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民回忆,当年被抓当苦力,自己途中趁机反杀日军看守后逃回

晓涛评历史 2024-11-18 12:12:39

一村民回忆,当年被抓当苦力,自己途中趁机反杀日军看守后逃回

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目光深邃地望着远方。"那是1944年的冬天,"他轻声说道,"就在这条山路上,我和十几个乡亲被日军抓去当苦力。那时的冬天特别冷,山风呼啸,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扛着沉重的担子,在一个持枪的日军看守下艰难前行。"老人停顿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往日的锋芒,"当时的情形,就像是去赴死的队伍。但谁能想到,一个普通的烟铺师傅,竟然会在那一天改变十几个人的命运?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又是什么给了一个普通百姓如此大的勇气?"

一、噩耗突至

1944年12月初,白沙镇突然传来消息,日军主力部队正沿着桂江向白沙方向推进。这个消息像一阵寒风,瞬间席卷了整个白沙镇。街道上,商铺纷纷关门,街市上的摊贩急匆匆收拾货物,准备逃难。

吉星街的梁氏烟铺是当地颇有名气的烟草店。这天一大早,烟铺掌柜梁老先生便召集了店里的几名伙计,其中就包括刨烟师傅周庚学。梁掌柜将最近几天收到的情报告诉了大家:日军不仅在沿途烧杀抢掠,更是在各地抓捕青壮年充当苦力。

就在众人商议对策时,街上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原来是隔壁米行的王老板,他刚从十里外的圩场赶回,带来了更为紧急的消息:日军已经占领了临近的观音村,预计最快两天就会抵达白沙镇。

梁掌柜当即决定:立刻将店里值钱的货物转移到后山。在周庚学和其他伙计的帮助下,烟铺里的上等烟叶、制烟工具以及部分现银被迅速装进麻袋,准备连夜转移。

当天夜里,借着月色,梁掌柜带着全家老小和店里的伙计,加入了逃往后山的难民队伍。他们沿着羊肠小道,走了整整一夜,终于在天亮前到达了后山的一处偏僻山谷。

这处山谷地势隐蔽,四周树木茂密,是个躲避的好去处。周庚学和几个年轻力壮的伙计没有休息,立即动手搭建临时住所。他们砍来竹子和树枝,用随身带来的草绳扎成简易的棚架,又铺上树叶,勉强遮风挡雨。

随后几天,陆续有更多的难民到达这处山谷。大家分头在周围搭建窝棚,形成了一个临时的难民营地。附近的山民得知情况后,经常悄悄给难民们送来一些红薯、野菜等食物。

然而,这种相对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一天清晨,山下突然传来了密集的枪声,接着是阵阵呐喊声和哭喊声。周庚学爬到一处高地观察,发现日军已经开进白沙镇,正在挨家挨户搜查。浓烟从镇子的几处升起,显然已经有房屋被日军付之一炬。

更让人担忧的是,有逃难的村民带来消息:日军在搜查镇上没有发现多少值钱的东西后,开始派出小分队向周围的山区搜索。他们不仅要搜刮财物,更要抓捕青壮年为他们当苦力,运送抢掠来的物资。

梁掌柜闻讯后,立即组织大家将窝棚伪装得更隐蔽,用树枝和杂草掩盖了所有活动的痕迹。白天,大家尽量减少外出,晚上则派人轮流值守,警惕日军的搜索。

二、七尺男儿

1944年12月15日,天刚蒙蒙亮,山谷中的难民营地就被一阵急促的哨声惊醒。几个放哨的村民匆忙跑回来报信:有一队日军正沿着山路往这边搜索。梁掌柜立即组织大家往更深的山里转移,但时间太紧迫,很多老弱妇孺根本来不及撤离。

就在这时,日军的搜索队已经包围了整个山谷。十几个荷枪实弹的日军士兵从四面八方涌入营地,将所有人围在中间。一个日军军官通过翻译向难民们宣布:所有青壮年男子必须跟随他们前往白沙镇,为日军搬运物资。

周庚学和其他十几个年轻人被日军挑选出来。他们被迫排成一队,每人肩上都被压上了一个沉重的木箱。一个手持步枪的日军士兵负责看守这队苦力。

队伍沿着山路往白沙镇方向行进。十二月的山路格外难走,路面结了一层薄冰,脚下打滑。周庚学走在队伍中间,他注意到看守的日军士兵走路时略微跛行,似乎右腿有旧伤。

走到半路时,天空开始飘起小雪。队伍前进的速度更慢了,日军士兵显得越发烦躁,不时用枪托狠戳走得慢的人。当队伍转过一道山弯时,前面的路突然变得异常陡峭。队伍不得不放慢脚步,小心翼翼地往前挪动。

就在这时,走在最前面的一个年轻人因为路滑摔倒了,肩上的木箱滚落在地,里面发出金属碰撞的声响。日军看守立即冲上前去,对着那个年轻人拳打脚踢。其他人只能呆立在原地,眼睁睁地看着同伴遭受毒打。

这时,周庚学注意到日军士兵完全被前面的情况吸引了注意力,而且因为路面结冰,那条受伤的右腿似乎更加不便。他悄悄将身边的两个同伴拉近,用极低的声音说了几句话。

突然,周庚学将肩上的木箱用力往地上一摔。日军士兵听到声响,立即转身举枪。就在这一瞬间,早已等待多时的三人同时扑向了那个日军。周庚学抓住了对方的枪管,另外两人则死死抱住了日军的双腿。

在这危急时刻,其他人也立即反应过来,纷纷丢下木箱冲上前去。他们用随身携带的绳子将日军士兵捆绑结实,并用破布堵住了他的嘴。

行动结束后,众人将日军士兵拖到路边的灌木丛中。考虑到继续前进必定会遇到更多日军,大家决定立即分散逃走。周庚学带着缴获的步枪,和几个熟悉地形的同伴朝着相反的方向跑去。他们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羊肠小道,准备绕道回到难民营地,将这个消息告诉其他人。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他们穿过茂密的竹林,翻越几道山梁,终于甩开了可能的追兵。当他们气喘吁吁地回到营地时,天已经完全黑了。

三、紧急转移

周庚学一行人回到营地后,立即向梁掌柜汇报了路上发生的事情。营地里的人们意识到,日军很快就会发现被俘虏的士兵,接下来必定会展开更大规模的搜捕行动。

当晚,梁掌柜召集了营地里的几个年长者商议对策。他们决定趁着夜色,将整个营地的人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向不同方向转移。为了避免留下明显的痕迹,所有人都要将自己的窝棚完全拆除,将物品尽可能地带走或者销毁。

营地里的人们连夜行动起来。妇女们收拾简单的行李,将能带走的粮食和衣物打包。男人们则拆除窝棚,将竹杆和树枝打散,重新分散在山林中。一些年轻力壮的人被安排在四周警戒,以防日军突然来袭。

到了后半夜,营地里的人开始分批出发。第一批是老人和孩子,由几个熟悉山路的青年带领,向东南方向的深山转移。第二批是妇女和伤病员,他们选择了西北方向的一处山谷。最后一批是青壮年男子,他们将在天亮前向西南方向撤离。

周庚学和几个同伴被分配到最后一批。他们的任务是断后,确保其他人安全转移后,再清理现场的痕迹。他们将缴获的步枪仔细地藏在一处岩石缝隙中,用树枝和落叶掩盖好,以备不时之需。

就在第二批人离开不久,远处突然传来了狗叫声。放哨的人立即发出警报:有日军的搜索队正在靠近。现场顿时陷入紧张状态,但所有人都保持着镇定,按照预先商定的计划行动。

周庚学迅速组织剩下的人加快清理营地。他们将残留的灶台彻底拆除,用泥土填平;将火堆的灰烬撒开,用落叶覆盖;甚至将地面上的脚印都用树枝仔细地扫平。

天边刚露出鱼肚白,最后一批人也开始撤离。他们分成三个小组,每组相隔一段距离,沿着不同的小路前进。周庚学带领的小组走得最慢,一边前进一边仔细清理可能留下的痕迹。

就在他们离开营地不到半个时辰,远处的山坡上已经能看到日军的身影。搜索队带着猎犬,正在systematically地搜查每一处可疑的地点。但此时的营地已经恢复了原样,看不出曾经有人在这里居住的痕迹。

周庚学的小组继续向西南方向转移。他们选择了一条地形最为复杂的路线,穿过密密的荆棘丛,跋涉过及膝的溪流,爬上陡峭的山崖。这样的路线虽然行进艰难,但也最不容易被追踪。

到了中午时分,他们终于到达了预定的集合地点——一处位于两座大山之间的隐蔽山谷。在这里,他们见到了早些时候撤离的其他人。所有人都平安到达,没有任何伤亡。

四、消息传递

新的避难地点虽然隐蔽,但补给问题成了一个严峻的挑战。1944年的冬天异常寒冷,山中的野菜和果实所剩无几,带来的粮食也即将耗尽。更重要的是,大家需要了解白沙镇的最新情况,以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在此情况下,梁掌柜召集众人商议后,决定派出几个人分头行动:一部分人负责寻找食物,另一部分人则打探消息。周庚学主动请缨,要回白沙镇附近打探情况。

为了不引起日军的注意,周庚学换上了一身破旧的农民衣服,腰间还别了一把砍柴刀。他独自一人,选择在傍晚时分出发,沿着偏僻的山路往白沙镇方向走去。

到了镇子外围,周庚学躲在一处矮坡上仔细观察。镇上明显增加了日军的驻守力量,街道上不时有武装巡逻队经过。几处主要的路口都设置了岗哨,来往的百姓都要接受盘查。

通过观察,周庚学发现日军主要集中在镇中心的几个地方:原来的粮站、供销社和学校都被征用为军营。而在镇子的东面,一片空地上堆满了从各处搜刮来的物资,有专门的武装人员看守。

周庚学没有贸然进镇,而是找到了镇外的一户熟识的农家。这家姓王的老农见到周庚学十分惊讶,连忙将他领进屋内。通过王老农的描述,周庚学了解到更多详细情况:日军在发现士兵被俘后,立即调来了增援,在镇里和周边地区展开了大规模搜捕,但始终没有找到难民的踪迹。

更重要的是,王老农透露说,最近几天经常有队伍从北面运来物资,似乎日军正在为某个大行动做准备。此外,他还提到在西面二十里外的山区,已经有游击队的活动迹象。

周庚学在王老农家待到深夜,才趁着月色返回。这次他特意绕了一个大圈,走访了几户分散在山区的农家,打探到更多消息:日军不仅在白沙镇,在周边的几个乡镇也都派驻了部队,形成了一个包围圈,似乎是想围剿这一带的抗日力量。

返回的路上,周庚学还注意到一个重要细节:在通往西面山区的几条主要道路上,日军都增设了岗哨,而且经常有小股部队在山脚下活动。这表明日军可能已经觉察到游击队的存在,正在加强防范。

回到避难营地时,天已经快亮了。周庚学立即向梁掌柜报告了打探到的情况。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大家意识到目前的处境十分危险:一方面,日军的搜捕范围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可能即将发生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到时候这片山区必定会成为交战区。

在听取了周庚学的报告后,众人再次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一直持续到天亮,最后形成了一个新的计划:既然西面有游击队活动,不如设法与他们取得联系,寻求庇护。但在此之前,必须先解决食物短缺的问题,否则这么多人根本无法支撑长途跋涉。

五、曙光初现

1945年1月的一个清晨,周庚学和几个同伴按照计划,潜入白沙镇外的一处日军物资存放点。这是他们观察多日后选定的目标:每天夜里只有两个哨兵看守,而且守备也较为松懈。

这天凌晨三点,趁着浓雾弥漫,行动小组悄悄接近了目标。两个同伴负责对付哨兵,周庚学则带着其他人撬开仓库的门。仓库里堆满了从各村搜刮来的粮食和物资,他们迅速将准备好的麻袋装满。

正当他们准备撤离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枪响。原来在镇子的另一头,一群游击队员正在袭击日军的一处哨所,吸引了大部分日军的注意力。周庚学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示意同伴们多搬一些物资。

在混乱中,他们成功将粮食运到预先准备好的牛车上。几个放哨的同伴也安全归队,带回了缴获的武器。整个行动仅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成了。当日军的增援部队赶到时,他们早已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天亮时分,一支装备简陋的游击队出现在难民营地附近。领队的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自称是新四军某部的连长。原来前一晚的行动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游击队得知难民的处境后,专门制造声东击西的机会,掩护他们获取物资。

游击队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在西面六十里外的深山中,有一个相对安全的根据地。那里有防御工事,还储备了充足的物资,可以容纳所有难民。但要到达那里,需要穿过日军的封锁线,而且路途遥远,老弱妇孺很难一次完成。

经过商议,大家决定分批转移。第一批由青壮年护送老人和孩子,由游击队带路;第二批则由剩下的人护送妇女和伤病员,等到确认第一批安全后再行动。

1月15日晚上,第一批人开始行动。游击队员带着他们走特殊路线,避开了日军的主要封锁点。他们走了整整三天,终于到达了根据地。期间虽然几次与日军巡逻队擦肩而过,但都惊险地避开了。

到达根据地后,立即派人回来通知第二批人。这时候,白沙镇的日军似乎已经觉察到异常,加强了搜查力度。但有了第一批人的经验,加上游击队的配合,第二批人也顺利突破了封锁。

2月初,所有难民都安全到达了根据地。在这里,他们见到了更多的抗日武装力量,还有来自各地的百姓。根据地里有医院、学校,甚至还开办了一些小型作坊,生产军需物资。在这里,大家终于不用再担心日军的搜捕,可以开始新的生活。

后来,周庚学和一些年轻人加入了游击队,继续进行抗日斗争。而梁掌柜则在根据地里组织难民开展生产,为前线提供支援。到了1945年8月,当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时,这些曾经颠沛流离的难民,已经在根据地站稳了脚跟。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