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开国大典上,“功臣号”日制97式中战车是新生的解放军装甲兵的代表。在这之后,解放军借助向前苏联采购武器的道路迅速实现的现代化:自1950年9月开始至1963年,解放军一共引进了1837辆T-34/85中型坦克和82辆IS-2重型坦克,初步建立起了强大的装甲部队。
解放军最早装备的T-34/85坦克和IS-2坦克
59式中型坦克的仿制始末在那个时候,其他国家都装备了更加先进的主战坦克。当然,在这一时期引进已经落后了近10年的T-34/85中型坦克实在是无奈之举。一方面是战争需要,另一方面则是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刚刚建立,数十年兵荒马乱给中国各地留下的是一片狼藉,工业基础基本为零。抗美援朝结束后,中国人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建设工业。当然,T-34/85毕竟是一款二战中后期诞生的中型坦克,面对战后第一代坦克已经相对乏力。当时的中国计划在T-34/85的基础上研制一款中型坦克。
博物馆的苏联T-54A坦克
不久后,苏联同意为我国提供T-54A中型坦克的技术,并为我国提供部分T-54A中型坦克的零部件,供我国逐步实现仿制。于是在1958年底,第一辆国产T-54A开下流水线;次年10月1日,首批次国产的T-54A中型坦克亮相天安门阅兵。在年底,按照当时的命名方式,将国产T-54A正式命名为59式中型坦克。
59式走上魔改之路69式坦克
在59式中型坦克装备后20年内,中国与苏联交恶的同时,坦克工业基本进入了停滞发展的状态:国内对珍宝岛事件中缴获的T-62主战坦克进行了拆解,但最终的成果是并未在我国部队中大量服役、整体架构也并未跳出59式的69式中型坦克。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69式中型坦克归类在59式魔改的初代版本里。
62式坦克
当然,在69式中型坦克前还有59式中型坦克的缩小版——62式轻型坦克。出于对坦克的机动性、通过性要求,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的59式中型坦克在当时仍然难以在我国南方水网地区机动,因此催生了62式轻型坦克;62式轻型坦克战斗全重由59式中型坦克的36吨下降到21吨,主炮口径由100mm下降到85mm,车体防御也下降到仅能防护大部分爆炸破片、中小口径枪弹的程度。
1979年,59-1式中型坦克正式定型。鉴于69式中型坦克在国内装备量不大,相较于59式中型坦克提升也不大,所以这就出现了“开倒车”的现象。但是“开倒车”也并不是坏事:在59式中型坦克的基础上增装了简易火控系统、73式激光测距机,这弥补了59式中型坦克没有火控系统的短板。
换装主炮的59坦克
5年后,装备了L7 105mm线膛炮国产版本73式坦克炮的59-2式中型坦克正式定型。相比此前的59式主战坦克,59-2式中型坦克主炮口径虽然只是增加了5mm,但其发射的弹种变为105mm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较原版100mm坦克炮所发射的弹种丰富不少。
59D坦克
59系列主战坦克最终在解放军坦克部队服役的魔改版本是59D式。作为解放军坦克兵装备的59式庞大家族中最后一名成员,59D主战坦克强化了夜间作战能力,卵形炮塔正面也额外挂装了防御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反应-2”式爆炸反应装甲,主炮也从73式105mm坦克炮更换为94式105mm坦克炮(一说为83式105mm坦克炮)。94式105mm坦克炮在发射国产特种合金穿甲弹时,在标准作战距离上最大穿甲深度达到550mmRHA,这已经是绝大多数早期三代坦克主炮的穿甲深度!
“远看炮塔吓死人,近看五对负重轮”“美洲虎”看似先进
军迷圈里曾有那么一句话用来形容59式主战坦克:“远看炮塔吓死人,近看五对负重轮”。比起此前解放军大量装备的“魔改”似乎是小打小闹,而下面要介绍的却可谓是脱胎换骨。“吓死人”的初代目是“美洲虎”主战坦克,这是中美联合研制的第一款也可能是最后一款坦克。
1988年开始研制的“美洲虎”主战坦克,主要生产地和试验地均在美国。最明显的变化是车体、炮塔均进行了极大幅度的修改,一改苏系坦克的风格。军迷们看到标志性的五对负重轮后无不大呼上当:炮塔极为科幻的这辆坦克,竟然是59改?
当然,1988年诞生的“美洲虎”可谓是掀起了59式主战坦克魔改的一个开始:也是从这以后,59的“魔改”之路分为国内自用、外贸出口两大类。这需要59-120式主战坦克开始介绍:鉴于上世纪90年代第三代主战坦克开始向国际大量扩散,却因为价格相对昂贵的原因,只有如伊拉克这种当时的地区富国有能力大量采购;而这些富国的对手国却需要对现有的坦克进行升级、以获得对抗第三代主战坦克的能力。
装国产120mm坦克炮的59坦克
59-120式主战坦克直接以一门国产120mm坦克炮替换了原本的100/105mm坦克炮,炮弹规格与北约标准一致,意即采购过可以通过向中国或者北约采购弹药,弹药来源广泛;同时,口径稍大的120mm坦克炮其威力又能较原本59式的100/105mm坦克炮强大,具备击穿大多数早期第三代主战坦克的能力,却只需要在59式/T-54A主战坦克的基础上稍加改进,花费极小。
鉴于120mm坦克炮的体积较大导致59-120坦克内部空间狭小,59-120式主战坦克在不久后便转入技术储备。而在59-120之后,中国军工人并没有放弃让其“小车扛大炮”的发展,而是继续研制了59-125式主战坦克,将一门国产125mm坦克炮安装在59式主战坦克的炮塔内!
这一看似“前景不好”的项目最终并非以这种方式进入坦桑尼亚、乍得等国家军队中服役的。59-125最终在炮塔外焊接了新的装甲炮塔,正面摇身一变拥有了楔形装甲,火控系统也从以往“零零散散”分布在车体各处的简易加装设备换成了拥有炮长综合瞄准镜、火控计算机、横风传感器的国产上反稳像式火控系统。
当然,经过了这一系列的改装,这款坦克被正式命名为59G/VT-3主战坦克。由于增加了额外的装甲,战斗全重也从原本的36吨飙升至40多吨;为了满足车辆设备的供电需求、机动需求,59G/VT-3主战坦克还将原本的580马力发动机更换为与96式主战坦克相同的730马力柴油发动机,成功取得了与96式相近的机动速度。
终极没改的59
说到这,也不得不再提一下以59式中型坦克的底盘改装的QN506火力支援车。在原本底盘的基础上前后倒置形成了发动机前置的布局,同时乘员座舱安排在发动机舱后方;卵形炮塔被弃而不用,换成了重新设计的无人炮塔——主炮是一门30mm机炮,炮塔两侧各固定有一具包含两个反坦克导弹发射架、五个火箭弹发射架的复合发射器。
小结59,59生命力不凡
这也许是59式家族中的最后一个成员。作为我国在坦克研制道路上的开山之作以及在我军装备序列中坚挺了50年之久的59式坦克,初期的魔改只为在艰难的处境中尽可能地贴合世界坦克的发展:69式坦克、79式坦克、59D式坦克便是这样的例子;而在后期的魔改,则代表着中国的处境已经相对改善,59式坦克也可以通过改造,以低廉的价格赢取部分国际市场外贸创汇。出口坦桑尼亚的VT-3主战坦克便是这一例子。
笔者曾经绘制的59家族谱系图
总体来说,59坦克的“魔改”史,就是中国坦克工业科研人员兵分两路的奋斗史:国内自用版从最初的59式中型坦克到后续的59D主战坦克,出口外贸版又从最初的59-120到59G/VT-3再到与俄制BMBT任务定位相近的QN506火力支援车,这无不是中国坦克科研人员的汗水造就的。
颜值决定一切,安要这(指美洲虎)![得瑟]
期待59歼星舰[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