的机理搞透,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1999 年,比亚迪耗资 370 万人民币,购买了 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我们是第一家购买此设备的非国企企业,就这样解决了电池直放电、循环寿命等问题,我们的锂离子电池的份额进入到了世界前列。
随着电子浪潮的到来,比亚迪顺势进入到了电子产业,从代工商变为了产品解决方案的提供商。2002 年,比亚迪正式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我们从小厂房走到了上市公司。
我们的电池已经做到了世界领先,怎样寻找一个和电池更大相关的产业呢?
当时,汽车刚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我就在想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未来市场规模肯定也很大,但中国是一个煤多油少的国家,汽车市场发展后只能依靠进口,安全进口是一个大问题。
还有就是路上的外国车特别多,中国的发动机技术落后几十年,如果跟着外国品牌做燃油车,很难赶上,因此发展新能源才是中国汽车唯一的出路,比亚迪开始尝试把电池装在汽车上。
2003 年,我们完成了对西安秦川汽车有限公司的收购,当天我的电话就被投资者打爆了,他们说我连驾照都没有怎么造车?这就是不拉着投资者一起死吗?
还有一个香港的基金经理跟我说:如果不放弃收购,他就会把所有股份都抛掉。但我决定了,我下半辈子就要干新能源汽车。
开始造车后,我们发现真的很不容易,所以我们先「两条腿」走路,先造燃油车再造新能源车。2004 年 1 月,我们内部终于造出了第一台实车 316,也找来了技术专家评鉴,他们说没戏,最终我决定砍掉 316,从头再来。
我觉得我们不能闭门造车,所以当时一口气买了十多辆市面上主流的汽车,每台都拆开研究学习,一开始大家都不敢拆,我就选了一台奔驰,拿起钥匙绕着车划了一圈,就这样让大家反复拆装。
过了一年多,我们终于拿出了第一款量产车 F3。上市 14 个月,就卖出了超过 10 万辆新车,拿到了 2009 年中国轿车市场的销量冠军。
同年,比亚迪落成了全球首个磷酸铁锂储能电站;次年,比亚迪推出了 e6,也是中国首款量产纯电动汽车,也是这一年比亚迪给下一年的销量目标定下了 80 万辆。
预期内的主升浪没有等来,比亚迪进入了 10 年的沉寂期。在往后的 10 年里,比亚迪的月均销量仅为 3 万辆,利润跌去了近 40%;2019 年,比亚迪的净利润只有 16 亿,扣除费用后仅有 2 个多亿,研发支出却有 80 多个亿,我内心直打鼓,我们还能不能坚持到明天?
“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
我每次回忆这段时间都感觉太难了,能走下来靠的就是对技术的信念,比亚迪在 2020 年终于迎来了磷酸铁锂电池的爆发。
我们坚持 18 年的研发,在 2020 年推出了刀片电池,2021 年推出了第四代 DM-i、e3.0 平台,以及在 2023 年终于发布了「易四方」技术,圆了最早四电机分布的梦。
在燃油时代,我们拆外国的车,但现在中国品牌的车被外国人拆,每个中国车企都有新的技术出现,所以我作为中国汽车人非常自豪。
有人问我比亚迪是怎样实现高速发展的,比亚迪的成功源自于敢坚持,「敢」是主旋律。
说起来,我们还从没有对比亚迪的高速发展做过系统的复盘,这一次我们提炼了 7000 多个字凝练出了《比亚迪基本纲要》。
还有一本书是《工程师之魂》,截至目前,比亚迪拥有 11 大研究院,11 万名工程师,其中在 2024 年校招生中有 70%的硕博占比,即便有一天我们所有的财产全部消失,只要工程师还在就随时可以东山再起。
如果说,雷军的小米汽车是一场最极致的个人英雄主义表演,那么比亚迪的崛起,我想可以称之为是一群工程师筚路蓝缕、栉风沐雨,而后终达理想的故事。
在过去的 10 月,比亚迪单月累计交付超过 50 万辆乘用车,实现同比增长超过 66%,刷新历史纪录,成为了中国第一家月销过 50 万的本土车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