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里的广西桂林,照片中有你熟悉的地方吗?

天柴视界 2025-03-23 12:33:15

1980年代的桂林郊区,一处被群峰环绕的宁静村庄,村前广阔的水田中,农人与他的水牛正辛勤翻犁,构成一幅宛如世外桃源的田园诗画,这一幕被法国人布鲁诺·巴贝(Bruno Barbey)的镜头永远定格。

1980年的桂林漓江,天色初露曙光,江面泛起层层涟漪,勤劳的渔民已开始了一天的劳作。镜头中,一人撑着竹排在江中捕鱼,另一人则在江边挑水,准备洗衣做饭。这里水质清澈,泥沙量小,两岸岩溶地貌独特,法国摄影师Bruno Barbey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份宁静与美好。

1980年的桂林农村,峰峦奇秀,水波潋滟,不仅有壮观的岩溶峰林,还有开阔平坦的孤峰平原和河谷阶地。大片稻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七八位当地社员牵着牛儿开始上工,田野间一片青绿,阳光明媚,构成了一幅极美的田园风光画卷,被Tom Bebbia的镜头完美捕捉。

1983年的桂林地区,一所小学的师生们外出郊游,孩子们在老师的指挥下,跟着两名旗手列队前行,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路边指示牌显示这里是个停车场,秋山亮二的镜头记录下了这个温馨而充满朝气的瞬间。

1985年的桂林街头,一个微型游戏机摊位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一种可充电式的游戏机,液晶显示屏闪烁着诱人的光芒。围观者众多,但玩者却寥寥无几,大家都对这个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Aad van der Drift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个时代的娱乐新风尚。

1983年的阳朔,天空蔚蓝如洗,白云悠悠飘荡。奇峰耸立,江水清澈见底。漓江之上,一位艄公摇着蓬船,顺水又顺风,悠然自得。Balthazar Korab的镜头将这份宁静与美好永远定格在了画卷之中。

1984年的桂林阳朔,一处被群山环抱的民居显得格外醒目。新建的瓦房面阔三间,楼高两层,前后两面开门,设计独特。图右是原先的老旧茅草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屋前女主人提着稻草走过,家中几个孩子在院中玩耍嬉戏。Peter Charlesworth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份温馨与和谐。

1984年的阳朔县城一个转角处,几个年轻的姑娘骑行至此,停下脚步买几个雪糕分享。她们年纪相仿,都梳着双辫子,是80年代的好闺蜜。身后二楼立着一块计划生育宣传牌,彰显着那个时代的特色。jmbaud的镜头捕捉到了这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瞬间。

1985年的阳朔街头热闹非凡,美丽的阳朔风景秀美宜人,景点众多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旅社生意也跟着火爆起来,图中一家旅社还用英文标示着招牌,彰显着阳朔的国际化氛围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1985年的阳朔街头,“阳朔青旅04”的木质招牌格外引人注目。青旅的全称是“青年旅社联盟”,最早起源于德国。1932年国际青年旅舍联盟在阿姆斯特丹成立,主张青年走出校门亲近自然。中国青年旅行社也于1980年诞生,最初出现在北京的“炒豆胡同”里。这块招牌见证了中外青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980年代桂林及阳朔地区的独特风貌和人文景观。从桂林郊区的宁静村庄、漓江上的渔民劳作,到农村田园的美丽风光、小学师生的郊游活动,再到桂林街头的微型游戏机摊位、阳朔的江水与奇峰、民居的新旧对比、年轻姑娘的闺蜜时光,以及阳朔街头的旅游热潮和青年旅社的招牌,每一幅画面都生动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特色与魅力。

这些照片不仅展示了桂林及阳朔的自然美景,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文化习俗和社会变迁,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

说明:部分图片取自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部分图片网络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始作者, 如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告知,将及时予以更正/删除。

1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