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援引彭博社报道称,澳大利亚政府日前讨论达尔文港的前景。达尔文港所在的北领地财政局长比尔·杨表示,北领地政府代表将前往首都堪培拉,与澳联邦政府讨论港口建设以及“确保其未来所需的措施”。来自北领地的国会议员卢克·高斯林表示,他已经与多家“机构投资者”进行了交谈,包括有意从岚桥集团手中购买租约的“超级基金”。高斯林声称:“岚桥集团看起来愿意出售达尔文港,而且也有愿意购买该港口的买家。”高斯林称,达尔文港“转手”,“这是一项商业决定”。
达尔文港(资料图)
在岚桥集团接手达尔文港后,其运营成果斐然。仅仅4年时间,港口吞吐量就惊人地增长了8倍,这一成绩不仅为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红利,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还为中澳两国的贸易往来注入了新的活力。岚桥集团后续还有一系列投资计划,有望进一步推动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的繁荣,使达尔文港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要节点,为区域经济合作创造更多机遇。
然而,这份原本互利共赢的租约,却遭遇了重重波折。早在澳大利亚前莫里森政府时期,就埋下了争端的种子。当时,澳前政府在撕毁地方政府与中方签署的“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后,将矛头指向了达尔文港,以所谓的“安全问题”为借口,试图撤销租约,但始终未能找到实质性证据。
阿尔巴尼斯政府上台后,也曾对租约动过废除的念头。在对租约条款进行详细分析后,澳政府一度“认为没有理由以国家安全为由终止租约”。但如今,态度却发生了180度大转弯。阿尔巴尼斯公开对外宣称,澳政府正在努力收回达尔文港,甚至准备采取“一切措施”,包括与中企达成彼此认可的协议,以及强制收回达尔文港。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契约精神和中澳之间的信任。
达尔文港(资料图)
为了让自己毁约的做法看起来更“合理”,澳大利亚方面可谓煞费苦心。来自北领地的国会议员卢克·高斯林无端质疑中方企业是否履行了合同条款,声称若中方利用达尔文港的利润支撑其他业务,而不投资于将澳大利亚资源运出北领地并运往出口市场所需的基础设施,就给了澳方把柄。他还表示,若想“收回港口”且不违约,澳方可以将中方的租借合同“买”下来。然而,北领地政府与中企接触时却碰了钉子,岚桥集团明确表示达尔文港不会出售。
事实上,澳大利亚政府此举背后有着多方面的深层原因。在中美全面博弈的大背景下,美国的干预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达尔文港距离美军在澳大利亚的军事基地不远,早在2016年,美方就对中企租赁达尔文港表达强烈不满,称这可能会影响美军在澳的军事行动。此后,美国政府频繁向澳方施压,要求重新审查该协议,并多次希望澳大利亚政府采取措施收回港口经营权。在特朗普政府时期,更是通过外交施压、经济诱导等手段,敦促澳大利亚政府行动起来。澳大利亚作为美国的盟友,在面临美国的压力和关税威胁时,选择对中国发难,试图以此讨好美国,在中美博弈中选边站队。
此外,澳大利亚国内的政治因素也不可忽视。距离澳大利亚大选仅剩不到一个月时,阿尔巴尼斯的支持率陷入胶着状态。在当前澳国内遏华情绪被部分势力煽动高涨的背景下,他相对温和的对华政策反而成了政治包袱。为了赢得右翼选民的支持,阿尔巴尼斯不得不戴上“强硬面具”,高调宣称要“夺回达尔文港”,将这一商业问题政治化,以获取政治利益。
达尔文港(资料图)
面对澳大利亚政府的无理行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敦促澳方:切实为中国企业在澳的投资运营提供公平、非歧视、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不要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不要把正常的商业合作政治化。这不仅是对澳大利亚政府的严正警告,也是维护中企合法权益、捍卫公平公正国际经济秩序的必要举措。
达尔文港事件,看似是澳大利亚政府与中国岚桥集团之间的租约纠纷,实则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澳大利亚政府这种不顾契约精神、随意践踏商业规则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中企的合法权益,破坏了中澳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也对自身的国际形象和经济利益造成了负面影响。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本应建立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希望澳大利亚政府能够认清形势,摒弃错误做法,回到理性务实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共同维护良好的国际经济秩序和中澳之间的友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