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称为“女中尧舜”,先后辅佐3代皇帝,可她助推了北宋的灭亡

书兰聊历史 2023-03-03 09:03:04

前言:众所周知,华夏古代讲究一个“男尊女卑”,女性地位低下,即使贵如皇帝之母,一旦干涉朝政,也会落下个“牝鸡司晨”的名声,比如武则天,她都成为女皇了,且比大多数男性皇帝都要称职,依然被许多人称为“唐之罪人”。也就是说,不管女性参政的表现如何,基本都会被人拿有色眼镜来看待,像长孙皇后这种自觉远离朝政的女性才是广受好评的典范。

然而事情总有例外,北宋时期的高滔滔就是例外,她是宋英宗赵曙的皇后,是宋神宗赵顼的生母,是宋哲宗赵煦的祖母,从皇后到皇太后,再到太皇太后,她先后辅佐3代皇帝,期间更是在宋神宗去世后临朝摄政了9年之久,因其表现不错,被士大夫们赞为“女中尧舜”。尧舜二帝是上古圣君,即使是男性君主都很难有这么高的评价,何况她还不是君主,话说反常必有妖,现在就有一种声音,说她助推了北宋的灭亡。

上古圣君——尧舜二帝

一、人生赢家—高滔滔

1、天子娶媳,皇后嫁女

高滔滔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金枝玉叶,她的曾祖父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心腹爱将高琼,她的祖父是有“神将”之称的高继勋,至于她的母系家族则更为显赫,她的母亲是北宋开国功臣曹彬的亲孙女,她的姨母是宋仁宗赵祯的曹皇后。她从小便被曹皇后接到宫中当女儿抚养,虽无公主之名,但是在待遇上和公主没什么明显区别。都说宫廷生活没有温度,可她的宫廷生活却充满了欢声笑语。

公元1035年,宋仁宗鉴于自己无子,为国本计,将年幼的堂侄赵宗实接入宫中,交由曹皇后抚养,以备不时之需。似乎是上天注定的姻缘,高滔滔是曹皇后的养女,赵宗实是宋仁宗的养子,两人在很多事情上面都能够“感同身受”,无论谁见到他们两人在一起的时候,心里都会夸一句“天作之合”,宋仁宗也不例外,他早早地就对曹皇后明确提出,“异日当以婚配”。

宋仁宗和曹皇后画像

等到高滔滔长到15岁的时候,宋仁宗亲自为她主婚,让她如愿以偿地嫁给了青梅竹马的赵宗实,民间对此有“天子娶媳,皇后嫁女”之说。待她刚过而立之年时,赵宗实便在宋仁宗时日无多的情况下被正式立为皇子,没多久后被改名为赵曙,她亦妻凭夫贵,成为皇子妃。翌年,赵曙顺利继位,她跟着升级为皇后。别人当皇后,总会担心皇帝“花心”,她当皇后却能让皇帝只宠她一人。

史载宋英宗一生有8个孩子,全部都是高皇后一人所生,可见高皇后之受宠程度有多高?据相关史料所载,宋英宗在位期间除高皇后外只有3名妃嫔,且这3名妃嫔是高皇后在宋英宗患病时,为夫纳妾以作冲喜的。遍观历朝历代的皇后,像她这样几近于“一夫一妻”的可谓是屈指可数。无奈宋英宗的身体一直不大好,在位不到4年就病逝了,继位的是皇长子赵顼,高皇后由此升级为高太后。

宋英宗和高皇后画像

2、临朝摄政

赵顼是难得比较有追求的好苗子,如果他像他的祖父宋仁宗一般安安稳稳地当个守成之君,相信也没什么人会说他,可他志不在此,他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大有为之君,“雪数世之耻”。为此,他极有魄力地起用王安石为相,君臣二人合力推行变法,然而但凡变法,总少不了保守派所带来的阻力。

高太后便是阻力来源之一,她常向儿子施加压力,规劝儿子以朝局稳定为施政纲领,停止变法。所幸的是,赵顼并非“妈宝男”,他一边对母亲的意见表示尊重和理解,一边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在他的努力下,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得到了改观,财政压力明显减小,军事实力明显增强。

王安石向宋神宗讲解新法

可惜天不假年,赵顼未及不惑即因病去世,随之而来的则是谁继位的问题。当时年纪最长的皇子赵煦才10岁,如果让皇子继位,势必需要后宫中的重量级人物临朝听政,以循仁宗朝的刘太后之例。那么,一向对变法不感冒的高太后必然是第一人选,一旦如此,新法危矣!

有鉴于此,以宰相蔡确为代表的变法派大臣主张选立一名年长的皇弟为新君。皇子还是皇弟?这个选择题确实不好做,几经博弈,最终还是由皇子赵煦继位,从皇太后升级为太皇太后的高滔滔顺理成章地开始了自己临朝摄政的“光辉”之路,大宋王朝未来的走向将由她来决定,对此,她义不容辞。

宋神宗与向皇后画像

二、含有水分的“女中尧舜”

1、元佑更化

高滔滔和刘娥不同,刘娥在还是皇后的时候就因为宋真宗重病而频繁参与朝政,等她临朝摄政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高滔滔则几乎是“小白”。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甭管会与不会,她既然已经在那个位置上了,就得用好自己手里的权力,她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批自己信得过的大臣来帮衬自己。当她看着朝堂上基本都是宋神宗留下来的变法派大臣,心里实在是没底,在她看来,变法会破坏安定团结的秩序。

她所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派宦官到洛阳向英宗朝的重臣司马光问政,不久后即召司马光入朝为相。司马光作为官场上的老手,保守派中的执牛耳之人物,甫一入京,即援引保守派中的文彦博和吕公著等人入朝,集众人之力来和变法派斗争,势要恢复旧法。保守派原本是处在下风的,可胜在有太皇太后的支持,逐渐占据了上风,一朝得势,保守派便对各项新法开始动起了手脚。

王安石和司马光画像

当时有大臣说新法是先帝定下的,作为儿子的赵煦从孝道上来说是不该变更先帝之法的,换句话说,否定新法,即否定先帝。对此,老道的司马光搞出了一个所谓的“以母改子”,并且将变法之“罪”归结于王安石,说先帝只是受到了先帝的蛊惑而已。名正则言顺,解决了合法性问题,司马光等人直接上了快车道,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新法,一概废除。

有一说一,王安石推行的诸多新法之中的确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比如广受百姓拥护的“免役法”,百姓们可以通过缴纳一定的纳役钱来免除自己的劳役,既减轻了百姓们的负担,让百姓们有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农业生产,又给朝廷增加了收入,切实做到了“双赢”。可司马光连这种新法都照废不误。此外,为了进一步否定新法,司马光等人甚至将早前好不容易从西夏手中收复的部分失地割让给了西夏。

司马光和王安石的思想之争

2、种下恶果

按理来说,高滔滔作为掌权的太皇太后,完全可以援引自己的娘家人为助力,可她没有这么做,她对娘家人相当严苛,史载她的娘家侄子高公绘按例应该升迁为按察使,但是她却坚决不同意。后来又有大臣邢恕上疏建议朝廷加封她的娘家人,她不喜反怒,将邢恕贬谪出京。她的这种“大公无私”着实为她赢得了不少好评,再加上她十分勤俭的作风,使得她的美德被士大夫们大肆颂扬。

如果她单纯的只是一名太皇太后,不涉及朝政,她的个人美德的确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来。可她是大宋王朝的掌舵人,比起个人美德来说,天下众生更加需要她高屋建瓴,多施利国利民之政,多用有用之人。她一味地纵容保守派大臣无差别地打压变法派大臣,不仅加剧了两派之间的矛盾,还损失了大量人才。假如她能超脱于两派斗争之外,不以人来论事,而以事来论事,朝堂上无疑会多出许多有用之人。

宋哲宗画像

与其说她是保守派的支持者,不如说她是保守派的“工具人”。保守派借她之力,全心全意地维护自身利益,给大宋王朝的未来蒙上了阴影。首先,新法一废,朝廷原本有所好转的财政情况又回到了起点;其次,给西夏割地求太平,无疑让西夏的威胁更大了;最后,保守派和变法派之间的斗争走向了极端,对于两派的大臣们来说,谋国是小事,打到另外一派才是头等大事。

就拿著名的“车盖亭诗案”来说,原本只是保守派大臣将变法派大臣蔡确所作的诗词断章取义,诬蔑蔡确对她不满,结果事情到了她那里,她不顾众臣反对,肆意扩大打击面,直接挑起了保守派和变法派在此后斗争中的报复情绪。等到变法派重新掌权,有样学样,反过来不遗余力地打击保守派,甚至搞出一个“元佑党籍碑”,严重损耗了国力。

元佑党籍碑

结语

公元1093年,年逾花甲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早就磨拳霍霍的赵煦正式亲政。对于太皇太后掌权期间所重用的人,他一概不用,所定下的政策,他一概不认,他让变法派的章惇等人来主持朝政,将保守派的诸多大臣贬谪到遥远的岭南等地。值此反攻倒算的时刻,朝堂上有见风使舵的大臣斥责逝去的太皇太后为“老奸擅国”,甚至还有大臣主张剥夺她的尊号,好在赵煦头脑还算冷静,没有这么做。

然而那些曾经备受她倚重的保守派大臣却没有这么幸运了,即使其中许多大臣都入了土,也纷纷被追贬,期间,司马光的坟墓都差点被变法派给掘了,可见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的仇恨有多大?不管再如何强大的王朝,如果内部不团结,各派势力之间斗得你死我活,终将毁灭,何况当时的宋朝并不强大,正所谓“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参考文献:

《宋史》

《细说宋朝》

《宋史纪事本末》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