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白起之死,历史证明与领导较真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3-08-02 09:20:14

战国时期的名将白起,一生统兵征战,身历大小战役数十次,歼敌九十余万,克城百余座,兼地几千里,计其战绩,成为战国时代唯一保持不败记录的奇将,其人其事在中国历史上亦属罕见。

白起所处时代,正是秦国由增强实力、巩固内部并全面出击的关键时期,也是七国力量对比随着合纵连横的展开发生微妙变化的时期。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经济发展,政局稳定,国富兵强。五十余年内连败魏、韩、赵、楚等国,蚕食大片土地,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在一系列地兼并战争中逐渐成为强者。

秦昭王十三年 (公元前294年) ,白起带领秦国军队攻打了韩国的新城。昭王十四年,白起带兵攻打韩国和魏国,伊阙一战,秦军大胜,韩魏两国被斩首的军士多达24万,同时还俘获了韩魏两国的总指挥官公孙喜, 占领两国城池五座。

秦昭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白起攻打魏国,打败魏将芒卯,斩首魏军将士13万人

秦昭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64年),白起攻韩国陉城,斩首韩国将士5万。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白起长平之战杀降赵军45万,只放走了240来个年幼的赵军士兵逃回赵国。

白起的一系列胜利,使东方六国由过去卑秦、恨秦转为畏秦、恐秦。史料记载,白起每打一次大战都在六国中产生巨大震动,当时六国无一敢与秦作战,皆因秦有白起。而战争的持续胜利,也更加直接助长了秦人的斗志和勇气,使秦国萌发了统一六国的愿望和要求。特别是长平之战,这场战国时期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战况最惨烈的一次战役后,秦国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序幕。

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白起为左庶长;昭王十四年,白起改封左更,旋即担任太尉;昭王十五年又封为大良造;到昭王二十九年,封为武安君,白起在秦昭王时代可谓爵高位显。

但是,到了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白起不仅被削去武安君的爵位,贬为士伍,而且在流放阴密(今甘肃灵台县西)的途中又被赐自杀,悲惨地结束了显耀的一生。

关于白起之死,《史记》司马迁说是“死而非其罪”,意思是说死得冤枉。司马迁认为白起在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后,想乘胜灭赵攻韩,但是秦相应侯范睢向秦昭王进言,阻止了白起的攻赵行动。从此,白起便与范睢结下怨隙,并在范睢的步步打击下,最终被秦昭王逼至绝境。司马迁将白起之死归因为范睢的嫉妒与排挤。班固写《汉书》时也持此观点。

白起在历史上的功绩是巨大的。然而,由于他一生征战,杀敌太多,特别是长平一战,一坑杀赵卒四十万因而遭到历代众多文人墨客乃至当今史家的猛烈抨击,谓“大不仁”“残暴”“穷凶”“胜于祷机”“杀人不眨眼”“万死莫赎”云云,更有人毁之为“人屠”。

白起性格的残暴,必然导致他居功自高而桀骜不驯,这势必与秦昭王发生冲突。

旷日持久的长平之战,虽然最终是以秦国的取胜而结束,但也使秦国在人员财物上元气大伤。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范睢劝说秦昭王暂且休兵以养百姓。秦昭王也认为秦国已不能紧接着再发动一场大战,白起试图立即攻灭赵国的计划是很不现实的,而白起却一再向秦昭王请求增加兵力和粮草。

秦昭王最终做出了选择,息兵休整,同意韩、赵割地讲和的请求,制止了白起下一步军事行动。秦昭王的战略决策令白起大为恼火,从此托病不再领兵出征,以此要挟秦昭王。这使得君臣之间的矛盾超出了政见不同的范围,向着恶化的方向发展的第一步。

然而,形势的发展出乎秦昭王和范睢的意料。秦国退兵后,韩国献出了垣雍,但赵国食言断然不交出答应的六城,而且还遣使出齐,欲联齐以抗秦。

秦昭王“零容忍”,再次下令白起率兵伐赵。白起负气托病不愿领命,无论秦昭王怎样赔不是,好话说了一大车,白起还是不愿出战,因为他认为秦国已经失去了取胜的有利时机。

白起不出战,秦昭王改派五大夫王陵率兵伐赵。处于亡国压力下的赵国军民体现出了空前强大的战斗力王陵统率的秦军在邯郸受阻,秦军死伤严重,屡攻不力,不能前进。为解邯郸困境,秦昭王第三次令白起挂帅出征,万万没想到,白起依旧不肯就命。

脾气再好的秦昭王也生气了,心想没你白起我秦国还能干不了事了,于是增加军队,并派王齿乞代替王陵,继续猛攻邯郸。但秦军在邯郸与赵国军队苦战八、九个月,仍就毫无进展。

面对秦国如此难以收拾的局面,束手无策的秦昭王亲自到白起的府邸,恳求白起以国家为重,快快领兵。可是,白起不仅不替秦昭王排忧解难,反而指责秦昭王当初不同意自己的计划反而造成今天的结局,甚至以死相抗。秦昭王拂袖而去,随即下令削去白起的武安君爵位,贬为士伍,并流放到阴密。由于白起称有病在身,故未立即成行。

为了扭转战局,秦昭王接受了范睢的推荐,启用郑安平为将军,使其成为进攻邯郸的主帅。但事与愿违,三个月后,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楚国春申君亦派将军景阳率大军北上求解邯郸之围。攻击邯郸的秦军在赵军和魏、楚军队的夹击下大败。

消息传来,秦昭王悲愤交加,更是迁怒于白起,命他立即离开咸阳到阴密去,白起只得启程。没想到刚出咸阳西门十里,秦昭襄派来使者,令白起自裁。

白起死前说:“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过,使我到了这个地步?”他沉思良久,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于是自杀。白起死后,秦人很惋惜,乡邑地方都祭祀他。东方六国闻讯,皆酌酒相贺。

战国第一名将,既不是死于沙场,更不是老死于卧榻,而是被赐死于流放的途中,实在令人可惜。

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史上,秦昭王时代是一个重要时代。在秦昭王统治的56年间,秦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跃而成为当时的头号强国,基本上奠定了日后统一全国的基础。

白起从新城之战时的左庶长至最后的武安君,每立战功均有升迁。那么至最后再战赵国,白起又为何拒绝?对于白起,加官晋爵早已不再是他的奋斗目标,白起的目标是将赵国疆土并入秦国版图,但秦昭王没让白起去实现,这也导致了对再次攻赵的漠视与拒绝。

在我们的职场中是不是也有秦昭王式的领导、白起式的员工。 小不忍则乱大谋,白起之死留给后人的教训是一个人不管功劳多大,总应夹起尾巴做人。白起的悲剧就源于他的性格。秦昭王明知必败仍强令出征,这已经不是对白起军事能力的考验,而是对他听命与否的检测,白起偏偏看不到这一点,一而再,再而三地抗命。秦国的另一位名将王翦就很好地接受了白起的教训,在残暴的秦始皇手下得到善终。

在秦昭王的命令下,白起无非是两种选择,一是变通不顶撞,采取各种方法继续在秦国乐享高官厚禄,直到寿终正寝;一是在无法说服秦昭王的情况下硬着头皮去打仗,结局还是会有惨烈的败绩和数以万计士兵的死亡。白起选择了前者,白起作为一个臣下,竟然与君王对抗,只能是以卵击石,是不识时务之举。

历史事实证明,与领导较真不会有好结果的。

0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