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英国人民颓丧癫的“美丽精神状态”一直通过英剧得到了最为有效的全球化输出。
扎实的文案,满级的讽刺,黑色幽默的属性赋予了英剧不可复刻的灵魂。
在今年,自2014年首播就被“高知”圈层奉为神剧的《9号秘事》迎来第九季AKA收官季。
仍旧是强输出,神反转,接地气的熟悉配方,加上稳定的自编自演CP组合,首播后豆瓣开分直接飙到了9.4!
老剧粉们也不由得露出了一抹成分复杂的笑容,纷纷表示“癫癫的,很安心”。
01
提到《9号秘事》,那就必须先隆重介绍才华横溢的编剧兼主演里斯·谢尔史密斯(Reece Shearsmith)和史蒂夫·佩姆伯顿(Steve Pemberton)两位大神。
这两位在大学时期就是好友的老搭档在创作出该剧前,就已经为观众奉献出了两部神作。
1999年~2002年的《绅士联盟》,以及2009年~2011年的《疯城记》。
——这里要单独提出表扬的是,正是《疯城记》带给观众们了全新level的“恐怖喜剧”体验,才为两人日后的创作“稳定输出”这一画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和2014年开播至今的《9号秘事》一样,他们所编写并出演的剧集都有着显著的“高口碑,不出圈”的属性。
“高口碑”是因为该剧兼具极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两人作为莎士比亚的忠实粉丝,剧中引用莎士比亚“文本客串”的桥段非常多,几乎成了每一季除了必然会出现的“9”元素外,另一个“固定嘉宾”。
在表现形式上,打破第四面墙、默剧、小剧场“三一律”、英式古典爱情“套梗”……众多的结构演绎你都能在该剧随机体验。
而在题材内容上,该剧更会给你带来毫不设限的疯狂输出。
哥特惊悚、政治讽刺、黑色幽默、即兴喜剧、心理悬疑、传统闹剧,甚至音乐剧、默剧也有所涉猎。
在每一集中,你都会感受到“神经病啊!”和“太牛逼了!”之间反复横跳的情感冲击。
关键是无论剧情发展出几重反转,最后都能让你觉得合情合理。
加上该剧每一季都无一例外,都会出现结合当下最热门的时政、民生、娱乐话题融入创作之中,这一切的元素注定让该剧呈现出“高门槛”的局面。
作为该剧的观众,需要有着较为丰富的知识体系及较高的综合鉴赏能力。
爱它的人会在每一次发笑之余为主创的创作功力发出赞叹,更会感慨当个体的才华不被外界多重因素过多干涉时,能迸发出怎样奇妙的旺盛的生命力。
主创自始至终都在试图和观众玩一场“交互式高智商解谜游戏”,坦言“想让观众有一种随处寻找到彩蛋的快乐”。
相信不少喜欢观看“埋梗”作品的观众都会有这种体验——当我们发现了剧中细微精密的梗点的那种雀跃,更会为了能看懂“文化映射”而产生独有的成就感。
但如果你不是该剧的受众,则很有可能会觉得晦涩难懂get不到笑点,甚至觉得荒诞怪异、莫名其妙。
所以这部剧集虽然知名度很高,但收视“不出圈”,几乎成了必然。
对于该剧的评价,我非常认同这句话:“它虽有艺术的高度,却缺少受众的广度”。
02
其实提到《9号秘事》,不少同学都会想到另一部相较之下出圈程度爆表的神剧,《黑镜》。
同样是暗黑属性,讽刺满级,《黑镜》的“科技感”远比《9号秘事》高出很多,相对而言视觉体验也就更“华丽”许多,或许这正是其更受瞩目的原因。
但遗憾的是,后期转投到Netflix怀抱的《黑镜》并没有“从一而终”。
或许是为了扩大受众,让剧情内容更便于吸收新的观众圈层,最后搞得丢了门槛又干不过下沉类目,随之而来的就是口碑暴跌+收视扑街。
而《9号秘事》却在十年间一直坚持着自己的高知运作,没有为了迎合更大的市场做出妥协。
其实在访谈中两位主创曾多次表示,创作《9号秘事》的初衷就是为了“突破舒适圈”而特意为创作增加难度。
结构定位在更简单的形式、输出则强调更依赖于台词、场景更是安排在限定空间。
“我们努力在一个房间、一个地点将创作本领发挥到极致,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创造一个故事,并充分考虑外界的各种情况。”
甚至在剧目长度,元素都玩儿起了“强迫症”——每一季6集,每一集30分钟,甚至每一集必须出现任意的“9”这一数字元素。
但癫就癫在,该剧之所以锁定“9号”,却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单单是因为“顺口”。
《9号秘事》似乎身体力行地告诉所有观众,什么叫创作无极限,之所以该剧十年来总能花儿出新花样给观众带来惊喜,“联合创作”模式必然功不可没。
相较于独立创作的自由,里斯·谢尔史密斯和史蒂夫·佩姆伯顿显然更关注“相互激发”的价值,且效果奇佳。
“写作是一个不断提出假设的过程。你要不停地向自己提出假设——‘如果这样会怎样,如果那样会怎样’。在这种种假设中,总有一个正确答案会最终成型。”
“两个编剧的优势在于,当其中一个提出假设时,如果得到另一个的肯定,另一方心里会非常笃定。这一点是独立写作所得不到的。”
03
全新的世界观,精妙的叙事结构,细思恐极的结局,《9号秘事》几乎做到了季季精彩,集集高能。
即便偶尔“失手”,最低分也有8+,绝对对得起高分神剧的tittle。
十年来,我们看着铁打的里斯·谢尔史密斯和史蒂夫·佩姆伯顿在剧中花式角色扮演,外加众多知名演员来个feat。
无论你是系统的观看至今,还是随意打开某一集都会惊喜地发现,在每一集中无论出场的角色戏份多少,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
——没有一秒废剧情,全员无NPC的操作,简直业内标杆。
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9号秘事》虽然“每一秒钟的剧情都不能错过”,但并非因为“处处高能”,恰恰相反,在该剧中每一集的30分钟里,前25分钟几乎都是“话唠时间”。
但神就神在里当剧情走向最后的反转时刻,当你震惊于结局的高能后回过神来,这才发现之前看似枯燥无聊的剧情,实则全部是在为故事的反转做铺垫、处处都在为结局埋下伏笔。
不到最后一刻观众都无法获知故事的真相,而在得知真相后的“震撼教育”往往会带来连锁的诸如头皮发麻、鸡皮疙瘩,外加笑声过后的百感交集。
相信我,如果你决定二刷甚至N刷,又会get到一周目完全不同的细节收获。
就如同本季第一集就在豆瓣冲上9.4分,这个发生在地铁站的故事,就将《9号秘事》所有的“文本视觉化”优势集中展现。
在这一集出场的九个职业、性格,甚至阶层都不相同的角色,在突如其来的停电故障后被困于列车之内。
老流浪汉发表了关于自己听说过一则发生在柏林由于停电,众人被困在地铁内长达两周,最终被发现时死于相互厮杀的恐怖新闻。
在众人惊恐之余,随着护士发出的惊叫,电力恢复,但护士背包内的钱包却丢失了。
于是年轻的乞讨者被愤怒的教师认定为头号嫌疑犯,并要求搜身。
此举动不仅引起了年轻乞讨者的不满,更引发了众人的讨论。
车厢内滞留的乘客们先是从一场针对是否可以在没有警察的前提下搜身,以及该如何自证清白的小型辩论展开,之后很快便升级为众人对司法制度、恐怖实验、权力践踏、政府监控等包罗万象的“思想意识碰撞”。
每个人也都在这场短暂的意外后,在交谈中透露出自己现今的困扰,和与往日的生活、性格差异。
逐渐地,这节车厢内仅有的九个人渐渐划分为两大派系——强权者及反抗者,形成了一个包含各类社会属性人群的迷你的现实世界缩影。
而最后上演的“政府反抗者清除计划”,一定会让你在细思恐极之余,触发对如今社会环境的超强代入感。
虽然本季在播出几集之后评分略有下滑,但仍保持着惊人的9.3分。
最后友情提醒,如果有的选请尽量看原版,国内平台引进的版本,对于这部“每一秒都无废料”的剧集而言,阉割的不仅是尺度,更会影响故事的连贯性与剧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