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奎作为国民党军的高级将领,在抗战期间与共产党的关系颇为微妙。尽管他并非共产党员,却对部队中的共产党人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态度。张发奎的病逝不仅引发了新华社的关注,他的老战友叶剑英也专门致电慰问。张发奎夫人刘景容曾提出将他的遗骸安葬于故乡,这一愿望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得以实现。1992年,时任广东省委常委的杨应彬在香港探望刘景容时,曾问及张发奎是否知道他们曾是共产党员。刘景容的回答耐人寻味:张发奎虽知道他们的政治倾向,但并未深究其组织关系。
张发奎在革命时期就已与共产党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周恩来、叶挺、叶剑英、郭沫若等人都曾与他交好。据传,张发奎的部队中公开的共产党人就有2000多名,未公开的则更多。即便在国共合作破裂后,张发奎也未对部队内的共产党人采取极端手段,而是选择礼送出境。南昌起义期间,张发奎虽未直接参与,但贺龙担任的代总指挥一职,实际上挂着张发奎的总指挥头衔。这一历史渊源使得张发奎在抗战期间成为共产党积极争取的统战对象之一。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发奎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八集团军司令,并计划成立政治部。然而,这一提议遭到蒋介石的反对,原因是蒋介石认为军队政治工作者多为左派或共产党人。于是,张发奎向郭沫若请教,成立了战地服务队。战地服务队的成员中有不少是共产党人,甚至成立了特别支部,负责恢复军队政治工作并开展群众工作。郭沫若曾明确告诉张发奎,他推荐的人中大部分是共产党员,而张发奎的回应是:“我们现在是共赴国难。”
战地服务队虽被解散,但特别支部(特支)却得以保留。张发奎将战地服务队成员安插到军队各部门,特支因此得以长期存在。张发奎虽然知道部队中有共产党人,但并未明确点破。特支成员在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任务时,始终严格遵守纪律,而张发奎的暗中保护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特支书记左洪涛曾向周恩来汇报工作,周恩来特别叮嘱他们坚持这一“战略据点”。
杨应彬作为特支成员,曾在中央军校学习期间险些暴露。国民党军统特务已接到暗杀他的指示,但关键时刻,张发奎写信力保杨应彬,使其化险为夷。杨应彬毕业后被张发奎调入司令部参谋处,并在军中开展政治教育。尽管有人向张发奎举报杨应彬的左翼倾向,张发奎却一笑置之,并对杨应彬表示充分信任。
张发奎虽未点明特支成员的共产党身份,但他的态度却始终耐人寻味。1947年,随着特支作用的减弱,周恩来指示特支成员撤离。杨应彬以请假的理由离开,张发奎虽有所察觉,但最终未加以阻拦。事后,张发奎以“籍假不归”的名义通缉杨应彬,但这更像是例行公事。张发奎的默许与保护,使得特支成员得以在国民党军中长期开展统战工作。
张发奎与共产党之间的这段历史,充满了复杂的权衡与默契合作。他虽未公开支持共产党,却始终以一种隐晦的方式保护着这些“左翼分子”。这种微妙的关系,既是张发奎个人立场的体现,也反映了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