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不相信眼泪:那些被房子击碎的梦想

趣事有方圆 2024-06-29 07:29:02

面对BJ如此昂贵且不断上涨的房价,感觉自己何时才能有自己的房子而迷茫,像我们这种家境本身就不殷实地来说,或许就不该留在北京。

这是一段来自网上清华硕士的自白,得到很多网友的共鸣。

同样地,另一段来自一个北京原中科院职工的网络自白,也引起来不小的争议。

作为一名天之骄子,自身有着国内顶尖科研机构的平台资源,且有着可以自满的学术研究成果,但最终还是败给了学区房。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故事的主人公,讲述了自己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和入学资格,终日奔忙。

期盼在北京没有房子的情况下,能够给自己的孩子带去好一点的教育资源。

最终,现实打败了理想,含泪放弃一个可能今后会让自己功成名就的平台。

可以说,看完他的自述后,心头真是万般滋味。

公平也不是绝对

对在大城市里打拼的新进外地人来说,他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住房问题。但面对高涨的房价,很多普通人是无法承受之重的。

但租房子住,又一时无法满足他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对中国人来说,房子承载了太多的东西。

很多学校对小孩入学的第一梯队选择,都是根据父母是否有当地户口和房产为依据,然后依次进行筛选。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虽然很多人在大城市就算没有房产或者对应户口,但只要自身有稳定的工作,通过当地的政策性保障,还是可以让自己的子女在当地有书读得。

但对于一些本身有稍微选择余地的父母来说,一些普通公立小学的教育质量,是他们不愿意去接受的。

去村的公立小学读书,还是算了吧。都是一些本地村民和农民工子弟,父母本身都不注重孩子的教育培养。

对于这种判断,不管是偏见,还是事实,起码说明教育资源本身也在进行“自我分层”。

很多时候,看似是学校在选择生源,实则是父母在选择孩子的学习伙伴和教育资源。

当然,家长们的这种选择也是无可厚非。没有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都希望和“优秀”的人群组成圈子。

而这次中科院原职工A,只因自己没有赶上好时机和不善于资源整合,导致长期在北京租房子住。

本来对于一个醉心研究的“穷科研人”来说,这些都不是事,直到自己也开始要面对子女入学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本来作为中科院的职工,是可以享受到原来对口的附属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优惠性”的独享资源,也被推向市场。

有人欢喜,就有人忧。

对于这种入学资格同房产和户口挂钩的做法,对于没有北京房产的A来说,这无疑是口中“抢食”,自己原本可以享受的独占资源,一下子就变成“公共”资源。

而按时局的变化和要求,自己的孩子只能“沦落”到一个校风和教育质量堪忧的小学入读,这是A无论如何是无法接受的。

此时A的心里,已经开始对于这种变化感到不快。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不过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这种变化是无关紧要的,因为那里的学位只不过是从一个阶层转移到另一个阶层而已。

就算自己有幸摇到优质民办小学的学位,也会因为高昂的学费,而选择放弃。

有时候“躺平”不失为是一种最佳选择

虽然后面事情出现了一定转机,又新辟一所跟中科院职工子女相对口的附属小学,但由于它需要承接北京周边多个科研院所职工子女的学位需求。

因此,A的孩子在入学资格上又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此种情况的变化,算是彻底伤透了A的心。最终,A决定离开中科院这个平台,而转身向外寻求新的平台。

其实,在这里中科院本身是无法主导事情走向的,同样其它平台在面临类似情况,也不一定能够解决好。

不过,有些地方的情形也正在发生变化。

一些优质的民办学校,在面对生源不确定的情况下,也开始出台一些招生办法。

例如,面向自己所处区域的大科研院所和优质大企业的职工子女,伸出橄榄枝,预留一些学位给他们。

图片来源网络

当看到这位坐拥国内顶级科研平台的A,因为房子问题,而在子女的入学资格上百般折腾,实属感到不值。

毕竟以他的资历和平台,为自己子女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是指日可待的。

其实面对A的情况,如果当时能够以“躺平”的姿态来应对子女入手问题,或者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不过,面对这种事情,如果不是当事人,是很难体会当时的心情。

其实像A这种因为房子问题,而离开北上广这些大城市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

他们曾经的梦想,在现实的房子面前被击得稀烂。

在网上,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类似的故事在上演。但正如一句话说的,

人终有一天会老去,但城市不会,因为城市总有新鲜血液涌入,一代代追寻他们的梦想。

在学校的时候,老师教育我们不要拜金,要坐得坐冷板凳。

知识才是真正的财富,当我们对此深信不疑,并为之努力的时候,现实总是冷不防地,朝你的天灵盖一击。

0 阅读:0

趣事有方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