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上震碎三观的贵州“一男两女婚礼”:畸形现象,早该曝光了

小椰子专栏 2025-04-22 13:02:49
01

最近,有这样一件三观炸裂的事引爆了热搜。

贵州一男子,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们发去了婚礼邀请函。

新娘那一栏里,竟赫然显示着两个人的名字。

有好友不解地问新郎:“哪样情况?三个人结?”

新郎竟没有否认这一说法:“三个人一起结。”

再仔细一看婚礼邀请函上的结婚照,还真是一男两女。

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子,被两位穿着婚纱的美女一左一右地挽着胳膊,三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男子的朋友圈里,还发出了三人一起拍婚纱照的花絮:

新郎左拥右抱,新娘们美美自拍,大家都很开心,没有丝毫尴尬。

还发了两位新娘在KTV包厢里,一起和和睦睦喝酒唱歌的视频。

网上流传着所谓“知情人”的爆料:

据说这名男子和前妻离婚后,要和现任结婚,结果前妻舍不得。

三个人就商量着要一起过,离谱的是三方家人都同意了。

救命,这个世界终于癫成了我看不懂的样子。

眼看着事件发酵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愈演愈烈,当地警方迅速介入调查,后续确认:

三人拍婚纱照是“闹着玩”,经民警劝导,原定4月19号的三人婚礼计划取消。

而原本答应承办婚礼的贵州某高档酒店,也赶紧出来发布声明,撇清责任。

不是,在消耗了网友那么多真情实感和注意力之后,一句轻飘飘的“闹着玩”就开脱了?

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是一种新型的起号方式,毕竟黑红也是红。

后续男女当事人是不是很快就要出来直播或带货了?

毕竟早在3年前,就有“大聪明”玩过一模一样的套路:

有男子发了条朋友圈晒婚纱照,一样的两女一男,一样的3人婚礼计划。

后续警方发布通报:这是该男子为了博眼球,就和自己的妻子、以及妻子闺蜜拍了三人婚纱照,并编造了“一屋仨人,三餐四季”的狗血剧情。

好家伙,现代人为了出名赚快钱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啊。

竟敢用“双妻”这种违背伦理道德观念的无底线闹剧,挑战公序良俗,搅动舆论热潮。

02

你会发现近几年,像这类哗众取宠,只为博眼球博流量的新型奇观,可谓是层出不穷。

比如,河南有位男子,在自己的婚礼上,竟不顾旁边貌美如花的老婆,以及台上正在主持的司仪、台下一众亲朋好友。

自顾自地从兜里掏出了槟榔,开始大嚼特嚼,惹得新娘不满地翻了个白眼。

视频爆火之后,男子又是开账号又是出来澄清,还给自己取名叫“榔哥”,叫自己的老婆“榔嫂”。

后续,还把自己在婚礼上吃槟榔的场景,重新摆拍了好几遍。

比如,有百万粉丝的网红博主,为了涨粉吸引热度,画风越来越猎奇。

有一次竟拍视频吃起了猪饲料,拿着开水勾兑了一大包不明颗粒。

在吃了一口之后,直呼:“好咸啊!”“它是酸的!”

却仍没有停下吃猪饲料的动作,还说准备吃一周看看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不是,这对自己也太狠了吧?就没有体面一点的涨粉方式吗?非得这样糟蹋自己的身体?

再比如,前几天北京刮大风,网上一堆人为了出名,纷纷跟风拍起了抱树视频。

有人双臂力气不够,没抱紧,从树上摔了下来,磕到了大树下面的大理石护栏。

摔得血肉模糊,去医院包扎后仍不忘美美拍个视频,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博流量的机会。

03

娱乐至死、流量至上的时代,什么妖魔鬼怪都在“利益”二字面前现了原形。

以前还是用简单的黄底黑字,配上惊悚的背景音乐,就可以编造一段“新型黄色新闻”。

现在更是像“三人婚礼”的当事人一样,直接从源头就开始策划,写起了剧本,人人都是奥斯卡最佳男女主。

造假成本越来越低,剧本甚至都不用你自己写了,网上就能轻易买到。

荒诞、伦理、低俗、猎奇......越狗血越受欢迎,越炸裂越有流量。

更省事点的,连剧本都不用写,给画面加上文字就可以开始造谣。

比如拍一段随处可见的吃寿喜锅的视频:

给中老年人看,可以加上土味十足的雪花特效,配上催泪BGM,加上文字:

“人老力不从心,小孙儿一顿饭要花上几十块,唉,苦了什么不能苦孩子。”

给宝妈群体看,可以加上一篇胡编乱造的小作文:

“下班回来老公和婆婆已经吃完了,没留一口热饭,还催着我刷碗。”

再比如一张普普通通的鸭腿饭照片,就可以用多种方式造谣引流:

地域黑型:“杭州真是没什么吃的,我竟然觉得鸭腿饭如此美味。”

爱国人民型:“连鸭腿饭都是预制的,老百姓只是想吃个正常的饭菜很难吗?”

性别对立型:“不是男人吃不起几千块的大餐,而是15元的鸭腿饭更有性价比,男人需要养家糊口。”

流量密码算是被网友们彻底研究透了。

04

更可怕的是,普通人看多了这种低质量的内容,大脑真的会受到不良影响。

去年,“脑腐”(Brain rot)一词,就被牛津大学出版社评为2024年度词汇。

这个词形容的是:一个人因过度消费琐碎、无意义的互联网内容与资讯,而引起的精神或智力状态的恶化。

它的核心表现包括:

①认知局限:碎片化信息阻碍深度思考,导致知识体系断裂;

②注意力分散:频繁切换内容降低专注力,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

③情感障碍:过度依赖虚拟社交,现实人际关系能力退化;

④信息成瘾:算法推送的即时满足机制使人沉迷,形成“信息茧房”。

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多少人都患上了这种现代病,发现自己的脑子真的在一点一点变笨。

而低智内容的频繁轰炸,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想象一下:当严肃的社会议题日益被娱乐化、玩笑化;

当各大社交平台日益被这些毫无营养、低俗无底线的内容所填充;

当公众的真情实感一次又一次地被反转再反转的剧本所戏耍......我们离“娱乐至死”的预言就不远了。

而当下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少给那些低智、毫无意义的低级内容热度,主动筛选高价值内容。

要知道,每一次的浏览,我们都是在重塑自己。

共勉。

作者:小椰子,个人成长领域作家,全网粉丝量破200万。关注我,用独特视角解读社会事件,陪你一起每天认知升级。

0 阅读:133

小椰子专栏

简介:每天陪你一起解读社会事件,帮你更快实现认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