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鸿逵的四姨太有多美?身姿纤细秀色可餐,60多岁依旧非常优雅

史在没有弦 2024-12-14 07:24:41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各地掌权者争夺政治控制权。除了众所周知的袁世凯外,东北有张作霖雄霸三省,而在宁夏则有一位称霸十七年的“地方王”——马鸿逵。这位看似憨厚的马鸿逵,实则深藏不露,以狡猾与残暴维系其权势,但你知道这位看似憨厚的军阀,是如何一手遮天,凭借政治机遇和军事手腕,成为宁夏的绝对统治者吗?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准备登机的马鸿逵

1892年马鸿逵出生于的清末时期,是甘肃临夏将领马福祥之子。他从小生活在优渥的环境中,正值清王朝光绪帝统治的晚年,这一背景为他的未来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马福祥年轻时曾为朝廷镇压农民起义,为此在政府中得到了高度重视,后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表现出色,从而步步高升,最终被提拔为提督,成为了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和政治人物。

马鸿逵和刘慕侠

马鸿逵的成长和教育均是在父亲的影响和安排下进行的。他初入甘肃陆军学堂学习军事,毕业后迅速通过父亲的安排和一系列幕后操作进入了军队,很快在部队中脱颖而出,到1919年尚未满30岁的他已晋升为旅长。

在1926年,马鸿逵将率领的宁夏部队改编为国民联军第4路军,并自封为总司令。随着1928年中原大战的爆发,蒋介石看重马鸿逵的军事潜力,授予他上将军衔,并将其部队升级为讨伐军第15军,要求他直接参与这场关键的军事冲突。在随后的岁月里,马鸿逵被派往河南,参与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行动,这是他军事生涯中的又一次重大考验。

马鸿逵和他的四姨太刘慕侠

在1930年,随着国内局势的紧张,蒋介石派遣了马鸿逵前往泰安指挥作战。马鸿逵率领部队与阎锡山的部队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激战,最终战胜晋绥军,确保了泰安的控制权。战争结束后马鸿逵指令士兵在泰安西南的嵩里山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挖掘,正式对外宣称是为了为阵亡将士修建纪念设施,但他心中有着不同的打算。

嵩里山虽然海拔仅193米,面积也不过0.2平方公里,但历史上一直被视为帝王禅修之地,马鸿逵深信这里藏有珍贵的古董宝藏。1931年5月当地挖掘的工程队在山上的一座古塔基础中发现了异常的土壤——表层下分布着五彩斑斓的土,四周是青白赤黑四色,中心则是一片黄色土壤。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挖掘的深入,工人们首先从四色土中发掘出了无数金银珠宝和古玩,随后在中心的黄土下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石板。士兵们费劲千辛万苦,终于将其下面的重达数吨的石箱拉出地面。石箱内部更是密封严实,里面藏着一个沉甸甸的金盒,金盒里又嵌有一只精美的白玉盒,装饰着精致的龙纹和金钉。

在一间密封的房间里,马鸿逵亲自动手拆卸了玉盒上的金钉,随着最后一颗金钉的移除,一条由金丝编织连接的长条白玉片展现在众人眼前。这时马鸿逵感到了不同寻常的重要性,秘密从北平请来一位经验丰富的古董商来鉴定。

银川解放

这位古董商揭开了玉册的神秘面纱,认出这正是古代皇帝用于重大祭祀的神器——“玉册”。他在玉册上看到了“开元”“隆基”四字,激动地表示这是唐玄宗时期的封禅之物,对于马鸿逵来说,这无疑是天赐的宝物。

尽管马鸿逵严令部下守口如瓶,但如此显赫的宝物很难完全保密。不久,唐玉册的传闻开始在外界流传,引来了无数目光。无论是富豪还是爱国者,都对这份传世之宝虎视眈眈,纷纷向马鸿逵施压,希望能够将其公之于众或高价私下交易。面对压力,马鸿逵坚决否认玉册的存在,将其作为泰安遗留的谣言。

马鸿逵

在随后的岁月里,无论马鸿逵调往何地,总会带着一个沉重的箱子,里面密封的,便是他视为珍宝的唐玉册。这份宝物成为了他一生的秘密,直到他离开泰安,远赴河南,再至宁夏,始终未曾离身。

到了1933年,蒋介石任命他为宁夏主席,尽管马鸿逵已于1932年实际掌控了宁夏的政权,他的官方任命标志着他在宁夏地区绝对权力的正式开始。在接下来的17年中,马鸿逵牢牢控制宁夏,成为了那里无可争议的统治者,人们称他为“宁夏王”。

正在等飞机的马鸿逵

马鸿逵对宁夏的掌控本来并非他的首选。他原本渴望的是河南的统治权,而且在河南他也曾试图巩固自己的地位。当蒋介石初步同意将河南的政权交给他时,马鸿逵看到了实现个人抱负的机会。

这一计划因刘峙的反对而流产,刘峙坚持河南不宜落入马鸿逵之手。马鸿逵因此感到受到了威胁和边缘化,这促使他采取了急进的行动:在蒋介石的调令正式下达前,他匆忙将自己部队中的精英及大量武器弹药带走,然后才与宁夏的马鸿宾进行了权力交接。

马鸿逵

一旦坐稳了宁夏主席的位置,马鸿逵开始采取更加果断的措施来巩固权力。他公开宣扬“三民主义”,承诺进行“剿匪销毒”等治理措施,但实际上这些政策多为扩充自己的军队,招募更多兵力。他利用这些借口对民众进行横征暴敛,大规模征兵,使得宁夏百姓生活困苦,民怨沸腾。

经过多年的统治,马鸿逵在宁夏地区确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但这种权力的扩张也带来了极大的社会不稳定和人民的不满。这种极权统治不仅让他在地方上无人能敌,也为他的晚年埋下了种种隐患,最终导致他在政治和人际关系上的孤立无援。

宋玉册

在1949年的秋季,解放军的势力迅速向西北扩张,宁夏的局势日益动荡。在这关键时刻,马鸿逵应蒋介石的紧急召唤,前往重庆参加战略会议,将宁夏的军政大权暂委托于其子马敦静,不久马敦静便急电报告,宁夏的局势已经恶化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

在等待飞往重庆的飞机时,马鸿逵收到这消息后感到极度焦虑。宁夏一旦失守,自己在重庆的安全也无从保障。于是他紧急电令宁夏各部队坚决抵抗到底,而自己却前往相对安全的重庆,这一行为在士兵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马鸿逵

解放军的进攻如潮水般汹涌,于9月19日迅速占领银川,宁夏短时间内便宣告解放。消息传来时马鸿逵悲痛欲绝,不久便病倒,身体和精神都遭受了极大的打击。病愈后,他试图向身心俱疲的蒋介石寻求帮助,但蒋介石已无暇顾及,只能建议他前往台湾避难。

到达台湾后,马鸿逵尝试寻找政治庇护,首先拜访了时任台湾省省长的陈诚,希望得到支持和庇护,陈诚对马鸿逵只是应付了事,未给予实质性帮助。马鸿逵随后找到旧日同僚郭寄峤,期望能够得到其支持。郭寄峤在甘肃的经历让他对马鸿逵家族怀有深深的不满,马鸿逵的拜访只换来了郭寄峤的公开羞辱和驱赶。

马鸿逵和他的姨太太们

马鸿逵的处境每况愈下,他的住处不断被宪兵骚扰,甚至遭到物品被抛弃和电话线被剪断的侮辱。在台湾的日子里他被完全边缘化,政治上的孤立让他倍感压力。不久他因战时的擅自撤退被弹劾,党籍被撤,公职被免。

在马鸿逵的晚年,他常独自漫步于美国的城市街头,外表只是一个普通的老者,与过往的权势和荣光形成了鲜明对比。过往的“宁夏王”,曾用铁腕政策统治着宁夏,残暴无情,在这个异国他乡,没有人知晓他的历史,也无人理会他的过去。

马鸿逵一家人

马鸿逵的家庭生活因财产纠纷不断而频繁受挫,甚至曾因此被自己的儿孙告上法庭,导致他的健康急剧恶化,体弱多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除了四姨太刘慕侠的陪伴,他几乎一无所有。

1970年1月14日,马鸿逵在美国洛杉矶的家中病逝,享年78岁。在他去世前,他的遗言简单而哀伤,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希望自己的遗体能够被送回中国。遵循他的遗愿,家人将他安葬在了台北的三张犁回教墓地,这个安静的角落成了他最终的归宿。在马鸿逵的坟墓旁,不时有前来缅怀的人,他们或许对他的统治方式有所批评,但也有人对他的传奇一生表示敬意。

马鸿逵一生中的爱好颇为多样:他酷爱听秦腔,热衷于聚敛财富,而对于女色的追求更是毫不掩饰。他一生中迎娶了五位姨太太,刘慕侠是马鸿逵深得宠爱的姨太太,刘慕侠出生于一个富有的珠宝商人家庭。她的父亲刘焕成是当地知名的珠宝玉器商,家境优渥。刘慕侠在家中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自幼受到父亲的宠爱与期望。

刘焕成热爱京戏,对戏剧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希望刘慕侠能够成为京戏界的佼佼者。为此他将女儿送至京戏名旦王蕙芳门下,接受专业的表演训练。刘慕侠聪明伶俐,很快就掌握了京戏的精髓,青春年华时已经成为了京城中闻名的戏剧演员。

马鸿逵

1912年当马鸿逵被其父马福祥送至北京,担任侍卫武官时,他和京戏结下了不解之缘。马鸿逵生活单调乏味,常常光顾京剧院消遣时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刘慕侠的表演,她的才华和美貌立刻吸引了他的注意。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马鸿逵几乎成了戏院的常客,刘慕侠也渐渐注意到了这位忠实的观众。两人的交流从戏院开始,逐渐发展成深厚的情感联系。马鸿逵终于向刘慕侠表白,并成功将她迎娶为妻,带回银川。

原甘肃省主席郭寄峤

刘慕侠到达银川后,震惊地发现马鸿逵已有其他几位妻妾。这一发现让她感到极度的背叛与伤心,一度离开银川返回北京。经过一番劝解和父母的建议,刘慕侠最终选择了返回马鸿逵身边。

为了安抚刘慕侠,马鸿逵安排了文化课程,还特意请来了精通英语的外教,帮助她学习洋文和绘画,这让刘慕侠的生活逐渐充实起来。在马鸿逵的庞大家庭中,刘慕侠凭借其智慧和能力,逐渐成为家中的实际管理者。

马鸿逵

她关系网广泛,还利用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在宁夏创办了烟草公司,为马家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尽管刘慕侠在商业和家庭中取得了成功,她的个性和高傲的态度也使她与其他妻妾间的关系紧张。

不过马鸿逵庞大的“后宫”并不和谐,尤其是四姨太刘慕侠和五姨太邹德之间的争斗尤为激烈,频频引发家中争执。随着年岁增长,马鸿逵已无暇亲自管理家务,便将大部分家事权责委托给了刘慕侠。

唐玉册

刘慕侠得势后,开始削减邹德的生活费,几乎将其逼入绝境。邹德感到被极度冷落和委屈,多次向马鸿逵哭诉,希望能够获得改变。然而马鸿逵对于这些纷争已经感到疲倦,他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安享晚年,因此对于妻子们的争吵不再过多干预。

这种冷漠的态度最终使得邹德感到绝望,她在情绪的驱使下决定采取法律手段,向法院提出离婚诉求。这桩官司在美国华人社区引起轰动,连远在台湾的人们也传播着这件事,成为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马鸿逵一家逃往台湾

参考资料:

北方网——天津小洋楼“马家楼”:“宁夏王”的是非人生 2010-07-21

0 阅读: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