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次呼吁欧盟战略自主后,马克龙开始行动了,当欧盟委员会准备任命一名美国教授出任关键反垄断职位后,马克龙不再继续忍让,而是主动站出来带头“闹事”,批评欧盟委员会的决定荒谬,虽然马克龙并未指名道姓,但是他的矛头很明显就是对准了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欧盟内部也展开了一场敲打“内鬼”的行动。

就在7月14日,欧盟委员会正式任命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菲奥娜·斯科特·莫顿出任关键反垄断职位,负责监管美国大型科技公司,在评估反垄断调查、并购、政府补贴等问题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甚至有权对欧盟《数字市场法案》的应用方式作出决定,可以说能够凭一己之力决定美国企业能否在欧洲混得如鱼得水,相当于美国光明正大的在欧盟埋了一颗雷,等到美欧爆发贸易争端的时候,欧盟连内部的统一意见都无法达成,根本无法与美国展开竞争。
让一名美国教授来欧洲帮忙监管美国的大型科技公司,这样的剧情发生在电影里都会让人感觉荒谬,可是却活生生出现在现实中,而且还是欧盟委员会亲自决定的。不过仔细一想,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本就是一名美国“裸官”,她的丈夫、孩子都在美国工作生活,现在欧盟委员会继续任命一个美国教授担任反垄断职位,也就不奇怪了,因为在欧盟委员会眼中,美国教授才是自己人嘛!

不过这一次法国总统马克龙忍不了了,7月18日,他公开发声批评欧盟委员会的有关决定,表示美国和中国都不会允许类似的事情发生。
除了马克龙之外,“复兴欧洲”、欧洲人民党、社会党和民主党进步联盟、绿党/欧洲自由联盟四个欧洲议会党团的领导人也发布联合声明,明确反对这一任命,希望欧盟委员会不要违背欧盟的总体原则、利益和目标。
可以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这次做的太过火了,摆明了要把欧盟变成美国的代理机构,以至于欧盟内部罕见地出现激烈反应。
7月19日,美国“政治新闻网”欧洲版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已经有5名欧盟委员致信冯德莱恩,要求她“重新评估”有关斯科特·莫顿的任命,并呼吁在就此问题采取进一步行动前进行公开辩论。
另有知情的欧盟官员向媒体表示,欧盟内部有人开始质疑“冯德莱恩与美国的关系过于密切”,认为这是欧盟在对俄制裁、涉华问题以及美欧贸易争端等议题上过于倒向美国的根本原因。欧盟内部这次反对菲奥娜·斯科特·莫顿出任关键反垄断职位,也是在敲打冯德莱恩这名“内鬼”。
最终在多方的反对与质疑声之下,欧盟竞争事务专员玛格丽特·维斯塔格于7月19日在推特发文证实,鉴于人事任命引发的“政治争议”,斯科特·莫顿已决定不再担任这一职位。
这次事件虽然以欧盟委员会妥协而告终,美国虽然埋雷失败了,但是欧盟内部的裂痕已经彻底暴露在世人眼前。以法国总统马克龙为代表的一派,呼吁欧盟追求战略自主,全力避免欧盟沦为美国的附庸;而以冯德莱恩为代表的“美国派”,则以近乎露骨的方式追随美国,就差任命美国出任欧盟主席国了。

而事实上,冯德莱恩能当上欧盟委员会主席,也是马克龙咎由自取。2019年的欧盟委员会主席竞选最后环节,德国的韦伯是最大热门人选。然而马克龙却担心韦伯上台后会偏向德国,极力阻止韦伯当选,在接连PASS掉几名人选之后,马克龙出人意料的提名当时还是德国国防部长的冯德莱恩出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原因就是冯德莱恩是一名“裸官”,丈夫子女都是美国国籍,她不会去维护德国的利益。也就是说,马克龙为了不让德国获利,最终选择了一条两败俱伤的方法,把好处让给了美国,美国白白捡了一个大便宜。
事实也证明马克龙错的有多离谱,冯德莱恩的确没有偏向德国的利益,但是人家更不在乎欧洲的利益,全心全意为美国服务,俄乌冲突爆发后,法国与德国一开始都想要劝和,不愿过多插手俄乌冲突,但是冯德莱恩却指挥欧盟与美国站在同一阵线,不计后果的援助乌克兰。连法国前总统萨科齐都站出来批评冯德莱恩:无论是对俄制裁、向基辅输送武器、经济援助乌克兰,都不符合欧盟的利益。
冯德莱恩最近更是借着欧盟委员会主席的资历,准备竞选北约秘书长。而马克龙在欧盟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上与冯德莱恩分歧颇大,在4月份访华期间,马克龙甚至没有与冯德莱恩乘坐同一架班机,可见二人的隔阂已经非常明显。

所以说,欧盟眼下的苦果,其实都是法德窝里斗自己弄出来的,马克龙也不要埋怨冯德莱恩,人家本来就是美国的人,当初是马克龙非要把冯德莱恩推到欧盟委员会主席的位置,也应该做好了冯德莱恩偏向美国的心理准备。

如今马克龙后悔了,可欧盟已经被美国渗透的根深蒂固,这次虽然阻止了美国教授在欧盟担任要职,但是法德如果继续内斗下去,美国依然有大把的机会往欧盟内部安插“卧底”。就如同伟人说的那样:“欧洲太散、太弱”,马克龙想让欧洲成为与中美平起平坐的第三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