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老年人究竟偏阳虚者居多,还是偏阴虚者居多

钧翔说健康 2023-09-07 18:26:11

经常碰到有人问:你看看我是阴虚,还是阳虚?

阴虚阳虚的判断并不困难,但想要与其解释清楚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了,而让他搞明白如何去合理调整则更为困难了。

因为虽然很多人对阴阳略知一二,但阴阳的那点事儿实在是一言难尽。

更主要的是我的水平实在有限,又怕把对方引入歧途。

所以对于这些提问,我一般是粗略的表达以下几点:

1、没有纯粹的阴虚,也没有纯粹的阳虚,只能是偏阴虚或偏阳虚。

2、阴阳调和则百病不生,中医治病即是调节阴阳。

3、阴阳始终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阴虚阳虚是病,阴盛阳盛也是病。

以上这三点知识虽然很浅显,但对于那些对中医知之甚少的人而言也是需要消化一段时间的。

中医的特点就是因人制宜,对症下药,最忌讳的就是固执呆板,刻舟求剑,比如某病多是阴虚,某病多是阳虚,某类人、某病必用某药等等,都在此类。

再比如,很多人认为阴为物质,阳为功能,老年人的机体功能下降了,自然属于阳虚,所以老年人自然偏阳虚的多。

持这种观念的人好像越来越多了,这好像也与近几年李可、倪海厦、黄元御等扶阳派中医大家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

比如,李可先生认为:一处阳气不到病。

黄元御:纯阳则仙,纯阴则鬼。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

扶阳派理论之所以能够盛行,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扶阳的理论容易理解,而养阴的理论则相对较难理解;

二是很多中医学习者临证少、书也读得不够多,比如很多人对温病派理论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而且,可以比较肯定的是:扶阳派理论的盛行,未非是李可、倪海厦等先生的本意,这些理论也并不是诸位先生中医学术的全部。

老年人究竟是偏阴虚的多?还是偏阳虚的多?我觉得清初中医大家徐灵胎的如下议论很有参考价值:

能常年者,必有独盛之处。阳独胜者,当补其阴;阴独盛者,当补其阳。然,阴盛者十之一二,阳盛者十之八九。

而阳之太盛者,不独当补阴,并宜清火以保其阴。故老人无不头热耳聋、面赤便燥,现种种阳证。

故医者为老人立方,不论有病无病,总以补阳为主,热盛生风,必生类中等病,是召疾也。

盖千年之木,往往自焚,阴尽火炎,万物尽然也。故治老人者,断勿用辛热之药,竭其阴气,助其亢阳,使之面红耳赤,气寒痰壅,脉洪肤燥,当耆艾之年,而加以焚如之惨也。

这段论述出自徐灵胎所著的《慎疾刍言》,初读时并不是很认可,但随着临证的增多,我越来越觉地这段医论实为至理名言,非多识者不能悟其妙。

稍晚于徐灵胎的另一位伤寒大家陈修园也总结到:《伤寒杂病论》一百一十三方,以‘存阴津’三字为主。存津液是全书宗旨,善读书者,读于无字处。

值得注意的是,徐灵胎的议论中,提到的是阴盛和阴盛,而不是阴虚和阳虚。这种审视角度非常值得学习。

陈修园的观点突出了“养阴”的重要性,徐灵胎认为老年人阳盛者多,是否则可以据之认为养阴比扶阳更重要,而老年人以阴虚者居多呢?

4 阅读:3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