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凭栏
编辑| 凭栏
前言
探索未知世界,是全球很多国家都在做的事情,比如探索太空,如今只有极少数国家,能进入太空领域做科研,登上月球的更是寥寥无几。
陆地上北极和南极探索,也引得不少国家参与其中,据了解,俄罗斯曾在南极建立科考站14座,印度只有3座。
中国在南极的科考站有几座?建立科考站的目的有何重要目的?
印度科考站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一直把中国当做超越目标,想要代替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制造中心。
虽然印度在大众眼中还是比较落后,贫困人口多,生活条件差,国内经济交通发展也落后,但这只是我们看到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在计算机领域和科研领域,印度取得了很大进步,在探月上所取得的成就,超越了不少发达国家。
不可否认,印度在科研方面的发展还是不错的,建立南极科考站的计划,比中国还要早。
1981年印度就启动了南极科考计划,当时全球格局正处于美苏争霸期间,美苏两国正在南极展开激烈竞争。
像欧洲日本等,也都参与其中,南极科考成为那一时代的热门科研项目,引得无数科学家心之向往。
在竞争压力大的情况下,印度花了3年时间,终于在1983年建好了自己的第一座南极科考站“达克辛?冈戈特里站”。
这对印度来说意义非凡,印度科学家不仅可以在南极进行各种科研项目,还成为了少数能在南极建立科研基地的国家之一。
随着科研项目需求增多,印度又开始考虑建造第二个南极科研基地,1989年,第二个基地“迈特里站”诞生。
这一基地在地质生态方面的研究贡献颇大,让印度科学家取得不少科研成果。
但南极地处偏远,印度经济支持有限,这两个科考站每年要花费庞大科研经费维持运转,让印度有些吃不消。
此后20年,印度止步于此,没有再承建第三座科研基地,直到2012年,迫于对海洋生物气候的研究,印度建立了第三座南极科考站“巴拉蒂站”。
这一站建成之后,至今印度没有再建造下一个,不过据了解,印度想在2028年,着手在南极建造第四座科考站。
目前第一座科考站已经被印度废弃,不再使用,或许是为了弥补科研基地的不足,印度才想重新规划一座。
俄罗斯在南极有14座科考站?目前正常运行的还有几个?
俄罗斯
俄罗斯之前处于沙俄时期的时候,就对南北极极地地区展开探索了。
但那时候还没有强硬的建造技术抵抗极端气候,没有建立科考站,只是对极地地区的气候地貌等,进行记录了解。
真正建立科考站是在苏联时期,二战后,美苏冷战,军备竞赛,在多个领域双方都争做强者。
1955年,美国海军率先抵达南极,在1956年建造完成第一所科考站,苏联紧随其后,1957年,第一所科考站也随之竣工。
此后半个多世纪,美国又陆续建造了5座,一共在南极拥有6座科考站。
苏联不甘落后,也一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南极建造科研基地,后来苏联解体,这些都被俄罗斯继承,一共在南极拥有14座科考站。
这些科研基地,有的负责研究海洋冰川,有的负责研检测海洋生态,在南极科研成果中,俄罗斯科学家们成就斐然。
但和印度一样,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财政也遇上困难,国内经济不景气,导致科研经费一直在减少。
这14座科研基地陆续关门,成为历史,现在俄罗斯的东部空间站,是唯一一个还在正常运行的南极科考站。
中国探索南极时间比较靠后,比印度还要再迟上一年,如今中国在南极,建造几座科考站了?
中国
中国在南极科研是在上世纪80年代,印度1983年建好首站,中国在1984年着手建造,1985年第一站“长城站”正式竣工。
论起步时间,中国相对落后,但中国贵在坚持,不半途而废,在建造科研基地上,不盲目跟风,始终根据自身需求和经济实力来投建。
长城站投入运行后,为中国在南极科研提供巨大帮助,但科研项目太多,只有一个太少了,很快在1989年,中国拥有了第二座南极科考站“中山站”。
这一站的建立,从选址到建造,都花费了很大一番功夫,严格考虑到将来要做的研究领域针对性选址。
方便和科学家们做科研,在这里,中国科学们在冰纯和极光的研究上,获得不少研究成果。
这两座科研基地为南极科考队伍提供20多年的帮助,到了2009年,它们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科学探索,中国再次选址建造第三座“昆仑站”。
科学家们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 A 地区,确定好科考站位置,这里不仅极寒低温,还海拔高,气压低,但为了天文学研究,中国客服艰难险阻,成功建造完成。
短短5年之后,第四座科研基地“泰山站”在2014年,投入使用,这座基地主要负责研究磁场重力等。
这几座科考站目前都在正常运行,没有白白浪费当初花大功夫建造,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到了2018年,中国有计划投建第五座“秦岭站”,2024年2月,秦岭站开站,投入使用。
虽然中国起步较晚,但在南极科研持续不断,通过半个世纪的努力,中国在南极科研取得瞩目成就。
科研贵在坚持,科考站的数量,在精不在多,往后科学家们还会在南极取得更多丰富成果,助力中国腾飞。
参考信源
央视财经,2025年2月21日,《从白手起家到智能科考!我国南极建站40年走过硬核突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