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再发文!长和出售巴拿马港会否“黄了”?三大信号揭示答案

东惠看那份情感 2025-03-22 15:54:55

3月21日,香港《大公报》再次发文。

以《停止交割,切勿因小失大》为题,直指长江和记实业(以下简称“长和”)拟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43个海外港口经营权一事,呼吁涉事企业“停止交割”。

这场交易自披露以来,从市场热议到官方表态,再到舆论压力,已演变为一场涉及国家利益、法律风险与地缘博弈的复杂事件。

那么,这笔228亿美元的交易是否真的会“黄了”?本文从法律、政治与市场三方面深度解析。

一、法律层面:国家安全红线下的合规性争议

根据《大公报》分析,此次交易的核心争议在于其是否符合香港及国家法律中的“国家安全原则”。

2024年,香港法律明确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一国两制”的最高原则,而长和出售的巴拿马运河两大港口(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正是中国与美洲贸易的关键通道,承担全球6%的贸易量,直接影响中国物流成本与外贸稳定性。

尽管交易表面符合“合同自由”,但若被判定“以合法手段掩盖非法目的”,即配合美国遏制中国战略,则可能违反法律原则性条款。

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已表态“特区政府会依法依规处理”,暗示监管机构可能介入审查。

此外,中国近年建立的反制裁机制,也为阻止损害国家利益的交易提供了法律工具。

结论:若交易被认定为威胁国家安全,法律层面的干预将直接导致交易终止。

二、政治博弈:中美战略竞争下的地缘风险

贝莱德作为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与美国政府关系密切,尤其是特朗普任内对华强硬政策的延续,加剧了外界对此次交易的警惕。

《大公报》指出,美国正通过控制关键基础设施(如港口)强化对全球物流网络的主导权,而巴拿马港口的易主可能成为“遏华战略”的一环,削弱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

外交部虽未直接点名事件,但强调“反对利用经济胁迫损害他国权益”,侧面呼应了舆论对交易背后政治意图的质疑。

同时,中共中央港澳办转载《大公报》文章,释放出高层对此事的关注信号。

结论:在中美博弈背景下,交易的政治敏感性远超商业属性,政府干预可能性极高。

三、市场反应:股价波动与股东压力

从市场表现看,交易披露后长和股价先涨后跌,10个交易日市值蒸发超256亿港元,反映投资者对交易可行性的担忧。

此外,长和作为港交所上市公司,股东包括中资机构与散户,社会舆论对其“社会责任”的监督压力不容忽视。《大公报》多次发文批评,甚至被指“点名长和”,可能进一步影响企业声誉与股东决策。

结论:市场信心下滑与舆论压力可能迫使长和重新权衡交易利弊。

最终研判:交易“夭折”概率超七成

综合三大因素,此交易面临三重“拦路虎”:

法律审查:国家安全评估或直接叫停交易;政治阻力:中美角力下,政府不会放任关键资产落入美资手中;市场反噬:股价暴跌与舆论谴责削弱交易动力。

《大公报》的连续发声,不仅是媒体监督,更可能代表官方态度的风向标。

正如文章所言,“商业决策若漠视国家利益,终将遭国人唾弃”。在“法治”与“爱国者治港”的框架下,长和若执意推进,恐面临法律制裁与全民声讨的双重风险。

一句话总结:当商业利益撞上国家红线,交易“黄了”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在商业之上,还有山河,对此你怎么看!

1 阅读:171

东惠看那份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