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29日,武昌,蒋出席临时代表大会,会上决议,扩大特务组织,戴笠的特务处改组成立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军统局。
军统正式成立,下设三个处,一处为党务处,处长徐恩曾,二处为军警处,即复兴社特务处,处长戴笠,三处为邮检处,处长丁默邨。
戴笠的特务处被允许升格并继续使用军统的牌子,而一处和三处,则合并为中央党部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
军统局长由贺耀祖兼任,授中将军衔,而戴笠则升任副局长,授少将军衔。
戴笠没有怨言,他想要的只是实权,虽为副手,但实权在握。
从此,戴笠的特务组织迈上新的台阶,就在戴笠摩拳擦掌准备大干特干的时候,一封电报,将它推向崩溃的边缘。
电报来自闸北站,内容只有一句话:
张超已被福建省主席陈仪下令逮捕,恐有不测!
张超是何人?陈仪为何要逮他?
张超,福建人,黄埔武汉分校第六期毕业生,1933年入特务处,后被派往福建潜伏,被任命为闸北站站长,公开身份是福建省保安处谍报股股长。
而陈仪,当时是福建省主席,此前戴笠帮助平息闽变,让陈仪坐稳了主席宝座,按理来说,这点情分,陈仪应该是放在心上的,也应该算在特务处头上。
但如今,陈仪为何没有任何招呼,直接就动了戴笠的人呢。
这张超,是有些能力,身为保安处谍报股股长,也算尽职尽责,深受陈仪的赏识。然而,立下些功劳后,便开始野心膨胀,平常骄横跋扈,独断专行,就连陈仪,都渐渐不放在眼里了。
为扩大特务处在福建的势力,张超大肆售卖地方民军,甚至以封官为愿,经他保荐的大小官员有数十个,陈仪顾及他的面子,也总是大开绿灯。
但是,一个人的野心是藏不住的,陈仪发觉之后,便开始拒绝他的保荐。
一来二去,两人就开始有了嫌隙。
陈仪想控制张超的权力,决定在绥靖公署下成立情报处,将在福建的特务组织统一起来,由情报处统一管理。
张超当然膨胀过了头,认为这情报处一把手非他莫属,然而任命下来,他的愿望不仅落了空,上位的还是他的冤家对头,胡国振。
冤家上位,张超必然不能好过。
果不其然,胡国振上任情报处处长不久,很快侦得张超有贪腐行为,将情况上报戴笠时,胡国振还顺便打了个小报告,指明张超与陈仪已势同水火,建议将张超调离。
为了不影响与陈仪的关系,戴笠接受了胡国振的建议,免去张超明暗职务,派严灵峰潜往福州,接任闽北站站长的秘密职务。
这波冷处理,让张超郁闷了很久。
时隔不久,张超却擅自找上戴笠。
当时,忠义救国军总指挥部刚刚在汉口成立,戴笠正在部署后续工作安排,正是这个时候,张超不请自来。
张超是有备而来,甚至还带了几个民军头目,他向戴笠报告了自己的方案,并提出他可以在福建训练出一支武装力量,以扩充忠义救国军。
戴笠最重视特工武装,张超当时收买的民军,此时也成为他的底牌,主动开展工作,将功补过,前途或许一片光明。
果然,三言两语正中戴笠下怀,就张超的个性,与其让他做特工带一个情报站,远不如让他带一支武装部队更合适。
自然,张超得到了戴笠的首肯,并建议,先主办一个东南游击干部训练班,挑选一批优秀青年进行培训,作为日后游击队伍的骨干力量。
返回福建之后,张超开始大张旗鼓招兵买马,通过闽南、闽北两站,很快招收了100多名学生,并聘请了政治教官与军事教官。
万事俱备之后,张超这才想到还欠一点东风,这个“东风”就是经费与装备。而经费与装备应由地方财政支出,自然绕不开陈仪。
但他显然是忘了,也压根没有事先征得陈仪的同意。
张超要成立“东南游击干部训练班”,为组建武装部队做准备,这正是陈仪所忌讳的,怎会给他开绿灯?
经再三争取,仍毫无转圜余地,张超只好向戴笠求援。
陈仪毕竟是一省大员,他要是不同意,戴笠也无计可施。更何况特务处也刚刚改组,没有多余的经费。
苦思冥想之下,戴笠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不得罪陈仪,也不打击张超的积极性。
当时,湖南开设有中央警官学校特种警察训练班,张超招募的100多名学生正好送过去接受培训,培训结束后统一分配使用。
而张超,戴笠一纸调令将他调到了上海,当行动队长。
这番安排,对张超来说,也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虽没能如愿带武装队伍,也算为自己奔来了一个新的前程。
但好死不死,这张超临去上海前,却干了一件糊涂事,一失足,成了千古恨。
张超将招来的学生送走之后,满腔怨气,越想越生气,自己的好事三番两次被陈仪搅黄,他想着自己就要离开了,于是想着好好报复一下,出一口恶气。
为了报复陈仪,张超不惜集结从前的亲信,联络地方武装和土匪,准备一同举事“倒陈”,此外,还通过制造舆论,给陈仪扣上汉奸的帽子。
却没曾想,就在举事之前,就在赴上海前夕,张超被人出卖,随后被陈仪秘密逮捕。
张超被捕的消息传到戴笠这,戴笠焦急万分,他本不愿意和陈仪巴关系闹僵,但如果张超真的被陈仪给处决了,往后军统工作的开展将受到影响。
戴笠不敢耽误,立刻写好呈文赶往蒋宅,蒋看了电报与呈文,迅疾发报,令陈仪将张超迅速押解汉口查办。
原本以为有惊无险,但戴笠没有想到,陈仪居然公然违抗命令,在第二天就将张超处决了。出手之快,下手之狠,手段之绝,戴笠也不得不为之震惊。
事实上,陈仪抓了张超,就没打算让他活着出去。为解心头之恨,陈仪压下蒋介石的电报,以“阴谋叛乱,反抗政府,公然煽惑军心,破坏抗战大计”之罪名,下令将张超立予枪决。
蒋介石的电报,恰恰成了张超的“催命符”。
陈仪此举,不惜与戴笠撕破了脸,蒋自然不会为了一个 小人物去制裁他这个元老,而戴笠脸面上却挂不住了。
得力部下被人枪决,他如何向众多部下交代?军统成立在即,他又如何招募更多人才?
戴笠找来了同窗好友毛人凤,商量如何挽回影响。
毛人凤虽然加入特务处的时间上比“十人团”元老晚了“三秋”,但作为秘书的才干却是顶尖,他不仅旧学根底深厚,思虑周详,工作扎实,忠实可靠,而且为人低调,谦逊随和,谨言慎行,从不会招惹是非,戴笠对也是器重有加。
毛人凤分析说,既然陈仪敢拿张超开刀,也就不怕与特务处结仇,虽然现在不好动他,但可以先杀杀他的威风。
二人商定,决定拿陈仪的保安处处长叶成开刀,此人也正是接陈仪命令抓捕张超之人。
叶成与张超也算是同门,也与特务处有些渊源,对于抓捕和枪杀张超,叶成是一百个不愿意干,但陈仪亲自下的命令,他也不能抗命。
叶成心里非常清楚,张超被杀这笔账特务处未必会记在陈仪一人头上。
也正是如此,戴笠和毛人凤再次呈请蒋,希望蒋下令将枪毙张超的叶成押到武汉审讯。
蒋答应了,陈仪不敢第二次抗命,叶成也按时送到了武汉。
然而,戴笠没想到,叶成刚到武汉,就被军政部部长何应钦的专车接走了。
不用想,这必是陈仪提前安排好的“保护伞”。
又一次被陈仪抢了先,戴笠怒火难平,更是越想越委屈,然而,沉重的打击还在后面。
次日,蒋紧急召见戴笠,一见面,就扔出一堆“证据”,直指涨超生前与陈仪对抗,中饱私囊,私自组建武力,图谋不轨。
果然,陈仪的安排真是周密,叶成来武汉不是羊入虎口,反而是有备而来,其目的,就是要把张超定成死罪。
戴笠爱才,护犊子是出了名的,看到张超蒙受不白之冤,悲愤交加,竟然话不择机,统统说了出来,第一次,与蒋大吵大闹。
蒋也是气愤不已,自己最信赖、最倚为干城的心腹门生,竟然为了一个小小特工与他大吵大闹。
这对师生,领导和下属,都在气头上,摔门的摔门,骂人的骂人。
戴笠情急之下,竟然声泪俱下,满腔怒火与悲愤,犹如决堤的洪水,瞬间倾泻而下。
二人不欢而散。戴笠也是万念俱灰,转头就写了一封38页的辞职信。
虽然带着一时意气,戴笠也确实觉得,此仇不报,无颜面对下属,以后谁还肯为军统卖命!与其任人宰割,不如干脆撂挑子不干。
但是,消了气的蒋介石,却不会意气用事。更何况,培养了那么多年,能执掌军统的,除了戴笠,别无他选。
但戴笠心中有心结,全国抗战,陈仪却毫无动静,并且频繁和日本人往来暧昧不清,张超戳破实情,被陈仪枪决,无异于杀人灭口。
但戴笠不知道的是,陈仪消极抗战,实则就是蒋的安排,蒋迟迟不肯发动全面抗战,就是认为准备不充分,在打击日军锐气的同时,寄希望于日军做出让步,回到谈判桌上。
而此阶段,陈仪的消极抗战及秘密与日本人联络,皆是奉了蒋介石之命。而这些,蒋是无法对戴笠明说的。
蒋只是说,领袖的心思你别猜,凡事要顾全大局。
一番掏心窝的促膝长谈,戴笠又像是被打满了鸡血,即便心底不解,但还是唯命是从,将张超的事情彻底翻篇。
既然陈仪和他的人都动不了,戴笠又把矛头指向了当时向陈仪告密的人。
于是,调查,追踪,暗杀,直到处决掉告密者,已经是三年后了。
而这三年后,陈仪也终于在一片“倒陈”声中离开福建。
值得一说的是,戴笠几乎让所有与张超被杀相关的人都付出了代价,只是陈仪,在戴笠有生之年,都与他相安无事。
直到戴笠失事殒命四年后,陈仪才被戴笠的接班人毛人凤取走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