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吴晗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提出要拆除北京的老城墙的牌楼等建筑,打造新的城市面貌。然而他的这个提议,却遭到了林徽因等建筑学家的强烈反对。
针对这个问题,双方之间产生了很深的矛盾。在一次会议上,林徽因更是指着吴晗的鼻子大骂。
她为什么要骂吴晗?

202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毕业典礼上,颁发了一个特殊的建筑学学士学位。之所以说这个学位特殊,是因为它的主人已经不在人世。
这个迟到了100年的学位,在林徽因120年诞辰的时候,终于等到了它的主人。

林徽因当年就读于宾大,然而她却是宾大建筑系唯一没拿到建筑学位的人。而造成这一切的,居然是一个很可笑的原因。
因为当时的宾大规定:女性不能就读于建筑系,因为建筑系学生需要在夜间作图,一个女生深夜待在画室是很不妥当的。

在现在看来是很无稽之谈的一个理由,但在当时却是很常见的。林徽因入读宾大,就是冲着他们的建筑系来的,但入学之后才知道建筑系不收女生。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给了她重大打击。在离梦想一步之遥的地方,她因为性别被拒绝了。

但她没有放弃,从认识到自己喜欢建筑的那天,她就没想过要放弃。她选择暂时入读美术系,然后去建筑系旁听他们的课程。
她对建筑的喜爱,来源于一次欧洲游历。
1920年,辞去司法总长之位的林长民,带着自己的长女赴欧考察公干。

当时他们租住在一个女建筑师的家中,在父亲外出公干的时候,林徽因就跟着女房东外出写生。在这个过程中,她认识到了建筑之美。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石头的史诗”,她对建筑的热爱,在回国后也影响了梁思成,让梁思成也走上了建筑师的道路。

虽然她只是建筑系的旁听生,但她对待建筑的认真程度,让那些真正的建筑系学生也自愧不如。她认真的态度,也让老师看在眼里。
在学校的这几年,她的建筑系课程学得比谁都认真,但因为当时的学校规定,她并没有得到属于自己的毕业证书和学位。

1927年,从学校毕业之后,她又去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在国外求学的日子,她和梁思成互相扶持,并在1928年顺利结为夫妻。
成婚后,两人并没有立刻回国,而是在梁启超的支持下游历欧洲,考察欧洲的建筑。一直到八月,两人才回国。

他们外出求学的时候,国内正值动荡时期,很多人都出国寻求一份安稳。但对这对小夫妻来说,国外并非安稳的伊甸园。
就在林梁出国后不久,两家就接连传来了噩耗。最先出事的是梁家,梁思成的母亲因为乳腺癌复发,在他们入学宾大一个月后去世。

得知这个消息后,梁思成非常难过,他恨不得马上回家见母亲最后一面。然而他不能,那段时间他的态度非常消极。
是林徽因陪在他身边,照顾他、开解他、帮助他走出了那段痛苦的时光。然而厄运并没有饶过这对有情人,次年12月再次传来厄运。

林长民在抗击张作霖的战斗中,被张学良率兵伏击,不幸中弹身亡。这个消息,对林家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他们家的顶梁柱塌了。
远在宾大的林徽因听闻父亲去世,差点当场昏倒。父亲对她非常爱护,更是她人生路上的第一位导师,让她看清了迷茫的前路。

父亲去世了,支撑她一直前行的支柱断了,她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应该在哪里。那时,她和梁思成有了回国的想法,两人求学的念头动摇了。
关键时刻,是梁启超将两个年轻人撑了起来。梁启超给梁思成写信,告诉他,自己会将林徽因当做自己的女儿看待。

林梁两家是世交,梁思成也和林徽因有婚约,两人当年已经是未婚夫妻了。林长民去世后,梁启超负责了林徽因的学费和生活费,给了她一个安稳的求学环境。
二人学成归国后,在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后来便忙碌于考察古建筑。

从1931年到1937年之间的6年,是他们生活相对稳定的日子。这段时间的林徽因没有被疾病缠绕,她还加入了营造学社,和丈夫一起游历山河四省。
虽然身为女子,但她的坚韧却不输男儿。当时日本人放言,我国已经没有了唐代木质建筑,最早的唐代木质建筑在日本。

林徽因不信邪,她和丈夫一起跋涉于全国各地考察古建筑。梁思成在敦煌壁画上看到过佛光寺,于是夫妻两人不畏艰险,终于找到了这座寺庙。
这座隐于深山的寺庙,因为偏安一隅免受战乱之苦,所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最终等到了林梁夫妇。

然而,就在佛光寺被发现数天之后,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夫妻俩不想沦为日本人的傀儡,于是抛下富贵生活,顺着知识分子的动向南下。
林徽因是个非常有民族气节的人,这和她从小受到的教育分不开。林氏一族能人辈出,林徽因从小听着先辈的事迹长大。

虎门销烟的林则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长民、林尹民、林文三人都是林徽因的族叔。他的父亲因为不满奉系联合日本,所以牺牲在反奉战场上。
抗日战争开始后,她在清华读书的弟弟林恒看到国家受难,毅然选择了投笔从戎,参加到空军训练中去。

林徽因一家定居李庄后的第二年,林恒血洒长空,为保家卫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生在这样的家族里,林徽因和家里的所有人一样,都有不怕牺牲的精神。当时他们每天遭受着炮火的威胁,梁从诫就问母亲,要是日本人真的打来了怎么办。

林徽因拉着儿子走到门口,告诉他,文人总有自己最后的一条路,他们家门口就是扬子江。那时候梁从诫就知道,母亲早就做好了以身殉国的打算。
幸运的是,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后,我国终于赶走了侵略者,并且建立起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也很快投入到工作中,她设计了国徽、纪念碑、八宝山革命公墓等。在工作上,林徽因有着超乎常人的专注。
1953年的时候,北京市政建设提上了日程,林徽因被邀请参加会议。然而会议上,吴晗却提出要拆除古城墙和牌楼等建筑。

这让林徽因很痛心,她和吴晗据理力争,梁思成也不断劝说。然而吴晗心意已决,面对林梁夫妇的观点,吴晗不屑一顾。
不仅如此,他还嘲讽二人思想守旧,还说林徽因不过是个小小的商人之女,没见过什么大世面。

这话一出,参会的所有人都变了脸色。林徽因更是指着他的鼻子怒斥:“我林家满门忠烈,我叔父为革命牺牲,我弟弟是抗战英烈,你又算什么?”
吴晗面色涨红,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因为他是北京副市长,所以最后那些古建筑还是拆了。

因为此事,林徽因的身体更差了,开始长时间缠绵病榻。得知古建筑被拆除的那天,她悲愤地说:“数百年风雨沧桑,就这么付之一炬,太可恨了……”
参考资料:
什么美人不美人,林徽因不是摆设,黄茗婷,南风窗,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