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丨世界公认的10本心理学巨著,你都看过哪几本?

笔墨之林 2024-12-20 08:12:16

01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本书系统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对心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心流》是理解积极心理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

02

心理学自开创以来,从来没有哪一本书像《红书》这样,从开始写作到出版面世,历经如此漫长的岁月和波折。也很少有著作像《红书》一样,在未曾出版之前,就对20世纪的社会和思想史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红书》可以被视为荣格的私人日记,记录了他在1914~1930年间的“自我实验”,荣格曾为它花费16年时间精心雕琢,将它视为自己后期著作的核心与关键来源。在此之后,他却又令人费解地突然中断了继续写作,将之束之高阁。直到荣格去世后几十年,荣格继承人协会才授权委托资深荣格学者索努•沙姆达萨尼教授进行编辑、翻译、出版。

索努教授为《红书》耗费了13年的心血,才终于使得它面世出版。这本充满神秘色彩的“时光之书”,为充分理解荣格的作品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它打开了一扇独一无二的窗口,让世人可以看到荣格是如何在他生命中的特殊时期修复了他的灵魂,继续研究心理学,从而成为一代大师。不论是它在荣格一生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还是作为一件艺术品,《红书》的出版都堪称一个里程碑。

03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做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把谈话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 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非暴力沟通能够:

1.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

2.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

3.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

4.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

5.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04

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是美国700 多所大专院校社会心理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师生和社会心理学爱好者的喜爱,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本书译自第11 版。

全书共分四编: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和应用社会心理学。

戴维·迈尔斯充分发挥了其在心理学写作方面无与伦比的才能,将科学的严谨性和人文的宽泛性巧妙地结合,兼具感性和理性,能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轻松掌握心理学知识。可以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甫一问世即成为同类图书的翘楚,即使是抽象严谨的科学知识,都能通过生动的插图、幽默的漫画、睿智的引言、清晰的表格、优美的语言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知识的学习变成愉快的旅程。

每次再版迈尔斯都会向全球心理学的师生们征求意见,以保证本书学术的前沿性、定义的精确性、研究的严谨性、理论的全面性。此外还通过一些专栏启发读者思考,如“聚焦”关注社会心理学历史上的一些经典研究;“研究特写”介绍当前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大发现;“研究背后的故事”则能让读者了解这些社会心理学大师们的研究之路。本书适合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广大师生,同时也适合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05

《纽约时报》2011年度十大好书

新书上市,连续20多周蝉联亚马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20名,上市至今超过7个月,横扫全球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稳居亚马逊总榜前50名

《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卫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商业周刊》、《华盛顿邮报》、等国外权威媒体,《三联生活周刊》、《商学院》、《东方早报》等国内知名媒体争相报道,国内外读者好评如潮

人类究竟有多理性?——思考,快与慢

在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终极之旅。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为了使读者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主角的特点,卡尼曼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

本书将会彻底改变你对思考的看法。

06

《心理学与生活》是一部心理学经典教科书,心理学导论类教材的典范之作,在美国及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美国ETS将其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书。

开创这本书的作者菲利普·津巴多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家,曾因其卓越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而闻名世界,更因撰写《心理学与生活》和主持电视系列片《探索心理学》而被誉为“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

我国心理学界有不少教师多年来一直在用本书英文版作为教学用书。怀着对我国心理学基础教育和普及的使命感,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9位教授通力合作,每人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兴趣各选取一部分,精心翻译。

《心理学与生活》首版于20世纪30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与时俱进,迄今已修订19次。每次修订既力图反映心理学新近的研究进展,也保持其一贯的宗旨,即“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同时关注这门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可谓历久弥坚,历久弥新。本书译自英文原版第19版,较第16版已经有了大幅的修订,全书精简为16章,更新了数十万字和1000多篇参考文献,新增了“生活中的心理学”与“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两个专栏。

同时,此次在译文上也进行了精心修订。与之前出版的精装彩印的典藏版相比,本版在书后增加了各章的练习题及专业术语表,更好地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正如作者所言:“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本书贴近生活、深入实践的独特风格,使其一直是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更好地理解人性和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推荐读物。

07

本书包含14个心理学入门需要学习的主题,包括心智、生物心理学、感觉与知觉、学习、记忆、思维与智力、毕生发展、意识状态、动机与情绪、人格、社会心理学、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治疗,以及从应激到健康和幸福等内容。

本书每章内容均由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引出,并围绕该问题提出相关心理学领域中的核心概念,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建立起对该领域的认知。同时,本书还通过“心理学很有用”“试一试”“写一写”“批判性思维的应用”等版块加强了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深度思考。与之前版本相比,本书对各个心理学细分领域的新研究都做了大量更新,便于学习者和研究者对自身知识体系更新换代。

本书适合高校与相关研究机构的心理学学习者与研究者使用,也适合所有心理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08

青少年必备的心理学读本,家长与教师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工具书,青少年了解自我、解疑释惑、健康成长的必读书。

畅销80余年的心灵成长读本,自第一版发行已逾八十年,版本无数,本书是译者呕心沥血的版本,译文简洁流畅,十分契合当下的读者受众。

本书的作者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09

在今天的大众媒体和图书市场上,到处充斥着关于潜能提升、心理操控、色彩星座、催眠读心等伪装成心理学的主题,更有一些伪心理学家、所谓的心理治疗师打着心理学的旗号欺世盗名,从中渔利。在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心理学信息面前,如何拨除迷雾,去伪存真,成为一个明智的心理学信息的消费者呢?这本书将教给你科学实用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将真正的心理学研究从伪心理学中区分出来,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

本书第1版出版于1983年,30多年来一直被奉为心理学入门经典,在全球顶尖大学中享有盛誉,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第11版。这本书并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导论类教材,很多内容是心理学课堂上不曾讲授的,也是许多心理学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作者正是从此初衷出发,以幽默生动的语言,结合一些妙趣横生、贴近生活的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可证伪性、操作主义、实证主义、安慰剂效应、相关和因果、概率推理等心理学中的基本原则。与上一版相比,第11版更新了最新的研究资料和实例以及290篇新文献。

本书不仅适合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有助于建立心理学研究中必要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与意识,其通俗易读性也非常适合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帮助你纠正对心理学的种种误解,学会独立地评估心理学信息,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理解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同时,本书也有助于培养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10

恶贯满盈的罪犯往往经历过怎样的童年?“天生犯罪人”真的存在吗?凶残的系列杀手都是精神病态者吗?好人为何会做坏事?网络欺凌者通常会选择什么类型的欺凌对象?这些都是犯罪心理学家感兴趣的研究话题。

《犯罪心理学》第 12 版基于心理学的视角着重关注犯罪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全面、准确地整合了犯罪心理学的当代研究、理论及实践。本书的内容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逻辑进行编排,首先对犯罪进行界定并阐述如何测量犯罪。其次,讨论了诱发违法和犯罪行为的心理、家庭、社会环境、神经生物等方面的风险因素、情境因素,以及使个体避免走上犯罪道路的保护因素,并着重探讨了攻击与暴力。最后,本书的后半部分探讨了具体的犯罪类型,如未成年人犯罪、杀人、亲密关系与家庭暴力、校园暴力与工作场所暴力、性侵害、职务犯罪、网络犯罪等,既有常见的犯罪形式,也有罕见的犯罪形式,深入剖析了各类犯罪人的特征、心理机制、犯罪预防与矫治,以及犯罪对被害人造成的心理影响。

《犯罪心理学》第 12 版不仅反映了犯罪心理研究理论、模型的新变化,以及近年来在特定研究主题和犯罪类型上获得的新成果,而且还反映了当代社会关注的问题,如网络犯罪行为的增加。

本书适合犯罪心理学、犯罪学、心理学、法学、侦查学、社会学、监狱学、司法精神病学等专业的学习者、教学者和研究人员学习与使用,也可为公安、检察、法律、司法等领域的专业人员提供科学的参考,同时本书还非常适合那些对犯罪心理研究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