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也知道父母很爱我,每次在我生病期间,他们都担心地到处为我奔波。但我需要的不仅仅是爱,我也需要被肯定、被赞扬。像琳琳这样的学历本应该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可她的内心却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都是因为年少时父母对她无情的打击伤害了她的稚嫩的心灵。琳琳在父母的语言打击下,从小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这种自卑感让她严重地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渐渐地形成了她懦弱、消极的性格,她心中苦闷,只有用极端的方式来发泄,比如自言自语。心理出现问题,最终导致她现在即使是高学历,依然无法摆脱之前的阴影。
如果家长不断重复说一个孩子很笨,很愚蠢,没出息,那么,渐渐地,孩子就会相信,自己的确是笨的,愚蠢的,没出息的,然后他就会放弃智力上的努力,以逃避的方式来寻求安全感,那么他生活的座右铭会变成:“如果我不去试,我就不会失败。”很显然,孩子这样的心理已经出现了扭曲,而这正是在扼杀孩子的未来。
称赞性的语言能让孩子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往往会有许多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的需求。当然,这些需求中有些是不恰当或不合理的,家长应加以指导和纠正。属于正常合理的,特别是那些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甚至关乎一生的事情上,家长最好在话语中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称赞,就像下面例子中那位著名的器乐教授一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帮助孩子认识并肯定自己的优势,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走上成功之路。
有个小女孩突然迷上了拉小提琴,由于刚刚开始学,所以拉得很不好听,家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经常打击和朝讽她。小女孩一气之下跑到离家有点远的幽静树林里。她第一次在那里独自奏完一曲后,突然听到一位老妇的赞许声:“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从此,小女孩每天清展都会来这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连声称赞:“谢谢,拉得真不错!”一次,小女孩的家人发现,女孩拉琴早已不是“锯床腿”了,便惊奇地间她是否有什么名师指点。之后又经过一段时间,小女孩才知道,原来树林中那位自称耳聋的老妇是竟然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也并没有聋,只是为了给小女孩鼓励,就这样,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手诞生了。
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不要认定孩子的能力差而否定孩子,要在平等的前提下,以一颗尊重的心来看待孩子。小女孩在刚开始时拉得很糟糕,所以她的家人并不支持她,反而给她无情的打击和嘲讽,如果小女孩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拉琴,可想而知,她的潜能是无法发挥出来的。而她在森林里遇到的那个老妇给了她称赞,这种称赞就是一种无穷的力量,让她充满自信,更促使她的潜能得到发挥。她多亏遇到了懂得欣赏并不断称赞自己的人生导师,不然她就很有可能成不了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手了。但是,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遇到这么好的人生导师的机会是多么的微乎其微啊,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就可见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