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军委让陈奇涵自己填军衔,他写下中将,最终被授予什么

史在没有弦 2024-12-14 07:25:01

1955年,新中国决定为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们授予军衔,其中朱德、彭德怀等10人被授予元帅军衔,而粟裕等10人被授予大将军衔。在众多将领中,陈奇涵的情况特别引人注目。军委领导特许他自行填写军衔等级,本以为他会自评较高军衔,然而他却填写了“中将”。为何他会有如此低调的选择?他最终被授予了怎样的军衔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朱培德

陈奇涵成长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但他的父亲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坚定地支持他接受学校教育。尽管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他的父亲仍然坚持将他送入学校,希望教育能够改变儿子的命运。

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陈奇涵在学业上表现出色,迅速成为了当地少有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文化人”。随着20世纪90年代社会动荡的加剧,他逐渐意识到仅凭书本知识难以改变现实,传统的仕途已不再是当时唯一的成功途径。

萧劲光

面对这一现实,陈奇涵选择了从军的道路。最初他加入了江西的赣军,虽然这支部队归属于地方军阀,但他很快发现了这支军队的腐败与无序。对此深感失望的陈奇涵,转而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参与北伐战争,正式开启了他的军事生涯。

1925年陈奇涵凭借在北伐中累积的丰富实战经验被选派进入黄埔军校,不作为学生,而是以教官的身份加入。他的教学生动而富有洞察力,迅速赢得了众多学生的尊敬和喜爱,其中包括未来的军事领袖林彪和刘志丹。

毛主席

陈奇涵在黄埔军校结交了众多共产党成员,他们的理念和对未来的憧憬影响了他,逐渐地他对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共产党的理念对陈奇涵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他认为共产党代表了先进的方向,是实现自己理想的最佳途径。在黄埔军校任教期间,他决定加入共产党,这一决定引起了时任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的极大关注。蒋介石试图通过写信许诺高官厚禄来劝说陈奇涵回归国民党,甚至提供侍从室主任的职位,显示出他对陈奇涵能力的高度认可和重视。

陈奇涵坚定地拒绝了蒋介石的诱惑,选择了坚持共产党的理念。这一选择改变了他的个人命运,也为他日后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奠定了基础。多年以后,陈奇涵仍然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他的生活和事业证明了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毛主席

1932年红四军与红十五军的重组组成了强大的红一军团。在此时陈奇涵则被任命为参谋长。但陈奇涵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不幸骑马跌入深坑,严重受伤。这次意外导致他不得不暂时离开前线,转往医院接受治疗。伤愈后陈奇涵未再返回前线,而是被调任至江西军区担任参谋长,与陈毅将军紧密合作,共同策划和指导军事行动。

陈奇涵的职业生涯充满传奇,他曾为未来共和国的几位元帅提供军事咨询与支持。尽管他深得朱德、林彪和陈毅等高级指挥官的信任与尊重,但他的军事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当左倾错误路线盛行于中央苏区时,陈奇涵坚持自己的原则,拒绝盲从,这种坚持让他面临了极大的政治压力。

陈奇涵一家

被迫发表立场时,陈奇涵坚守自己的信念,结果遭受撤职并被关押。幸运的是得益于李富春的干预,他最终获得释放。在红军长征前夕,陈奇涵因其精通桥梁建设技术,被认为对军队有重要用途,这一技能间接保证了他能够参与这一伟大的历史行动。

如果没有参加长征,陈奇涵的命运以及新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有所不同。在抗日战争中,他曾担任延安的卫戍司令和防空司令,肩负着保护毛主席和革命根据地的重任。

1955年授衔仪式

在抗日战争时期,陈奇涵将军以无所畏惧的勇气和敏锐的军事洞察力著称。他总是出现在最需要他的地方,尤其是在战场上的危险之地。1937年,日军侵略加剧,陕甘宁边区成为了中国抗日势力的核心地带,也因此成为日军攻击的主要目标。根据获取的情报,日军计划渡过黄河,直接进攻延安。陈奇涵意识到与装备精良的日军正面交锋,我军处于明显劣势,必须采取智慧的战术才能取胜。

他站在黄河的西岸,远观日军的部署。见到敌军使用小型橡皮艇准备渡河时,陈奇涵意识到这是我方的机会。日军因装备沉重而必须分批渡河,这给了我军可乘之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奇涵迅速采用了“半渡而击”的战术,这一策略源自《孙子兵法》,意在敌军渡河过程中下达攻击令,利用敌军分散的瞬间发起致命打击。就在日军渡河进行到一半时,我军发起猛烈攻击,使得尚未过河的敌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次行动导致日军遭受重大损失,而我军几乎未受伤害。陈奇涵还精心计划了日军的撤退路线和补给点,设下伏兵,使得日军即便想要撤退也难以逃脱,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延安及周边区域。

邓宝珊

除了与日军的直接对抗,陈奇涵还需要应对国民党的阻挠以及内部的破坏因素。他同时负责剿除当地的土匪力量,维护地方安全。在陈奇涵的领导下,地方党组织得到加强,革命思想得以传播,他在各方面的努力都保证了战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解放战争期间,陈奇涵的活跃地带扩展到了东三省,这是战略上的重要地区。1945年,陈奇涵被派往东北,负责那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管理。在东三省的解放战争中,他的战略才能和领导力再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为东北的解放做出了关键贡献。

毛主席

自1946年起随着解放军策略在东北的转变,进入了积极的攻势阶段。陈奇涵作为辽宁军区司令员,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此期间他组织并强化了地方武装力量,还协调了与主力军队的联合行动。

解放军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中取得显著胜利后,成功粉碎了国民党杜聿明的战略部署“先南后北,南攻北守”。1947年林彪率军南渡松花江,全面启动解放东北的战役。随后的1948年东北民主联军更名为东北解放军,决心彻底清除卫立煌集团的残余势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辽沈战役中陈奇涵通过调动地方武装,对国民党的援军进行了有效的截击,同时破坏了敌方的后勤补给线,这些举措大大削弱了国民党军的战斗力,为主力军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成就使陈奇涵被任命为东北军区参谋长,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军中的地位。

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陈奇涵返回故乡江西,担任军区司令员。他的主要任务是剿灭国民党残余势力及与之勾结的土匪武装。通过他的高效治理,江西很快恢复了秩序,他的领导能力也使他在当地民众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

1955年授衔仪式

1952年陈奇涵进一步服务于家乡,被选为江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该机构是中国政协江西省委员会的前身。他的努力旨在推动江西的全面发展,希望利用余生服务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由于当时国家对有能力的人才需求巨大,陈奇涵的职责很快超越了地方层面。他于1953年被调至北京,担任解放军军事法庭庭长和军事法院院长,负责审理军事案件。

陈奇涵

1955年的全军授衔时期,面对军委开放的选择自评军衔的机会,陈奇涵选择了“中将”军衔,这在众多求高不求低的军衔申报中显得非常谦逊。陈奇涵曾自谦地说,“我一生无能事,而能无事”,表达了他对自己贡献的低调评价。但实际上他的贡献远非寻常。

早在1929年,当毛主席和朱德率领红四军来到大余,寻找建立根据地的地点时,陈奇涵正在担任中共江西省军委驻赣南特委的重要职务。面对革命队伍急需物资支持的现状,陈奇涵迅速行动,成功筹集到了数千套衣物和大量的粮食及资金,为红军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他的老家兴国县,陈奇涵以前的影响力和革命基础起了关键作用,当地民众对他的支持极为坚定,使得支援工作得以顺利完成。这一成功为红四军在此后的艰难时期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陈奇涵还担任了江西军区司令员,领导部队剿灭了四万余反革命分子,确保了地区的安定。

到了1955年,尽管自己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就非凡,陈奇涵还是选择了一个相对低级的军衔,这体现了他不以职务衡量自身价值的谦虚态度。他在申报表上留下的言辞强调了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他所参与的二十多年革命已经胜利,他个人的地位和头衔并不重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1961年,陈奇涵结束了对毛主席故居的参观行程,回到了他的故乡。回乡后他安排了一场与坝南大队干部的座谈会。此次会议的核心议题是解决村里长期面临的灾害问题。

坝南村历来以丰饶的土地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著称,但近年来,连续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村里收到的一封信提到,年复一年的洪水摧毁了许多家园,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陈奇涵在座谈会上向村干部询问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毛主席

刘书记提出的方案是将村中的1000多户人家迁移到其他地区,这一方案引起了陈奇涵的思考。他认为,坝南村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简单的搬迁可能并不是最佳选择。他提出了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即在河堤的低洼地带建立一个既能防洪又能促进农业的“花果山”项目。

此提议获得了在场干部的一致认同,但资金成为了主要的障碍。当村主任提到需要大约20万元来实施这一计划时,这一数字在当时显得相当庞大。村干部们原本预期会因提出这一高额资金需求而遭到陈奇涵的批评,陈奇涵展现了他的领导力和解决问题的决心,他承诺将亲自筹措这笔资金,并强调了项目执行中必须坚持廉洁透明的原则。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说:“20万元就是20万元,我们可以筹到这笔钱,但绝不能有任何贪污行为。陈奇涵的这番言论极大地鼓舞了村干部的信心。不幸的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这笔款项在冬季没有及时领取,导致资金最终被冻结。陈奇涵将军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家庭教育同样严格,对家人的要求几乎和自己一样高。他深信即使是最普通的职业也能展现出不凡的价值。

当陈奇涵的侄子在南昌从事厨师工作时,尽管有人建议应为其安排更为优越的职位,陈将军却坚持认为侄子应当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他认为通过勤劳和诚实,侄子完全可以在其行业内获得尊重与成就。这种坚持终使侄子在厨艺道路上磨砺前行,最终安心于这份工作直至退休。

陈奇涵的家教理念中,廉洁和自给自足是核心。他为家人设定了明确的规矩,严禁家人贪污,保持家族的清白,禁止利用任何职务之便,以确保一切公正无私。这些原则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女们。陈奇涵的子女们虽没有从政,但也各自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勉工作,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陈奇涵本人以身作则,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本色。他的生活简朴,不图声名与利益。即便在他的晚年,陈将军也始终关注国家大事和民生疾苦。1981年这位为新中国付出了一生的老将军逝世,享年84岁。

毛主席

参考文献:

[1]施峰.毛泽东与“天下第一菜”[J].党史天地,2001,(11):47.

[2]何立波.被毛泽东称为“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的上将陈奇涵[J].党史博采(纪实),2007,(10):16-20.

[3]李高凯.陈奇涵:共和国迄今唯一一位军法上将[N].人民法院报,2021-07-01(T70).DOI:10.28650/n.cnki.nrmfy.2021.003068.

[4]《陈奇涵传》编写组著. 陈奇涵传.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7.08.

[5]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 中共党史人物传 第58卷 (陈奇涵 孙-中 王文宇 唐聚五 黄定基 王明 钟赤兵 姚哲 王一伦 冯玉祥) 再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07.

0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