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任贵州省长,政绩斐然,退休后仍在发光发热,如今已经76岁了

晓涛评历史 2024-11-16 12:15:28

标题:他曾任贵州省长,政绩斐然,退休后仍在发光发热,如今已经76岁了

引言:

在贵州这片喀斯特地貌的土地上,曾有一位领导干部,将这里从交通闭塞的落后之地,变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经济新区。上任伊始,他便抓住了贵州发展的命脉——交通建设。在他的主政期间,贵广高铁横空出世,一条条高速公路蜿蜒盘绕,让这片曾经的革命老区重新焕发生机。从一名普通工厂技术员,到惠州副市长,再到广州市长,最后担任贵州省长,他用自己的实干精神谱写了一曲为民服务的动人篇章。如今,他虽已退休,却依然活跃在三尺讲台上,用几十年的从政经验教育着年轻一代。这位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国家建设的干部,他究竟是谁?他的人生经历又有着怎样的传奇色彩?

从基层到省长的成长之路:

世人常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林树森的从政之路正是从最基层做起。1946年,林树森出生在广东省一个普通的家庭,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正需要大量建设人才。1968年,从华南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专业毕业后,林树森被分配到广东省惠阳县一家机械厂做技术员。

这份工作与他所学的专业相去甚远,但林树森却在这个岗位上干出了名堂。当时机械厂的厂房年久失修,设备陈旧,生产效率低下。林树森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主动请缨负责厂房改造工程。他带领工人们克服重重困难,不仅完成了厂房修缮,还对生产线进行了重新布局,使工厂产能提高了近三成。

1975年的一天,时任惠阳县委书记来厂里视察,看到焕然一新的厂房和井然有序的生产线,询问是谁负责的这项工程。得知是一位普通技术员时,县委书记当即拍板,将林树森调到县工业局任职。这一决定,为他的从政之路开启了新的篇章。

1980年,林树森被任命为惠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任伊始,他就接到了一个棘手的任务:解决县里最大的国营食品厂的亏损问题。这家食品厂连续三年亏损,工人工资发放困难。林树森深入车间调研,发现问题出在产品结构单一,销路不畅。他提出了"转产创新"的思路,带领厂领导班子考察市场,最终决定利用当地丰富的水果资源,开发果汁饮料新产品。这个决策让食品厂扭亏为盈,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

1983年,37岁的林树森被任命为惠州市副市长。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城区严重的供水短缺问题。当时惠州城区日均供水缺口达到两万吨,居民用水紧张。林树森带队实地勘察水源地,多方筹措资金,在短短半年内建成了新的自来水厂,彻底解决了城区供水难题。

这些务实的工作作风,让林树森在惠州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1996年,他被调任广州市副市长。从一个地级市到省会城市,林树森面对的挑战更大了,但他依然保持着在基层工作时的那股干劲。在分管城建工作期间,他提出了"东拓西进、南优北建"的城市发展战略,为广州新一轮城市扩张规划了蓝图。

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林树森都展现出了过人的能力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从技术员到副市长,从地级市到省会城市,这一路走来,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正是这些基层工作的历练,为他日后担任贵州省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白手起家的广州城市建设者:

1996年,林树森来到广州的时候,这座千年商都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期。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城市建设压力。当时的白云机场还是一个规模有限的地方机场,远远无法满足广州对外开放的需求。

在一次市政府专题会议上,林树森提出了建设新白云国际机场的构想。这个提议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反对的声音认为,广州距离香港国际机场仅有两个小时车程,没有必要投入巨资建设新机场。但林树森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按照当时广州的经济增速,到2010年广州的航空客运量将突破3000万人次,现有机场的容量将远远不够。

为了推进新机场建设,林树森带队考察了北京首都机场、上海虹桥机场等国内大型机场,还专程赴日本关西机场、新加坡樟宜机场等地取经。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建设亚太航空枢纽"的目标定位。1999年,新白云国际机场正式开工建设,这个总投资超过190亿元的特大型工程,成为了当时华南地区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

同期,林树森还推动了广州国际化进程的另一个重要项目——广州地铁建设。当时的广州交通拥堵严重,但地铁建设涉及投资大、工期长、技术要求高等诸多难题。林树森采取了"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策略,先建设最紧迫的2号线和3号线,为后续线路积累经验。

在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一个历史性的机遇降临到了广州。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重要讲话,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林树森迅速组织研究落实南巡讲话精神,提出了"五年大变样"的目标。他主持制定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明确了"港口带动、三业并举、东拓南进"的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广州港的优势。林树森多次深入南沙港区调研,推动南沙深水港建设。他提出:"没有现代化的港口,就没有现代化的广州。"在他的推动下,南沙港区逐步发展成为集装箱吞吐量超过千万标箱的大型港口,为广州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城市建设中,林树森特别注重发挥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他推动了上下九步行街、沙面历史建筑群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使广州在快速发展中保持了岭南文化特色。这些举措为广州赢得了联合国人居奖。

到2005年林树森离开广州时,这座城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白云国际机场投入运营,地铁网络初具规模,南沙港区崛起,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框架基本形成。这些成就为他在贵州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主政贵州的辉煌岁月:

2006年初,林树森来到贵州任省长时,这片土地正面临着严峻的发展挑战。贵州是全国最后一个没有通高速铁路的省份,山区公路蜿蜒崎岖,交通闭塞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

上任第一周,林树森就深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考察。从省会贵阳到凯里市,坐汽车需要七个小时。一路上,盘山公路狭窄陡峭,货车排起长龙。当地干部介绍说,每到雨季,山体滑坡频发,运输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外运。

这次考察让林树森下定决心要打通贵州的交通瓶颈。他立即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贵州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这个规划提出了"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和"八出省"铁路网的宏伟蓝图。

在推进交通建设的过程中,资金短缺是最大的难题。2007年,贵州全省财政收入仅有267亿元,而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就需要上百亿元投资。林树森多次赴北京汇报,争取中央支持。同时,他创新融资模式,成立贵州省交通建设投资集团,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

2008年,贵广高铁开工建设,这是贵州省第一条高速铁路。项目全长857公里,穿越喀斯特地貌,工程难度极大。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林树森每个月都要到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在他的推动下,贵广高铁于2014年建成通车,贵阳到广州的车程从24小时缩短到4小时,结束了贵州没有高铁的历史。

除了交通建设,林树森还着力推动贵州产业转型升级。他注意到贵州具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充足的电力资源,适合发展数据中心产业。2009年,他带队考察国内外知名IT企业,推动在贵阳建设中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在农业领域,林树森提出了"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他支持黔东南发展生态茶园,推广"稻鱼共生"模式,培育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在六盘水,他推动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山地旅游,建设避暑休闲度假区。

教育事业也是林树森关注的重点。贵州山区教育基础薄弱,许多孩子需要翻山越岭上学。他推动实施"校车进山村"工程,为偏远山区配备专用校车。同时,加大教育投入,新建改建农村学校2000多所,让山区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条件。

2010年,贵州GDP首次突破4000亿元,经济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00公里,是2006年的4倍。全省贫困人口减少300多万,贫困发生率从2006年的23.4%下降到15.1%。

在林树森主政期间,贵州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条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穿越崇山峻岭,一个个产业园区拔地而起,一座座新校舍矗立在山区。这些成就为贵州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开创了贵州发展的新纪元。

从政府官员到三尺讲台:

2011年,林树森从贵州省长的岗位上退休。但对这位已届耳顺之年的老同志来说,退休并不意味着告别工作。同年9月,他接受了中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聘请,开始了他的教书育人生涯。

在中山大学,林树森开设了"地方政府管理实务"这门课程。与其他理论课程不同,这门课程完全建立在他数十年从政经验的基础上。第一堂课上,他就给学生们讲述了一个真实案例:1983年他担任惠州市副市长时,如何解决城区供水短缺问题。从选址、筹资到工程建设,每个环节都蕴含着宝贵的实践经验。

2012年春季学期,林树森的课堂增加了"城市规划与管理"这门专业课。在课程中,他把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的建设过程作为重要教学案例。从选址论证到规划设计,从征地拆迁到施工建设,每个环节都被他用生动的语言还原出来。这些鲜活的案例,让学生们对城市建设管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除了课堂教学,林树森还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研。2013年,他组织研究生团队前往贵州考察。在贵广高铁建设工地,在六盘水煤炭企业,在黔东南茶园,处处都留下了师生们调研的足迹。这些实地考察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了中国西部发展的现状和挑战。

2014年,林树森应邀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作专题讲座。他以"区域协调发展与扶贫攻坚"为主题,分享了在贵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讲座中,他特别强调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破解贫困地区发展瓶颈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在教学之余,林树森还担任多个智库的高级顾问。2015年,他参与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研究工作。基于在广州工作期间的经验,他为港口群建设、产业协同等方面提供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这些建议有多项被写入了规划文件。

2016年,林树森编写出版了《地方政府管理实务案例选编》一书。这本书收录了他在政府工作期间经历的典型案例,涉及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多个领域。这本书很快成为公共管理专业的重要参考教材,被多所高校采用。

2017年起,林树森开始在全国各地的党校、行政学院进行培训授课。他把自己的从政经验总结提炼,形成了一套实用的培训课程。从基层干部到地方领导,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他的课程得到了学员们的普遍好评。

在教学实践中,林树森始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他告诉学生们,公共管理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必须深入基层、了解实情。每当遇到具体问题,他总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学生们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

林树森的治政理念与实践成就:

林树森在不同岗位上的工作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政理念。这些理念体现在多个重要决策中,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在基层工作时期,他就形成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法。1982年,惠州一家大型企业面临严重亏损,有人提出关停并转。林树森深入企业调研后发现,企业的主要问题在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他支持企业引进新设备、开发新产品,使这家企业在两年内扭亏为盈,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

到广州工作后,林树森提出了"大手笔规划、大投入建设"的发展思路。在新白云国际机场选址时,有人建议在原址扩建,投资较少见效快。但他坚持从长远考虑,选择在白云区新址建设现代化大型机场。事实证明,这个决策为广州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奠定了基础。新机场投入使用后,年旅客吞吐量从原来的1000多万人次迅速增长到3000多万人次。

在贵州工作期间,林树森形成了"交通先行、产业跟进"的发展战略。他认为,要打破贵州的发展瓶颈,必须首先解决交通问题。在他的推动下,贵州掀起了大规模的交通建设高潮。高速公路网络的形成,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还带动了沿线产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在产业发展方面,林树森特别强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贵州,他没有盲目上马高耗能产业,而是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发展大数据产业。在广州,他充分发挥港口优势,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这种产业选择与当地资源禀赋高度契合,取得了良好效果。

对于民生工作,林树森始终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在惠州,他抓供水;在广州,他抓交通;在贵州,他抓教育。每到一地,都把解决群众最急迫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这种工作方法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也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在城市建设中,林树森提出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理念。在广州城市更新过程中,他特别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下九步行街的改造,既保留了岭南特色,又提升了商业价值,成为城市更新的典范。

林树森还十分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用事业凝聚人才"的用人理念。在推进重大项目时,他善于发现和培养年轻干部。许多在他手下工作过的干部后来都成为各地的骨干力量。

在教学实践中,林树森将这些治政理念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了完整的公共管理实践体系。他编写的教材和案例,成为培养新一代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资源。这些理念和经验的传承,对推动地方政府管理水平提升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治政理念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林树森对实践经验的深入总结和理性思考。从惠州到广州,从贵州到讲台,每个工作岗位都为这套理念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些理念在实践中经受了检验,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