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高退休,血的教训告诉我,退休后千万别求同事办事,人走茶凉

子南聊家居生活 2025-02-06 06:10:32

设计师李姐 设计师李姐 2025年02月04日 12:33 湖南

01

我叫张玉,去年刚退休,退休后我才发现千万不要找昔日的同事帮忙办事。他们非但不会帮你,还可能会损害你的名声,让我险些名誉扫地。

如今,我已步入花甲之年,刚刚从市重点高中副校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在那所学校,我分管教学和师资引进,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从不徇私舞弊,既不收礼也不赴宴。

在副校长的位置上,我稳扎稳打了十多年,从未有过失职。老校长对我赞誉有加,常在会上提及我的公正无私,还号召同事们向我学习。

对此,我一直引以为荣。就连家中亲属的孩子想找我帮忙入学,我也都一一回绝了。他们了解我的性格,久而久之,宁愿找别人也不愿再来碰壁了。

在学校的时候,我挺受大家尊敬的,特别是那些经过我手招聘进来的年轻老师,对我那叫一个言听计从,每次见到我都会远远地打招呼,尊称我一声“张校长好”。

我一直以为自己在学校里挺有威信,人缘也不错。但刚退休没多久,在帮妻弟儿子处理点事情的时候,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树倒猢狲散,人情薄如纸”,这简直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课,让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02

我来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家中有四个孩子,我是唯一的儿子,排行第三,上面有两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妹妹。

因为家境贫寒,加上父母有些重男轻女的观念,只有我被允许继续上学。我的两个姐姐小学未毕业就开始务农,妹妹则勉强读完了初中。她学习成绩优异,渴望上高中深造,但父亲却认为女孩子没必要读太多书,只要求她能识字写字,尽早打工赚钱,将来嫁个好人家。

就这样,妹妹也被迫放弃了学业,当时她非常伤心,连续哭了好几天。

那时我正值高考,我全力以赴地学习,立志要考上大学,将来有能力补偿姐姐和妹妹。

在那些年里,村里的家长们普遍对孩子的学业不够重视,几乎不监督孩子的学习,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全凭自觉。村里的娱乐设施匮乏,一到放学时间,其他孩子们就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要么上树掏鸟窝,要么下河摸鱼虾,玩得不亦乐乎,经常大声地呼喊我去上街玩,但我总是坚定地拒绝他们的邀请,不为所动。

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小南屋的窗户时,我就已经坐在那张破旧的书桌前,开始了一天的学习。夜晚,当村庄陷入一片寂静,只有远处的几声狗吠偶尔打破宁静时,我还在昏黄的灯光下埋头苦读,独自躲在家中的小南屋里刻苦学习。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拼搏与努力,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

当时,摆在我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医科大学,那是我一直向往的专业,但高昂的学费对于我们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二是师范院校,虽然不是我最初的首选,但学费相对较低,可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经过深思熟虑,我最终选择了师范院校。

当我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整个村子都轰动了。我是村子里有史以来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这在我们这个闭塞的小村庄里无疑是一件大事。全家人都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与光明。

为了庆祝这一喜事,父亲特意去集市上买了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母亲也拿出了她精心腌制了好几年的猪肉,那是她平时都舍不得吃,一直留着准备过年或是家里有大事时才用的。她还包了很多大白菜水饺,邀请老支书和左右邻居一起来家里吃饭。

03

邻居们得知我考上大学这一喜讯后,纷纷带着各式各样的礼物,踏着泥泞的小路,兴高采烈地来到我家。在那个物质并不富裕的年代,他们的礼物虽不昂贵,却满含深情与祝福。有的送来了二斤白面,那是他们辛勤耕耘的结晶;有的提来了三斤金黄的煎饼,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还有的递上了几张香喷喷的油饼,或是半坛自家酿制的豆瓣酱,每一份礼物都承载着他们对我未来的美好祝愿。

在众多礼物中,老支书送出的那支钢笔显得尤为特别。他从衣兜里小心翼翼地摸出一支陪伴了他多年的钢笔,钢笔的笔身已略显斑驳,但笔尖依然锃亮,仿佛诉说着过往的岁月。他郑重地将这支钢笔递给我,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娃,你有出息,拿着这支笔,将来好好念书,大有作为!”

随后,老支书站起身,用他那略显沙哑却充满力量的嗓音发表了一段感言。他的话语如同山间清泉,缓缓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娃呀,将来无论你在哪里干事,都得讲原则,一是一,二是二,泾渭分明。行得正才能坐得端,做人做事都要实实在在,不弄虚作假。你的路还长,但只要你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

我紧紧握着那支钢笔,心中涌动着无比的感动与敬意。我深知,这不仅仅是一支钢笔,更是老支书对我的期望与教诲。我牢牢记住了这些话,仿佛它们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心灵深处。

那年,我19岁,背负着行囊,怀揣着梦想与希望,踏上了求学的征途。我站在村口,回望那片熟悉的土地和乡亲们期盼的目光,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凭真才实学干出点名堂,不辜负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对我的期望与厚爱。我要让那支钢笔成为我奋斗路上的见证,书写出属于我自己的精彩篇章

04

大学四年,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毕业后,我有幸被分配至县里的一所高中,担任教职,月薪约为三十元。

尽管这份薪资在如今看来或许微不足道,但在那个时代,它已算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远胜于辛勤劳作的农民。农民们一年到头,挥洒汗水于田间地头,即便将收成尽数变卖,所得亦十分有限。而我,仅凭一年的教职工作,便能收获四五百元的收入。

我深知这份收入来之不易,因此倍加珍惜。第一个月的工资发放后,我满心欢喜地为家人精心挑选了礼物。我为老支书选购了一盒“大前门”香烟,以表达我对他的敬意与感激。同时,我还购买了一大包糖块,嘱托母亲将它们分发给左右的邻居们,以共享我的喜悦。

收到礼物的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老支书更是语重心长地叮嘱我:“在学校里,你一定要兢兢业业,勤勉尽责。我们没有显赫的背景和靠山,唯一能依靠的便是自己的真才实学。”

我铭记老支书的教诲,将这份期望化作前行的动力,致力于在教育岗位上发光发热。

老支书的话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回到学校后,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每次备课都极其认真,刻苦钻研课题,常常工作至深夜。

在教学实践中,我勇于创新,开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我运用框架结构并结合总分总的方法进行系统教学,这种方法使得孩子们能够轻松记住知识点,且不易遗忘。很快,我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全市教育部门的认可,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

凭借出色的教学成绩,我赢得了校长的青睐,被提拔为学校的教导主任,主抓各年级的学习工作。当时,学校间的竞争尤为激烈,高考成绩是衡量学校实力的重要指标。

我教的高三班级,共有50名学生,其中36人考上了本科,其余均考上专科,实现了全员升学。这一卓越的成绩让我荣获“全市教学能手”的称号。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利用业余时间不断精进教学技能,业务能力逐年提升。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终于被提拔为副校长,成为学校领导班子的一员,从此专注于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

我拥有了一间独立的办公室,肩负起了教学和教师招聘的重任。虽然外界有人认为这个职位有诸多便利,但我始终坚守原则,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绝不因私利而偏离公正。我时刻铭记着当年村支书的嘱托,保持清正廉洁,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者的初心。

在面对亲戚家的孩子时,我更是坚守底线,从不给予特殊照顾,严格按照制度进行选拔。这一行为虽然让我得罪了一些亲戚,甚至遭受了“摆官架子”的非议,但我从未动摇。我深知,只有坚守公正,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也才能为学校的长远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我的不懈努力和坚守,学校的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我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我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原则的坚守。

只有直系亲属的亲戚真正理解我的处境,他们说我凭本事一步步走来实属不易,不能因为我而让我犯错、丢了饭碗,这让我感到十分感动。

记得那年,大姐家的外甥因差0.5分未能进入我们学校,我坚持原则回绝了大姐的请求。他最终选择了普高,我鼓励他无论在哪里,只要努力学习,都能考上好大学。

当时,大姐夫对我颇有微词,认为我身为领导却未能给予便利,说“当个什么领导,屁用不管”。后来,他得知有差1分的学生也进入了我们学校(注:这里可能是通过其他正当途径或特殊情况被录取),便又找我说理。我坚定地告诉他,我们要做好自己,不必去管别人如何。

经过大姐的劝解,大姐夫也逐渐释怀,不再对此事耿耿于怀。我理解他们的心情,但我也深知,坚守原则是我身为教育者的底线。

对于外人托我办的不符合规定的事,我一律回绝。久而久之,同事们也就不再找我办这类事情了,因为他们知道我会坚守原则。

在岗位上奋斗了三十多年后,我荣获了正高级职称,这是那年全市仅有的三个名额之一,我深感荣幸。

退休不久后,妻弟找到我,说他家孩子考上了我们学校,想进重点班学习,但分数差了0.5分。妻子告诉妻弟,我在学校从未干过这种事,找他也没用。

我告诉妻弟,虽然我现在已经退休,但以前学校即使有内部名额,我也从未动用过,都是让给了其他老师。不过,我提到当年招聘进来的小秦现在负责这件事,我可以帮忙问问,但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就一定能办成的,只是尽力而为。

我打电话给小秦,希望他能帮忙让妻弟的孩子进重点班,哪怕只差0.5分。然而,小秦却坚决回绝了我,他说:“我的老师呀,你这不是明知让我犯错吗?你平时不都教导我们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吗?您别让我为难了。”

他的一番话让我无言以对,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已经改变,不再是校长,连称呼都变成了“老师”。这分明是在提醒我,曾经的权力与地位已经不再。

我又尝试找了其他人,但都没有用。无奈之下,我只好向妻子如实汇报,心里感到非常难受。干了一辈子的领导,临到退休却连这么点小事都没办成,也没人给面子,这让我感到十分沮丧。

更令我气愤的是,听说小秦最终帮另一个人把孩子办进了重点班,也是差0.5分的情况。他还跟别人炫耀说我求他办事他没给办,是秉承了我的风格。这既保全了他的声誉,又损了我的颜面,真的令我晚节不保。

对于我而言,事没办成只是小事,更让我感慨的是体会到了人走茶凉的感觉。曾经受过我帮助和扶持的人,如今也不再尊重我。

经过这次求人的经历,我深刻教训,决定以后再也不向同事们开口了,一切顺其自然。

0 阅读:0

子南聊家居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